140,779
次編輯
變更
答同舍游凝祥池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答同舍游凝祥池</big> ''' |- |File:彭儒浴.jpg|缩略图|cen…”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答同舍游凝祥池</big> '''
|-
|[[File:彭儒浴.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9106/20160721200636-1240613977.jpg/800 原图链接 ] [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7986982&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9106%2F20160721200636-1240613977.jpg%2F800&type=1#simple_0 彭汝砺]]]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答同舍游凝祥池
创作年代:宋朝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彭汝砺]]
|}
'''答同舍游凝祥池'''是宋代诗人[[彭汝砺]]的作品之一。
[[彭汝砺]],字器资,(1047—1095)。北宋鄱阳(今波阳县)人。治平二年(1065)状元。曾任幕职官。后历官国子直讲、监察御史、江西转运判官、提点京西刑狱、起居舍人。对新法持异议。迁中书舍人、出知徐州(治今江苏徐州市)、吏部侍郎、权吏部尚书、知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ref>[http://www.mingci8.com/jxlsrw/600333.html 彭汝砺人物介绍],名词吧网</ref>。
==正文==
仙宫神灵之所宅,楼阁倚天一千尺。
先生好游犹挟册,藜苋不惭吾鼎食。
凝祥池头三月春,腰金骑狨多贵人。
天边五岳烟霞阔,海上三山雨露新。
蛱蝶能飞燕能舞,凤凰在云鸿在渚。
仙人骖鸾入云雾,寂寂不闻青鸟语。
洞天落日晚沉沉,渔舟缥缈桃源深。
红玉坐看花著子,青云行见叶成阴。
疾雷怒飞风雨急,瘦马不行归旆湿。
投閒一日须一来,岁时变化犹呼吸。<ref>[http://www.gushicimingju.com/shiren/chaoyuezhi/ 彭汝砺的诗词全集 答同舍游凝祥池] 古诗词鉴赏网 </ref>
==注释==
五言律诗 押肴韵
==作者简介==
[[彭汝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5f54bcf3412c.aspx 彭汝砺] 古诗文网</ref>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 状元。
彭汝砺中状元后,历任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彭汝砺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当时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甚至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直言极谏,援引汉、唐祸乱之事作比较,使神宗很不高兴,但彭汝砺并不退缩,仍拱手侍立不动,伺机再行劝谏,神宗终于被感动,在场臣僚无不叹服。元祐二年(1087),任起居舍人。三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在蔡确案件中,正直无私,不计前嫌。以至被他人证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
由于舆论的作用彭汝砺很快又被召回。加集贤殿修撰,代理兵、刑两部侍郎,徙礼部,拜吏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元祐八年(1094),彭汝砺再一次被诬告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牵连,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为待制,知江州,临行时,他还劝哲宗“政唯其善,人唯其贤。”到任仅数月,即病逝,临终还在任所写下遗书给朝廷,希望施仁政,行节俭,远佞人。朝廷正准备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但敕书送到时,他已咽气,享年54岁。<ref>[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1/pengru.html 彭汝砺]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物网</ref>
彭汝砺去世后被安葬在 湖北省 阳新县 木港镇,其后代广泛分布于湖北 阳新、大冶、黄石、鄂州、武汉等地。
==主要作品==
着有《[[易议]]》10卷、《[[诗义]]》20卷、《[[鄱阳集]]》12卷等。诗文共50卷。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答同舍游凝祥池</big> '''
|-
|[[File:彭儒浴.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9106/20160721200636-1240613977.jpg/800 原图链接 ] [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7986982&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9106%2F20160721200636-1240613977.jpg%2F800&type=1#simple_0 彭汝砺]]]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答同舍游凝祥池
创作年代:宋朝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彭汝砺]]
|}
'''答同舍游凝祥池'''是宋代诗人[[彭汝砺]]的作品之一。
[[彭汝砺]],字器资,(1047—1095)。北宋鄱阳(今波阳县)人。治平二年(1065)状元。曾任幕职官。后历官国子直讲、监察御史、江西转运判官、提点京西刑狱、起居舍人。对新法持异议。迁中书舍人、出知徐州(治今江苏徐州市)、吏部侍郎、权吏部尚书、知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ref>[http://www.mingci8.com/jxlsrw/600333.html 彭汝砺人物介绍],名词吧网</ref>。
==正文==
仙宫神灵之所宅,楼阁倚天一千尺。
先生好游犹挟册,藜苋不惭吾鼎食。
凝祥池头三月春,腰金骑狨多贵人。
天边五岳烟霞阔,海上三山雨露新。
蛱蝶能飞燕能舞,凤凰在云鸿在渚。
仙人骖鸾入云雾,寂寂不闻青鸟语。
洞天落日晚沉沉,渔舟缥缈桃源深。
红玉坐看花著子,青云行见叶成阴。
疾雷怒飞风雨急,瘦马不行归旆湿。
投閒一日须一来,岁时变化犹呼吸。<ref>[http://www.gushicimingju.com/shiren/chaoyuezhi/ 彭汝砺的诗词全集 答同舍游凝祥池] 古诗词鉴赏网 </ref>
==注释==
五言律诗 押肴韵
==作者简介==
[[彭汝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5f54bcf3412c.aspx 彭汝砺] 古诗文网</ref>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 状元。
彭汝砺中状元后,历任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彭汝砺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当时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甚至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直言极谏,援引汉、唐祸乱之事作比较,使神宗很不高兴,但彭汝砺并不退缩,仍拱手侍立不动,伺机再行劝谏,神宗终于被感动,在场臣僚无不叹服。元祐二年(1087),任起居舍人。三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在蔡确案件中,正直无私,不计前嫌。以至被他人证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
由于舆论的作用彭汝砺很快又被召回。加集贤殿修撰,代理兵、刑两部侍郎,徙礼部,拜吏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元祐八年(1094),彭汝砺再一次被诬告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牵连,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为待制,知江州,临行时,他还劝哲宗“政唯其善,人唯其贤。”到任仅数月,即病逝,临终还在任所写下遗书给朝廷,希望施仁政,行节俭,远佞人。朝廷正准备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但敕书送到时,他已咽气,享年54岁。<ref>[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1/pengru.html 彭汝砺]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物网</ref>
彭汝砺去世后被安葬在 湖北省 阳新县 木港镇,其后代广泛分布于湖北 阳新、大冶、黄石、鄂州、武汉等地。
==主要作品==
着有《[[易议]]》10卷、《[[诗义]]》20卷、《[[鄱阳集]]》12卷等。诗文共50卷。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