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纪苏

增加 16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图像 =
[[File:黄纪苏22.jpg|缩略图
|center|[httphttps://imgcachep1.cjmxssl.qhmsg.com/star/201609/20160929211939793t014c22bea159e23131.jpg 原图链接] [https://starbaike.cjmxso.com/201609doc/11824316280353-6493810.shtml html 自明星网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955年
| 逝世日期 =
| 职业 = 社会学家、剧作家
}}
'''黄纪苏''',业余剧作者,1955年生人 ,现为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科院研究员 、《 [[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 》副主编。剧本有《无政府主义者属意外死亡,左派艺术家属意中死亡》、《 [[ 切·格瓦拉 ]] 》、《我们走在大路上》、《 [[ 猫和老鼠的故事 ]] 》等。 
== 人物简介 ==
黄纪苏,社会学家、 [[ 剧作家 ]] ,现任《 [[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 》(中  文版)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曾经编创的剧本:《 [[ 爱情蚂蚁 ]] 》、《 [[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 》、《切·格瓦拉》.
== 生平 ==
史诗剧《 [[ 切·格瓦拉 ]] 》被评为2000年中国知识界十大事件之一,在一片轰动且褒贬不一的喧闹声中,《 [[ 切·格瓦拉 ]] 》剧组远赴河南、上海、广州等地,阵阵的掌声和争论还没有结束,来自深圳、四川、山西等地的邀请接踵而来。"想不演都不行",几乎成了剧组演员的口头禅。
作为《切·格瓦拉》剧组的编剧和领队,黄纪苏从2001年5月份开始,又将带着剧组奔赴新的战场,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切》在新世纪掀起的高潮,和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切身的体会、深刻的认识、独到的感受,不无关系。
1990年的夏天,大学都没上过的黄纪苏,直接考上了 [[ 美国 ]] 某大学的社会学硕士专业。
1993年回国。从没学过戏剧的他一跃跨入了编剧的行列。缘于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中戏的 [[ 沈林 ]] 博士送来的免费戏票,黄纪苏才开始对戏剧有了"一星半点儿的了解"。
而他和戏剧直接发生关系是缘于《 [[ 小丑之夜 ]] 》。 [[ 中央戏剧学院 ]] 有位艺名"笑倒天"的 [[ 以色列 ]] 留学生。"笑倒天"是犹太人,在 [[ 欧洲 ]] 遭白眼,于是移民 [[ 以色列 ]] ,在以色列的剧团里当小丑跑龙套,心有不甘,于是跑到 [[ 中国 ]] 试运气,但生计还靠在公司教英语或在电视片中演外国无赖来维持,被压迫的底层感觉依然挥之不去。半生的鸟气,被他熟练地装进一个反专制争自由的近现代套路,演绎成一出有声有色的喜剧剧本《 [[ 小丑之夜 ]] 》。这出戏,"笑倒天"十分看中,想找人译成中文, [[ 沈林 ]] 便介绍他和黄纪苏接了头。这样一出剧在 [[ 中国 ]] 上演是不大容易的,但通过翻译这个本子,按黄纪苏的说法,他开始对话剧这个以往只觉其"拿腔拿调"、极不顺耳的行当生出几分好感。后来因为"笑倒天"不是名家,找不到资助剧本没能上演。听"笑倒天"说完遭遇,黄纪苏"很为这个势利的社会感到难为情"。
后来黄纪苏编写了剧本《 [[ 爱情蚂蚁 ]] 》,改编了《 [[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 》。最有意思的是,2006年4月份,北京人艺小剧场的《切》和首都大剧场的《 [[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 》同时上演,却又同时爆满,票房出奇的好。黄纪苏曾说过一句话:"以人道为终极目的的 [[ 社会主义探索 ]] ,是人类在价值上告别动物世界的一次最悲壮的出走,是一段百折千徊历程,是一首悲喜交集的史诗。"我们期待《切》在外地的演出活动中,取得成功,也成为戏剧演出史上的一次史诗。
2006年黄纪苏编写了剧本《 [[ 我们走在大路上 ]] 》,社会批评的语气浓重,最后提出"我们一起走"。
近著《 [[ 中国不高兴 ]] 》(合著)、《 [[ 与精英保持距离 ]] 》等,有广泛影响。
== 家事 ==
=== 著名剧作家黄纪苏 ===
黄纪苏是因为他编剧的几个话剧被读者熟悉的,从早期的《 [[ 爱情蚂蚁 ]] 》、《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意外死亡》,到后来火暴的《 [[ 切·格瓦拉 ]] 》、《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早在此之前我就看过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后来更是读到过他大量的议论文章,虽然有些观点不免偏颇,但是文章绝对好看,看得出他对社会研究曾经下过很大的功夫。他的《切·格瓦拉》上演后我曾经在《作品与争鸣》写过一篇评论,那时我还在人民大学哲学系进修。
偶然一个机会,我发现了黄纪苏家族的秘密和文化的基因。原来,他们家族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当代很重要的中华文脉之一,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他们黄氏家族是近代中国书香门第的活化石。其祖父黄文弼(字仲良),生前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是"新疆考古学的先驱者",是"西北史地专家",是全国政协委员;其父黄烈是中国古代民族史(唐以前)学家,曾任郭沫若秘书,是《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八卷)》的负责人。
=== 黄纪苏祖父:黄文弼 ===
关于其祖父 [[ 黄文弼 ]] ,黄纪苏写过一篇文章《我的祖父黄文弼》,文章写的很小心,很拘谨,写的是外界很少知道的一面。据黄纪苏的文章,他与祖父的关系很一般,与祖父的全面接触也仅仅二次,一次是黄纪苏刚知道东西南北时给老爷子展示过一次,一次是老爷子自己找孙子交流毛主席语录的学习心得。
此外,黄纪苏对祖父的了解与我们差不多,一个是通过黄文弼自己的著作,一个是相关旧闻和国外的资料。
'''[学术成就] 黄文弼,(1893~1966),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字仲良。湖北省汉川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三月初八(4月23日),1966年12月18日在北京病逝。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教,并于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内蒙古、新疆考察活动。1934~1937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专任研究员,1935年又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身份派驻西安任办事处主任,进行整理碑林等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北联合大学和四川大学教授,又任西北大学历史、边政两系主任。1947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黄文弼,(1893~1966),[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字仲良。湖北省汉川县 。生于清光绪十九年三月初八(4月23日),1966年12月18日在北京病逝。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教,并于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内蒙古 性格新疆考察活动。1934~1937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专任研究员,1935年又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身份派驻西安任办事处主任,进行整理碑林等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北联合大学和[[四川大学]]教授,又任西北大学历史、边政两系主任。1947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被称 '''[ "中国西北考古的第一 ",作为自学考古学的传统知识分子,黄文弼的考察日记对专业之外的事,无论"岩石土壤、山川气候",还是宗教民俗等,都不惜笔墨。后人高度评价了这些关于社会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的史料,认为它们是"通过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野 手笔"才得以留存下来。考察团被后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接收",但长期没有引起重视。据说,许多学者都是从国外文献上才知道这个团体的存在。而发起这次考察的北京大学,其校史上竟然对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一字未提。性格]'''
他被称为"中国西北考古的第一人",作为自学考古学的传统知识分子,黄文弼的考察日记对专业之外的事,无论"岩石土壤、山川气候",还是宗教民俗等,都不惜笔墨。后人高度评价了这些关于社会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的史料,认为它们是"通过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野、手笔"才得以留存下来。考察团被后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接收",但长期没有引起重视。据说,许多学者都是从国外文献上才知道这个团体的存在。而发起这次考察的[[ 四次入疆北京大学]],其校史上竟然对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一字未提。
斯文·赫定对"将古代中国的文献装成6个木箱随身携带"的博学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很是敬佩,在他的旅行记中写道:"在现场,凡是你想了解的事情,不论是史料,还是对问题进行过研究的学者,黄都能让你立刻知道。"他还说:"我把这件事情略略地研究了一下,为的是可以得到一个观念,能明白和中国学者们合作,对于一个在中国境内的欧洲考查团有多么大的价值,要只是我一个人或者同着一些西洋人旅行,最多也只好在归来后找欧洲的' 中国通' 才能求得二千一百年前在噶顺淖尔表演着的历史遗事的说明。现在不只是有书,还有学者指示我,随时随地都能知道我愿知道的一切!我说中国团员对于我的考查事业增加无上的价值,现在大家该了解我了吧!"'[四次入疆]'''
[黄烈与 斯文·赫定对"将古代中国的文献装成6个木箱随身携带"的博学的考古学家 黄文弼很是敬佩,在他的旅行记中写道:"在现场,凡是你想了解的事情,不论是史料,还是对问题进行过研究的学者,黄都能让你立刻知道。"他还说:"我把这件事情略略地研究了一下,为的是可以得到一个观念,能明白和中国学者们合作,对于一个在中国境内的欧洲考查团有多么大的价值,要只是我一个人或者同着一些西洋人旅行,最多也只好在归来后找[[欧洲]]的'中国通'才能求得二千一百年前在噶顺淖尔表演着的历史遗事的说明。现在不只是有书,还有学者指示我,随时随地都能知道我愿知道的一切!我说中国团员对于我的考查事业增加无上的价值,现在大家该了解我了吧!"
'''[黄烈与黄文弼]'''[[ 黄烈 ]] 说,郭老比他父亲黄文弼年长一岁。因为曾经与郭沫若的亲密关系和学术师承关系,他参与编辑了《郭沫若全集》,并担任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八卷)》负责人,也是研究郭沫若的专家。而其父亲黄文弼生前也不太被关注,所以他还为整理出版先父黄文弼的遗著倾注了大量心血。关于父亲黄烈,黄纪苏似乎说的很少,但他曾对记者说黄烈是典型的"中国读书人",天下家国常在他视野之中,在黄烈临终前几天,稍稍清醒时还让子女为他读《参考消息》。辞世前,曾留下丧事从简的遗嘱。
词条标签: 专栏作家 中国作家 人物 文化人物 著名作家
28,5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