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惠 栋

增加 4,468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条目及内容,增加参考资料,增加内部链接,
'''惠 栋''' (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 著名经学家 。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 ,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生平经历
==人物简介=='''惠 栋'''(1697—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ref>[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2/ljwx/0161.htm 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惠 栋》]</ref>==人物生平==惠栋(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人。祖周惕,父士奇,皆治《易》学,三世传经,赞为一代佳话。生于1697年十月五日(11月18日),死于1758年五月二十三日(6月27日)。<ref>[https://www.taodocs.com/p-145343022.html 惠栋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乾嘉汉学的多重影响]</ref>
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惠栋为首。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恢复汉人的说法。由于吴派墨守汉人的成说,比较保守,所以成就不大。
=='''主要作品'''==
所著《易汉学》(《清代学人列传◎惠栋》:其撰《易汉学》乃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使学者得窥其门径。)<ref>[http://gz.eywedu.com/qingdaixueren/mydoc087.htm 清代学人列传○惠栋]</ref>
《周易述》(《清代学人列传◎惠栋》:其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康成、宋咸、干宝之说;约其旨为注,演其说为疏。书垂成而疾革,遂阙"革"至"未济"十五卦及《序卦》《杂卦》两传。虽为未完之书,然汉学之绝者干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ref>[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818834.html 惠栋-周易述]</ref>
《荀爽易》一卷(《清代学人列传◎惠栋》:其末一卷,则先生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
[[File:1fa75b1318c61a4b869165f9bcc708e7 t0106b300204636b18b size=343x491.jpg|缩略图|惠栋]]
 
==轶事典故==
对于经史、诸子、稗官、野乘无所不览,尤其是精深于《易》学。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雅爱典籍,家中有很多藏书,曾为了购得一善本图书不惜倾囊,收藏有不少珍贵善本,如《苍厓先生金石例》、《蜀鉴》、《麟台故事》、《唐音集注》、《吴郡志》、《乾象变易录》等,校勘也很精详。家中有藏书处“红豆山房”、“百岁堂”、“九龠斋”,编撰《惠氏百岁堂藏书目》3卷。晚年曾被卢见曾聘至家中,为其编辑校勘《雅雨堂丛书》、《山左诗抄》、《感旧集》等,校勘精审。藏书印有“小红豆”、“惠定宇手校本”、“红豆村庄”、“臣栋”、“松崖”、“红豆山房所收善本”、“红豆定宇”、“惠栋印信”、“惠定宇借观”、“红豆斋”等。
 
==家族成员==
'''祖父'''
惠周惕,字元龙,原名恕,吴县人。父有声,以九经教授乡里,与徐枋善。周惕少从枋游,又曾受业于汪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科,丁忧,不与试。三十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密云县知县,有善政,卒于官。
 
周惕邃于经学,为文章有榘度,著有《易传》、《春秋三礼问》及《砚溪诗文集》。其《诗说》二卷,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雅、变雅美刺错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房中之乐,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天子诸侯均得有颂,鲁颂非僭,其言并有依据。清二百馀年谈汉儒之学者,必以东吴惠氏为首。惠氏三世传经,周惕其创始者也。
 
'''父亲'''
惠士奇,字天牧。康熙五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两充会试同考官。圣祖尝问廷臣,谁工作赋,内阁学士蒋廷锡以王顼龄、汤右曾及士奇三人对。五十七年,孝惠章皇后升祔礼成,特命祭告炎帝陵、舜陵。故事,祭告使臣,学士以上乃得开列,士奇以编修与,异数也。五十九年,充湖广乡试正考官,寻提督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多士,三年之后,通经者多。又谓:“校官古博士也,校官无博士之才,弟子何所效法?”访得海阳进士翁廷资,即具疏题补韶州府学教授,部议格不行。圣祖曰:“惠士奇所举,谅非徇私,著如所请,后不为例。”
 
雍正初,复命留任。召还,入对不称旨,罚修镇江城,以产尽停工削籍,乾隆元年,复起为侍读,免欠修城银,令纂修三礼。越四年,告归,卒于家。
士奇盛年兼治经史,晚尤邃于经学,撰《易说》六卷,《礼说》十四卷,《春秋说》十五卷。于《易》,杂释卦爻,以象为主,力矫王弼以来空疏说经之弊。于《礼》,疏通古音、古字,俱使无疑似,复援引诸子百家之文,或以证明周制,或以参考郑氏所引之汉制,以递观周制,而各阐其制作之深意。于《春秋》,事实据左氏,论断多采公、谷,大致出于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而典核过之。《大学说》一卷晚出,“亲民”不读“新民”。论格物不外本末终始先后,即絜矩之不外上下前后左右,亦能根极理要,又著《交食举隅》三卷,《琴笛理数考》四卷。
 
==人物评价==
嘉定钱大昕尝论:“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古训以夸心得,下者袭人言以为己有。独惠氏世守古学,而栋所得尤精。拟诸前儒,当在何休、服虔之间,马融、赵岐辈不及也。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但一味推崇汉儒旧说,不论是非,墨守信从,厚古薄今。
——《清代学人列传◎惠栋》
==参考资料==
40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