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海婴

增加 39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在北京逝世。遗体告别仪式于4月11日举行。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4月7日清晨5点36分 ,有"无线电专家"和"摄影家"之称的周海婴先生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2岁。
==家庭情况 ==
<p style="text-indent:2em;"> 周海婴的妻子是马新云,共育有4个子女:长子周令飞(定居台湾),次子周亦斐、三子周令一,小女周宁。 
'''青梅竹马'''
<p style="text-indent:2em;"> “我与妻子马新云从相识、相恋到结为夫妻,其过程实在很平凡,既没有我‘死皮赖脸’的追求,也不曾有过‘海枯石烂不变心’一类的山盟海誓。倒像是两股不同方向流来的山泉,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了。”<p style="text-indent:2em;">
<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11月,周海婴住在霞飞坊,霞飞坊是当年上海文化界人士扎堆的地方,没有了鲁迅,可鲁迅的朋友们还是依然让鲁迅的家常年宾客盈门。
<p style="text-indent:2em;"> 没多久,[[周海婴]]隔壁搬来一家新邻居,马家。当时,周海婴由于小时候身体不好,长期病痛折磨,与同龄的孩子中比较起来,他显得消瘦而苍白无力,因为又有哮喘,在那个年代,邻居们眼里的周海婴总是被冠以“少年痨”的称号。周围的孩子都遵循父母的教诲,不跟他玩,怕传染上疾病。只有马家的人不在乎,特别是马家二女儿马新云,更是为人随和、性格温柔,从来不在乎邻居的忠告,主动和周海婴一起玩,甚至和他去霞飞路逛,去“国泰”电影院看电影。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周海婴家时时都披着一层“危险”的政治色彩,而马新云家境贫寒,两个青梅竹马的少男少女惺惺相惜,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互间不知不觉地萌生出另一种感情。
<p style="text-indent:2em;"> “我不管她家的穷,她也不在乎我家“危险”的政治色彩。且随着年纪的增长,相互间不知不觉地萌生出另一种感情来。至于母亲,并非不晓得我与小马越来越热和,但她本着父亲“任其自然发展”的原则,听任我们往来,丝毫不予干涉,也不嫌她家庭“出身门户”。当有一天,我大胆向母亲提出,要带小马到我们家里来见面,母亲似乎即意识此事关系之重大,竟爽快地回答我,“那就请她来我家吃饭”。为了这顿饭,母亲做了认真的准备,结果弄出一顿不中不西的晚餐,她是想好好招待一下儿子的女朋友,我终于体会到母亲当时的心理,她一定挺高兴,只可惜这顿饭小马吃了并不受用。这当然是她事后才敢对我说的。原来她家出身南京,南京人的饮食习惯是吃饭要兼喝汤,而那天的主食却是西式面包片,不免让她觉得干干的难以下咽。不过从此以后,我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又进了一步。”(周海婴)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冬天,周海婴与母亲悄悄离开了上海,转道香港、沈阳,到达北京,并在那里定居。
<p style="text-indent:2em;">1952年,周海婴和青梅竹马的马新云在北京完婚。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整个结婚准备完全“革命化”,买了一只衣柜放置衣物,又从上海运来旧铁架子的棕绷床,再有顾均正夫妇合送的一只茶几和一只吊灯,这就是新房里的陈设。
到民政部门领张结婚证书,用他们自己的相机拍了几张黑白照片,马新云的父母从上海赶来北京,然后两亲家一道在家里吃了一顿较丰盛的饭。这结婚的过程就算完成了,简简单单的婚姻却维系了两人的一生。
<p style="text-indent:2em;"> 婚后不久,马新云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学系,而周海婴所在的辅仁大学进行调整,他没有选择与文艺有关的工作,而是遵从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物理科学,被分配进了北大的物理研究系。 <p style="text-indent:2em;">“奇怪得很,到了北方之后,那一直折磨我的哮喘竟然无形中消失了。又正值青春年华,心里满怀革命理想,干劲十足,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并被吸收入党,那是1956年的事。”(周海婴)
“奇怪得很,到了北方之后,那一直折磨我的哮喘竟然无形中消失了。又正值青春年华,心里满怀革命理想,干劲十足,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并被吸收入党,那是1956年的事。”(周海婴)
'''话说孩子'''
<p style="text-indent:2em;"> 周海婴夫妇共育有四个子女:
长子[[周令飞]],从事大众传播工作;
次子周亦斐,在私营公司工作;
3,2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