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莫宗江

增加 9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莫宗江
| 图像 =
[[File:莫宗江.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p1.baikessl.sosoqhmsg.com/ug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71205378t01e7925c8a16330d82.jpg/0 原图链接] [https://pic.baike.sososo.com/ugc/baikepic2/13035doc/201706101256565863048-5712053786075893.jpg/0 html 来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916年
| 出生地 = 广东新会人
| 职业 = 教授,著名建筑历史学家
}}
'''莫宗江''' , [[ 广东新会 ]] 人, [[ 中国美术家协会 ]] 会员、 [[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 ]] 分会副主任著名建筑历史学家。营造学社成员,建筑史学家,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协助 [[ 林徽因让景泰蓝 ]] 工艺重获新生的艺术家、是建筑学大宗师 [[ 梁思成 ]] 先生的主要助手。 [[ 清华大学 ]] 建筑工程系教授。是著名古建大师梁思成的弟子。 
== 个人履历 ==
1931-1946年入 [[ 中国营造学社 ]] ,师 [[ 从梁思 ]] 成先生研究 [[ 中国古代建筑 ]] 历史,先后为 [[ 绘图员 ]] 研究生、副研究员。1946-1999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
1932-1942年营造学社自北京-四川辗转190县市,先后实地考察测绘古代建筑遗构约2738处,莫宗江参加考察了其中的123个县市约2000个遗址、遗构。在此期间,他以长篇研究论文《宜宾旧州白塔宋墓》(刊载于1944年10月《营造学社汇刊》七卷期)《山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刊载于1946年10月《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协助梁思成先生撰写《 [[ 中国建筑史 ]] 》《APictori 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图象中国建筑史),绘制了这两部著作的大部分建筑图,此外,他代表中国营造学社参加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前蜀王建墓 ]] 考察工作,完成了大部分的建筑雕塑测绘图和王建墓雕塑艺术的长篇论文,当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可惜由于战乱,论文手稿遗失。新中国成立之初莫宗江先生积极参与 [[ 共和国 ]] 国微的设计,是国徽设计小组的主要成员。1951年,莫宗江先生参加文化部文物局"雁北文物勘察团",完成学术论文《应县朔县及晋祠古代建筑》。
== 成就及荣誉 ==
1949-1966年,从事清华大学 [[ 建筑史 ]] 教学之余,专力研究 [[ 中国城市建设 ]] 史和园林艺术并协助 [[ 林徽因 ]] 从事 [[ 景泰蓝 ]] 的艺术创新。遗憾的是,这份论文手稿在"文革"中散失,仅在他指导的研究生 [[ 张锦秋 ]] 所做毕业论文《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造景经验及利用改造问题》中可管窥他在这一领域的造诣。"文革"结束后,莫宗江得以恢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他借指导研究生之机,重新考察了一些重要的古建筑遗构,如l涞源 [[ 阁院寺福州华林寺 ]] 等,于1979年完成论文《涞源阁院寺
[[File:莫宗江22.jpg|缩略图]]
文殊殿》(建筑史论文集第2辑),所指导学生的论文《福州华林寺大殿》(杨秉纶、 [[ 王贵祥 ]] 钟晓青等合撰)刊载于《建筑史论文集》第9辑。
20世纪80年代起,莫宗江先生担任《 [[ 中国美术全集 ]] 》建筑卷的学术顾问。
1987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项目获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主要成员为 [[ 梁思成林徽因 ]] 莫宗江。
1989年,与老朋友 [[ 陈明达 ]] 先生合撰《巩县石窟寺雕刻的风格及技巧》,在美术史论界引起轰动。
1999年11月,在病痛中仍奋力校阅老友陈明达先生的遗稿《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1999年12月8日,在 [[ 北京大学 ]] 校医院病逝,享年83岁。
== 个人其它信息 ==
抗战期间,英国学者 [[ 李约瑟 ]] 在梁思成那抽到一支"口感醇厚、韵味悠长"的雪茄,好奇此物出自古巴哪位制烟名手。梁思成哈哈大笑道:"这是老莫卷的,当地土烟叶喷上正宗 [[ 老白干 ]] 。"
于是,李约瑟半开玩笑地建议,莫宗江应该到欧洲制作雪茄,收入比做研究员还高。
梁思成又回应道,还应介绍老莫去意大利的提琴作坊,他做的小提琴也很棒。可李约瑟颇为怀疑地强调,意大利名琴用的涂料是含 [[ 火山灰 ]] 的,有许多气泡,这才是保证声色的关键。
"所以莫调过几次音后,用玻璃片把琴板的光面刮作毛面。当然,他懂雕刻技法,知道如何让毛面美观。"梁思成笑笑说。
如果李约瑟再问下去,他会发现莫宗江还动手改良了梁思成用的 [[ 打印机墨水 ]] ,并热衷于穿着自己缝制的棉袍。如果在今天,这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年轻人,将毫无疑问地成为D I Y 界(D o I t Y o u rse lf 的缩写,即自己动手做)公认的高手。
不过,今天网络上关于莫宗江的介绍,只剩下3句话--"他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是协助林徽因让景泰蓝工艺重获新生的艺术家、他是建筑学大宗师梁思成先生的主要助手"。
研究这段历史的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 研究员殷力欣认为,莫宗江长期作为一个"助手"的形象出现,或许因为其一生只留下寥寥几篇论文。但如果不是他丢失了3部书稿,本不应该这么"沉默"。
在殷力欣看来,完成于上世纪60年代的《 [[ 颐和园 ]] 》,原本可作为一部集图片、测绘图稿和研究论文于一身的古典园林专著,与著名建筑史学家陈明达所编著《应县木塔》相辉映,成为建筑界和文物界的双璧。只是,《 [[ 应县木塔 ]] 》赶在1966年"文革"爆发的前夜正式出版了,而莫宗江的《颐和园》以及几十册教案,却在后来的劫难中全部散失。
--出自 [[ 蒋昕捷 ]] 《莫宗江:画笔背后的沉默》,原载《 [[ 中国青年报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中国国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 人物 历史 历史人物 名人 文化人物
29,7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