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929
次編輯
變更
四川大学图书馆
,無編輯摘要
[[File:四川大学图书馆.jpeg|有框|右|<big></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1/679ccdeda83840de8cd9ee92c2a56321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08629895_33548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6 年,是我国西南地区藏书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馆舍总 [[ 面 积63积]]63,100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达699.75万余册,并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可提供阅览、外借、参考咨询、科技项目查新、 [[ 文献 ]] 传递、用户培训、馆际互借、声像视听、复印复制、打印扫描、缩微复制等多种信息服务,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
==场馆规模==
四川大学图书馆是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西南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西南区域中心”、“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四川大学数字资源中心”、“ [[ 教育部 ]] 科技查新工作站”。此外,四川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四川省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等也设在本馆。主要有以下分馆:
===文理图书馆===
位于望江校区东区内,面积16000平方米,馆藏以社会科学类和 [[ 自然科学]]<ref>[https://www.sohu.com/a/397676033_120608960 自然科学发展概述] ,搜狐,2020-05-26</ref> 类为主,兼及部分工程技术类文献资料。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文字学、汉语史、 [[ 宗教学 ]] 、四川地方文献、南亚研究、数学、 [[ 生物学 ]] 、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文献具有收藏优势;珍藏线装古籍30万册,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宋、元刻本及唐代以来的各种稿本和抄本;收藏有大量的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图书和建国前报刊。
===工学图书馆===
位于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西区内,面积13000平方米,馆藏以科技文献为主,形成了能源、 [[ 材料 ]] 、 [[ 化学 ]] 、化工、水资源等学科文献特色,其中在高分子材料科学、皮革科学与工程文献方面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医学图书馆===
位于华西校区内,面积8800平方米,馆藏以 [[ 医学 ]] 文献为主,形成了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色体系,其中在口腔医学文献方面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江安校区图书馆===
位于 双流县境内,面积25300平方米,馆藏以 [[ 基础 ]] 性和综合性为特色。
===数字化图书馆===
2004年3月,结合新校区图书馆建设,启动了“四川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 [[ 学校 ]] 拨专项资金1500万,用于数字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四川大学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开放性、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其核心组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门户网站系统、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综合文献服务系统、存储备份系统、VOD点播系统以及其它应用服务 [[ 系统 ]] 。数字图书馆数据系统采用IT业界公认的先进的存储区域网(SAN)方式来构建存储系统,核心信息系统采用Cluster群集管理软件进行双机热备份,以保证核心服务的稳定运行。在三校区图书馆之间建立了物理独立的1000M内部网,再通过高速防火墙与校园网Internet互连,望江、华西、江安三校区四个图书馆之间的 [[ 网络 ]] 高速畅通、安全可靠。
引进了以色列EX LIBRIS公司的ALEPH 500(16版)和METALIB/SFX,实现了对三个校区四个分馆统一的 [[ 自动化 ]] 集成管理。利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典藏、阅览、流通、期刊及情报检索的自动化管理,并通过Internet开展了各种网上服务:如网上书目检索、实时馆藏查询、新书通报、预约、续借、个性化服务以及联合目录、馆际互借等。网络 [[ 数据库 ]] 为全校师生提供全天24小时网络检索服务。
为了提高服务 [[ 质量 ]] 和管理水平,本馆还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ref>[https://www.sohu.com/a/298032164_100191228 未来的学术交流的方式] ,搜狐,2019-02-27</ref>活动,承担了若干项国家、省、校各级科研项目, [[ 出版 ]] 和发表了一批学术专着和学术论文,主办了各种大型的学术研究交流会。
本馆与国内百余家图书馆、研究单位以及美、英、法、俄、日等36个 [[ 国家 ]] 和地区的70多个图书馆建立有交换、赠阅或互借关系。同时,还经常收到海内外关心高校图书馆事业的知名人士和机构的捐赠。文理图书馆、工学图书馆和医学图书馆主要提供专业性、学术性的文献资料,江安校区图书馆主要提供基础文献资料和一、二年级所需的文献资料。为适应学校学科建设和 [[ 博士 ]] 、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培养,分层次、按学科设立了各类通用和专用阅览室及书库。文理、医学、工学分馆设有35个专用阅览室,新建的江安分馆实行以读者为中心的“藏、借、阅、咨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拥有阅览座位8231个;6个多媒体阅览室,座位571个。各阅览室和主要的中外文书刊库实行开架服务。
==历史沿革==
===文理分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由原四川大学图书馆、原成都科技大学图书馆、原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合并组建而成。 文理馆(原四川大学图书馆) 前身是创建于1896年的四川中西学堂藏书楼,藏书 [[ 历史 ]] 可溯源到1704年建立的锦江书院和1874年建立的尊经书院。 1902年初,四川总督奎俊仿照京师大学堂的成例上书清廷,经特旨朱批将尊经书院和锦江书院改拓学堂,并接纳中西学堂,定名四川通省大学堂。除锦江书院的校舍拨给成都府中学堂外,两书院的教职员、学生、经费、图书、资料、 [[ 档案 ]] 、设备、刻印书板等全部归入四川通省大学堂。继任四川总督岑春煊于当年12月30日转颁清廷统一规定,将四川通省大学堂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学堂第一任总理(即校长)胡峻(1867-1909)率人赴日本考察时,为学堂聘请东洋教席,购置仪器图书,并根据需要派学生出国留学。除接受书院及四川中西学堂的图书外,又购买了许多新版图书,如《大英百科全书》。学堂建图书楼一幢,共10间。 据 [[ 统计 ]] ,1906年四川高等学堂藏书和挂图共为1万余册(张),其中,中文图书3220册,英文图书1681册、图1000张,日文参考图2400张,德文图书206册 。 1926 。1926 年12月1日,国立成都大学正式完成立案手续,宣告成立。成都大学从师资、校产、 [[ 档案 ]] 、院系、设备、图书仪器直至校址,直接继承了四川高等学堂。 1927年9月16日,经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成都高师改办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1927年8月,经省长公署和教育厅多次召集会议,议定将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等五个专门学校合并组成公立 [[ 四川大学 ]] 。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由教育部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图书馆悉数接收了三校原有藏书,图书藏量甲于西南,中外文藏书达89656册。 1935年8月6日教育部任命着名化学家任鸿隽为校长。任鸿隽数次去电恳邀中央大学图书馆主任、国内着名图书馆学家桂质柏博士来校担任图书馆主任。桂质柏博士就任后,对图书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全面整顿,业务工作逐步规范。 抗战时期,为免受日寇飞机狂轰滥炸之灾,四川大学决定将校本部及文法理三学院迁到峨眉山。图书馆除农学院分馆不动,另留存一部分国学图书于已基本完工的新馆书库外,其余图书均随学校迁运上山。川大图书馆受 [[ 战争 ]] 影响不大,许多珍贵书刊文献得以完整保存。 1949年,中文图书采用桂质柏分类法和桂氏着者表,西文图书采用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日文图书采用皮高品图书分类法。馆舍面积3300㎡。 建国后,经过院系调整,在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下,四川大学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1980年7月,四川大学成为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英文出版物收藏中心之一,并成为北美亚洲高等教育基督教联合会同中国教育学会会议商定设立的西南地区综合图书资料中心;1987年搬入16000㎡新馆,成为四川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所在馆;1992年成为国家教委设立的13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5个高校引进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图书中心书库之一,以及国家教委设立的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查新工作站。
===医学分馆===
医学馆(原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前身是创建于1910年的 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初建时无全时工作的馆员,图书馆文献数量很少,而且多为英文书籍。图书馆第一次接受捐赠是由英国Arthington Fund资助的50英镑。1910年购书经费100美元。 1914年,图书迁到华美二学舍二楼。1915年大学事务所(办公大楼)落成,图书馆即迁入事务所二楼,用房三间,初具规模。 1919年,大学行政会任命华大筹办人之一,理事部书记, [[ 加拿大 ]] 人密士伦夫人为馆员,沈伯贤为助理。图书馆获得的捐赠较多,藏书逐步得以充实。 1922年,学校行政会批准成立大学图书会,旨在宣传介绍近代西方文献,以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促使会员们更多地参与 [[ 图书馆 ]] 的服务工作。 1926年5月19日,由美国人赖孟德捐资15000美元修建的图书馆落成并正式使用。该馆馆舍总面积为3075平方米,与学校博物馆共用。图书馆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编图书,并建立了书名、分类、着者三套目录。广东罗氏好一斋捐赠私家中文藏书25000余卷。唐棣之先生赠中文书8100余册,丰富了馆藏。 1931,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学校基金30万美元,每年息金的一部分作为购置图书设备之用 。 1933 。1933 年9月23日,四川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应准于立案”的指令。华大图书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留日学者程芝轩先生任馆长。1935年,华大图书馆得到教育部首笔专门图书补助费。 1936年全校设3院 10系,图书馆得到进一步充实发展。有藏书25000余册,其中中文书刊7000余册, 外文书刊15000余册。在管理上,图书馆下设中文部和西文部。 抗战期间,华大先后接纳了同属美国“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UBCC)”资助的私立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金陵神学院、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北京 [[ 燕京大学 ]] 、济南齐鲁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等学校。这些学校借华大的校舍、实验室、医院、图书馆办学,并由华大图书馆提供与该校读者同等的借阅条件,图书馆先后设立了一些分馆,以方便读者。1938年在该校化学楼建成理科图书馆, 1943年在牙医学院创建牙医图书分馆。又于本市陕西街存仁医院设眼耳鼻喉科图书馆及四圣祠仁济医院图书分馆,以及中国文化研究图书分馆。此外还为学校博物馆的葛氏研究图书馆补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当年领证读者6542人,借出书刊 35423册,馆内阅览315463册,读者253142人次。其时,华大图书馆还从美国华盛顿州及英国伦敦议会得到重要期刊的缩微胶片。由于当时 [[ 交通 ]] 不畅,期刊不能按时到达,因此这些科技期刊缩微片很珍贵。李约瑟博士在华西坝进行学术活动,也给华大图书馆送来缩微阅读设备及资料,开始了四川高校图书馆最早的缩微阅读服务 。 1951 。1951 年,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1953年10月院校调整后,卫生部决定将“华西大学”改名为“四川医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文理科文献大部分调拨给四川大学、四川省图书馆及省文史馆。图书馆仅保留了华大临床医学分馆所收藏的生物医学方面的书刊,各分馆在院校调整后撤消。至此图书馆馆藏由综合性转为以收藏 [[ 生物医学 ]] 文献为主体的藏书结构。 1959年科技情报资料室由科研处划归图书馆 。 1983 。1983 年1月新建图书馆大楼落成。建筑面积为8800平方米,书库面积为2657平方米。阅览室面积3398平方米,设阅览座位900个。临床医学分馆撤消 。 1984 。1984 年6月成立四川省医学图书情报网络,任主任馆 。 1985 。1985 年5月14日学校经卫生部批准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即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 1993 。1993 年卫生部批准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建立“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站”。
===工学分馆===
工学馆(原成都科技大学图书馆) 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图书馆 。 1954 。1954 年8月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组建为 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建校时接受原四川工学院、西南工专、云南大学等校部分图书建立图书馆。当时仅有藏书4万余册,7名 [[ 工作 ]] 人员,借用工会俱乐部一间房子作书库。 1955年,原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沿用成都工学院校名。合并建立的新成都工学院图书馆藏书12万册,12名工作人员,以第一教学大楼后面300平米的教室为书库与借书处。 1958年,建成了6000平米的成都工学院图书馆大楼,成都工学院图书馆始有独立之馆舍,藏书、 [[ 工作 ]] 人员也初具规模。 1978年,成都工学院正式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1979年初,图书馆正式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图书馆。 1987年,13000平米的新图书馆建成。 1988年,图书馆研制的《微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成为国家教委设立的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查新工作站。1993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图书馆先进单位”称号。
===江安分馆===
江安馆,2005年建成,位于 双流县境内,馆舍面积25300平方米,由加拿大着名 [[ 设计师 ]] 阿穆莱德先生设计。火炬状的外形现代而时尚,象征着智慧之火延续不灭;浅褐色的主色调稳重而典雅,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馆藏以综合性、基础性为特色。实行以读者为中心的“藏、借、阅、咨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馆内安装了上千个数字化接口,并能无线上网。
四川大学图书馆本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在对该校读者提供优质 [[ 服务 ]] 的同时,亦对社会各界读者,尤其是对西部地区的高校开放,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
==服务指南==
新办借阅证暂行办法
图书馆的每个分馆都可办理借阅证,办理借阅证时,该校教职工要出示本人工作证, [[ 本科 ]] 生和研究生要出示本人学生证,每人申请办证的读者要交纳工本费5元,对照教务处、 [[ 研究生 ]] 部的学生注册名单集体办理借阅证,免收工本费。
该校离退休人员凭退休证办理借阅证,按1990年6月6日校长办公会决定的办法办理。 其他人员参照《图书馆办理借阅证管理规定》(暂行)执行。
===补发借阅证暂行办法===
本馆所发借阅证,读者应妥为保存,如有 [[ 遗失 ]] ,必须及时到图书馆登记挂失。
读者将所借书刊还清后,可补办借阅证。
补发新借阅证后,如找到原借阅证, , 应交回图书馆,不能 [[ 继续 ]] 使用。挂失前所有被借图书由借书证所有人承担责任。如使用已经挂失作废的借阅证,按盗窃行为从严处罚。
补办借阅证需交纳工本费和手续费10元/证。
一、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图书将被纳入馆藏:
1.内容符合该校 [[ 教学 ]] 科研范围;
2. 为正式 [[ 出版物 ]] ;但酌情接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非正式出版物;
3.内容适合大学及以上程度读者利用;
5. 川大师生的着作将入藏“川大文库”1册,其余复本将存放相关藏书区域,供读者使用。
二、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 图书 ]] 一般不纳入馆藏:
1. 违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着 著 作权法 ]] 之规定的图书;
2. 非正式 [[ 出版物 ]] (具有学术价值的手稿等除外);
3. 破损图书;
6. 不成套的图书;
7. 基本上不具 [[ 学术 ]] 参考价值的图书;
8. 不符合本馆馆藏发展政策的图书;
三、四川大学图书馆对捐赠图书的处理
1.捐赠图书送达图书馆后, [[ 图书馆 ]] 即拥有对该书的所有权和处理权;
2.图书馆没有将捐赠图书寄还捐赠者的义务;
3.纳入馆藏并不表明该书将被图书馆永久收藏;
4.图书馆有权不知会捐赠者对不予 [[ 收藏 ]] 的图书进行处理或对已入藏的捐赠图书进行剔除;
四、四川大学图书馆对不予入藏或被从馆藏中剔除的捐赠图书的处理:
1. 具有参考 [[ 价值 ]] ,但图书馆已收藏或不适合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转赠该校师生或其他图书馆;
2.盗版及残旧图书送废品收购站。
==镇馆之宝==
2016年4月24日, [[ 世界读书日 ]] ,四川大学图书馆工学分馆展示镇馆之宝——“四川全图”之“四川成都府”,是清朝乾隆时期翰林院官员董邦达领衔手工绘制的地图,之前极少与公众见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