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次編輯
變更
鄂东
,無編輯摘要
| align= light|
|}
[[鄂东即湖北省东部地区]],鄂(湖北省的简称)。[[鄂东狭义的讲指主要是指黄冈地区]],广义的讲指湖北东部三市,包括黄冈市、黄石市及 [[ 鄂州市 ]] 。现在鄂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分布为:三个地级市: [[ 黄冈市 ]] 、 [[ 鄂州市 ]] 、 [[ 黄石市 ]] 。截止2017年总面积达23558平方公里。总人口1200万人。
鄂东历史悠久,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
夏商时代,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记·夏本纪》),本地域即为皋陶后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带)。春秋战国时,本地属楚国。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本地先分属南郡和九江郡,后属衡山郡。
楚汉之际,楚项羽以衡山郡立 [[ 衡山 ]] 国,国都邾城(今黄州禹王城)。汉高祖四年 (公元前203年),恢复为衡山郡,属淮南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县置江夏郡,驻西陵县,本域黄州、蕲春等地属江夏郡,黄梅、武穴等地属庐江郡。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立蕲春侯国,传三世,复为 [[ 蕲春县 ]]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驻地蕲春,辖今蕲春、 [[ 黄梅 ]] 、 [[ 黄州 ]] 等地。
三国时,本地域分属魏弋阳郡和吴蕲春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撤销蕲春郡,辖地划入武昌郡,第二年,寻阳(今黄梅)县划属庐江郡,西陵、邾县、蕲春县改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晋惠帝恢复司马 西阳王爵位,先后将西陵、邾、蕲春等县划属西阳国。
晋成帝咸康四年 (公元338年),在邾县侨置豫州,咸康五年,豫州侨迁芜湖,西阳郡沿属豫州。
南北朝时武装割据,域内建置更迭频繁。南朝宋分西阳郡置建宁左郡 (今麻城西南)。南朝齐时,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又置齐安郡,驻齐安 (麻城西南),置安蛮左郡,驻木兰 (今红安西南。南朝梁时,西阳郡仍属郢州,并分西阳县置信安县。又在蒙笼城(今麻城东北)置定州,在白沙关城 (今麻城西北)置沙州,在大活关 (今大悟东)置湘州,在鹿城关 (今红安)署北江州。北朝占领江北时沿袭南朝旧制,北齐天保年间,曾在域内置巴州 (今黄州地)、衡州 (今麻城地)、 [[ 罗州 ]] (今蕲春地)等,北周废巴州置弋州,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 (今武穴市),并将置于黄城镇 (今黄陂东)的南司州改名为黄州。
隋大业三年 (公元 607年),又将两州改为两郡,黄州改为永安郡,治所移驻黄冈(今新洲属地),辖黄冈、黄陂、木兰、 [[ 麻 城4 城]]4 县;蕲州改为蕲春郡,治所驻蕲春,辖蕲春、罗田、浠水、蕲水、黄梅5县。本区域仍为两郡并治。
唐朝武德三年 (公元620年)永安郡改为黄州,且置总管府。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销南晋州、亭州、南司州,属地分属黄州、蕲州。
宋朝仍为黄州、蕲州共治,先属淮南路。
元代改两州为两路,各设总管府,两路并治。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撤销宣慰司,黄州、蕲州直属湖广行省。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均改属淮西道,第二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黄州路辖 [[ 黄冈 ]] 、 [[ 黄陂 ]] 、麻城3县,蕲州路辖蕲春、罗田、蕲水、广济、黄梅5县。
明朝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改黄州路、蕲州路为黄州府、 [[ 蕲州府 ]] ,两府并治,同属湖广行省,并在黄州修筑城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蕲州府为州,撤销蕲春县,政归蕲州直理,蕲州仍辖其他各县,与黄州府同属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洪武十一年 (公元1378年),蕲州仅代辖 [[ 广济 ]] 、黄梅两县,属黄州府管辖,自此以后蕲州与黄州合二为一。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1391年),黄州府仍划属湖广布政司。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黄安县。到此,黄州府辖有黄冈、麻城、黄陂、罗田、黄安、蕲水、广济、黄梅8县和蕲州。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康熙三年 (公元1664年)蕲州不再辖县,黄州府属湖北布政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黄陂县划属汉阳府,黄州府辖黄冈、黄安、麻城、 [[ 罗田 ]] 、蕲水、广济、黄梅7县和蕲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黄州府,改蕲州为蕲春县。各县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 (后又改名为鄂东道、江汉道),十五年 (公元1926年)废道,各县直属湖北省政府。二十一年 (公元1932年),本域划为省三、四行政督察区,各设专署,为湖北省政府辅助机关。三专署驻蕲州,辖蕲春、广济、黄梅、蕲水、罗田和该年从安徽划入的英山县;四专署驻黄安,辖黄安、黄冈、麻城和划入的黄陂县,又于第二年初分置礼山县,亦属四专署管辖。二十二年 (公元1933年)六月,改蕲水县为浠水县。二十五年 (公元1936年)三月,第三、四行政督察区在蕲州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二年元月治所迁黄州。
鄂东境内流行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繁多,除了由民间戏剧发展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剧种黄梅戏、楚剧外,还有汉剧、采茶戏、被窝戏、东腔花鼓戏、文曲戏、赶柳戏、皮影戏等。
黄梅戏起源于 [[ 黄梅县 ]] 多云山区及 [[ 太白湖畔 ]] 的田歌、畈腔采茶调,现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目前黄梅戏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5年黄梅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 的称号。
东腔戏,俗称“哦嗬腔”,又名“东路花鼓”,清朝时期发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英山等县,其声腔高亢,为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目前该剧种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保护项目。<ref>[https://m.idongde.com/c/s/A603fc58b6e1E086.shtml 鄂东是哪里],搜狗, 2019-06-12 15:17</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