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10,09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谓</big> ''' |- | File:T01d55bd52f69eb3c0f.png |…”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谓</big> '''

|-

|

[[File:T01d55bd52f69eb3c0f.pn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d55bd52f69eb3c0f.pn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045410&sid=3210522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谓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是:wèi,,[[释义]]为,属左右结构汉字。形声;从讠、胃声。

本义为告诉。引申义:报、告、说、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wèi

注音;
ㄨㄟˋ

简体部首;


笔顺编号;
45251212511

四角号码;
36727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U+8C13
=='''词语信息'''==
拼音:wèi 注音:ㄨㄟˋ简体部首:讠,部外笔画:9,总[[笔画]]:11

五笔86&98:YLEG

仓颉:IVWB

郑码:SKQ

笔顺编号:45251212511

四角号码:367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8C13
=='''详细释义'''==
〈动〉

(1) (形声,从言,从胃,胃亦声。"言"指交谈;"胃"意为人体中的"谷府"(《说文》)。"言"与"胃"联合起来表示"君臣关于国家粮食收成和储备的对话",或"百姓见面时打招呼:'你吃过饭了吗?'"。

本义:招呼语、开谈语。引申义:报、告、说、谈。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首先发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就是见面的招呼语:说英语的人一定首先提到天气,而中国人一定首先提问"你饭吃了没有啊?"[[原因]]在于:英语的起源地英国是海岛气候,天气多变,所以一见面必然会谈天气,然后切入正题,谈与天气无关的事儿;中国自古人口众多,君主首先关心的国家大事是粮食问题。

在古中国,君臣每天上朝一见面,大臣首先要向君主报告粮食安全问题,即收成和库存问题。这就是《说文》"谓,报也"的意思,即大臣向君主报告粮食问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总是谈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这种政府官员的习俗影响到民间后,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民俗:见面打招呼必然是互相问吃饭了没有。

因此,君臣上朝的开谈语和百姓见面的招呼语,就是"谓")

(2) 同本义 [tell]

谓,报也。--《说文》

人以谓霍氏。--《汉书·霍光传》。注:"告语也。"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谓唐雎曰。

谓岛曰。--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3) 说 [say]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谓,说也。--《广雅·释诂二》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请往谓项伯,言 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不可谓仁。

不可谓忠。

不可谓知类。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诗·小雅》

昔人所谓"恒似似人"之语。--明 王时敏《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袁可立子)》

(4) 评论 [comment on]

子谓 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

(5) 称为 [name;call]

谓之文也。--《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袁可立)须眉之谓男子,衣冠之有精理。--明 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

谓之天门。--清· 姚鼐《登泰山记》

皆谓之天门。

(6) 又如:何谓(什么叫做);称谓

(7) 认为,以为 [think]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太守谓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予谓菊。--宋· 周敦颐《爱莲说》

两台急诇之,公(袁可立)独谓是狂生。--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8) 意料 [expect]

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唐语林》

(9) 援助 [help]

故节于身,谓于民。--《晏子春秋》

(10) 通"为( wèi )"。相当于"是" [be]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名〉

意义;意思 [meaning]。如:何谓

<连>

通"为"。因为 [because]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韩非子·解老》

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盐铁论·忧边》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 谓

解释:-- --【唐韵】【集韵】【韵会】??于贵切,音胃。【说文】报也。【徐曰】谓之是报之也。【广雅】说也。【广韵】告也,言也。【增韵】与之言也。【易·乾卦】何谓也。【疏】假设问辞,故言何谓。【诗·召南】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传】但相告语而约可定矣。【左传·昭八年】子盍谓之。 又【韵会】事有可称曰有谓,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无谓。【庄子·齐物论】今我则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前汉·景帝纪】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 又【正韵】非与之言而称其人亦曰谓,《论语》子谓子贱,子谓子产,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谓。《诗·召南》谓行多露,《小雅》谓天盖高之类,是也。称其言,亦曰谓。《论语》此之谓也,其斯之谓与,是也。又【正字通】援古释义而言亦曰谓。《易·临卦》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礼·乐记》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又【尔雅·释诂】勤也。【诗·小雅】心乎爱矣,遐不谓矣。【笺】谓,勤也。勤思君子也。 又【广雅】使也。【玉篇】信也,道也。 又姓。【万姓统谱】宋有谓准,太平兴国登科。 【说文】本作??。

考证:〔礼乐记,圣明者述作之谓也。〕 谨照原文圣明改明圣。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 谓

解释:-- --报也。从言胃声。于贵切
=='''字源演变'''==
wèi 匣纽、物部;云纽、未韵、于贵切。

形声字。从言,胃声。春秋、战国时期,"言谓"的"谓"大都借"肠胃"的"胃"表示,楚简中用例极多。战国末年睡虎地秦简中,始见从言、胃声的"谓"。在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上加上表意偏旁,这是形声字产生的重要途径。《说文》小篆"谓"字的"胃"旁是比较原始的写法,秦简中的"胃"旁已经简化得与汉隶无所差别了。这是规范体与手写体的差别。"谓"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告诉"、"对……说道"。其用法是"谓"后直承的不是言谓的具体内容,而是言谓的对象。《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又云:"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贤? '"例中"谓"的后面都是言语的对象。
=='''相关词语'''==
谓语
wèiyǔ

【predicate】 句子的一种成分,其作用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大多数句子常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谓语就是谓语部分里主要的词。例如在"他说起来没完"里,"说起来没完"是谓语部分,"说"是谓语

不谓
1.不告诉。2.不以为。3.不算作;不称为。4.不意,不料。

称谓
对人的称呼,表示对不同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关系等的名称:对长辈的称谓要用得恰当。

可谓
〈书〉可以说。

谓如
1.犹如﹐例如。

无所谓
1.没有什么;说不上。2.不足道;不在乎。
=='''相关成语'''==
一之谓甚
【成 语】

一之谓甚

【拼 音】

yīzhīwèishèn

【解 释】

〖释义〗甚:过分。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出 处】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示 例】

〖示例〗

折叠谓予不信
【成 语】

谓予不信

【拼 音】

wèiyúbùxìn

【解 释】

〖解释〗如果以为我的话不真实。

【出 处】

〖出处〗《诗经·王风·采葛》:"谓予不信,有如?日。"

勿谓言之不预也

【成 语】

勿谓言之不预也

【拼 音】

wùwèiyánzhībùyùyě

【解 释】

〖解释〗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 处】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示 例】

〖示例〗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折叠编辑本段方言集汇
◎ 粤语:wai6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谓

《唐韵》《集韵》《韵会》$于贵切,音胃。《说文》报也。《徐曰》谓之是报之也。《广雅》说也。《广韵》告也,言也。《增韵》与之言也。《易·乾卦》何谓也。《疏》假设问辞,故言何谓。《诗·召南》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传》但相告语而约可定矣。《左传·昭八年》子盍谓之。

又《韵会》事有可称曰有谓,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无谓。《庄子·齐物论》今我则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前汉·景帝纪》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

又《正韵》非与之言而称其人亦曰谓,《论语》子谓子贱,子谓子产,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谓。《诗·召南》谓行多露,《小雅》谓天盖高之类,是也。称其言,亦曰谓。《论语》此之谓也,其斯之谓与,是也。

又《正字通》援古释义而言亦曰谓。《易·临卦》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礼·乐记》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又《尔雅·释诂》勤也。《诗·小雅》心乎爱矣,遐不谓矣。《笺》谓,勤也。勤思君子也。

又《广雅》使也。《玉篇》信也,道也。

又姓。《万姓统谱》宋有谓准,太平兴国登科。 《说文》本作笴。<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8%B0%93 谓],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