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夏镇夷

增加 10,49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夏镇夷'''(xiazhenyi) 精神病学专家
 
'''夏镇夷'''(1915-2004),精神病学专家。[[浙江桐乡]]人。193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7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附属纽约医院]]学习。1948年回国、建国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专家咨询团成员、九三学社社员。1958年发表的《2000例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及随研究》,对该病的临床表现、预后和转归提供了重在资料。1980年提出情感性精神病单相与双相的划分标准。主编有《精神医学丛书》(第二卷)、《精神医学》等。
== 生平简介 ==
夏镇夷 ,1915 ,<ref>[https://baike.sogou.com/v69362668.htm?fromTitle 夏镇夷 ],搜狗百科 ,2019-02-24</ref>1915 年12月17日生于 [[ 浙江省桐乡县濮院镇 ]] 。父亲在私塾教书,重视子女学习。夏镇夷最幼,从小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尤擅长数理。在嘉兴秀州中学毕业时,曾获数理化最优银质奖杯。1933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39 年毕业,与张沅昌一起被分配到神经精神科工作。张沅昌志愿从事神经病学工作,夏镇夷专攻精神病学。抗战期间,学校部分师生内迁,夏镇夷因胃出血留沪未行。1940年与粟宗华、张沅昌共事于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上海医学院教学医院)神经精神科。医院规定病史均以英文缮写,往往难以确切生动地反映出病人之所言所思。所以,夏镇夷提出改用中文,获粟宗华支持,乃开创以中文书写精神科病史之先例。
1947年夏镇夷赴美,在康乃尔大学佩恩·惠特尼精神病院进修。导师奥斯卡·迪特赫尔姆教授是精神生物学派创始人阿道夫·迈耶的学生,主张不拘一家之言,博采众家之长,这一主张深深地影响了夏镇夷的学术思想。此外,他随专攻精神病学,但深感若要当好一个精神科医生,也必须具有扎实的神经解剖生理知识和神经病学临床经验。为此,又随路易·豪斯曼教授从事"脑再建"模型工作;并有机会向哈罗德·沃尔夫和斯图尔特·沃尔夫学习心身医学,亲眼见到当时闻名世界的"经瘘管外置黏膜瓣"病人,亲眼观察到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对于胃生理的影响。
为了表彰夏镇夷在精神卫生事业方面的业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先进个人称号及重大贡献奖。
 
== 技术成就 ==
 
夏镇夷认为医生只有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才能提高诊断和医疗的水平。他自己从1939年从医以来,就从未离开过临床工作。50年代初期,一些刚刚从事精神科工作的青年医生往往忽视躯体疾病也会引起精神障碍,他就带领大家重点总结器质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对肝脑病变、红斑狼疮、脑瘤、脑炎和一氧化碳中毒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52 年国外开始应用氯丙嗪治疗精神病,夏镇夷便和粟宗华一起,主动与国内药物研制单位联系,推动他们进行仿制。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国内精神药物的主要生产基地。
 
60年代,夏镇夷在工作中发现有好几名曾被门诊医生诊断为神经症的病人自杀身亡,就着重复习研究其病史,认为他们可能都是被漏诊的抑郁症病例。于是带头学习研究有关抑郁症的国内外最新经验和学说,使大家对于抑郁症的认识有所提高。
 
70年代,他发现不少医院的精神分裂症诊断百分比越来越高,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认为人们将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概念过分扩大,以至一些既有情感症状又有妄想或幻觉的病例都被诊断成精神分裂症。他就把当时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这一概念介绍到国内,并且率先应用,目的在于通过这种过渡性概念,把病例资料积累起来,仔细随访观察,以期能最后澄清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障碍的鉴别诊断问题。
 
70年代,精神药物普遍应用,然而人们对它的副反应往往认识不足。夏镇夷为此组织大家学习讨论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的学术问题,例如药源性抑郁、迟发性运动障碍和恶性精神安定药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提醒大家注意精神药物既有正面效果,又有反面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必然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夏镇夷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为此曾在多种场合呼吁各界予以重视,呼吁建立各种为老年精神卫生服务的机构。
 
从50年代起,夏镇夷就与粟宗华一起研讨怎样才能在精神科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发展并建成具备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医学。1958年,在全市精神科力量联合起来成立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以后,就首先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了全市一千余万居民的空前规模精神病普查工作,基本上搞清了全上海的精神疾病流行学概况。在这个基础上,帮助每个区(县)建立起精神病防治站,由各站医护人员掌握各区(县)的精神病人的诊治,做到“一人一卡”,分工负责。然后再由市或区(县)精神科医生负责分期分批地培训所辖地段的兼职基层保健医生,让他们担负起本地段的精神卫生工作。这就是“市-区(县)-地段(乡、镇)”三级精神病防治网。事实证明这个三级防治网发挥了很大作用,使精神病人在发病后都能及时得到诊治和康复,明显地减少了复发的可能。80年代,卫生部肯定了这个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专家都予以赞赏,称之为“上海模式”。
 
80年代,他积极提倡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在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列为必修课。他再三强调精神病学这个名称已不符时代需求,精神科医生的任务不再只是为重型精神病人服务,而应该为保障广大人民的精神健康而努力。为此,他强调精神科医生应该从事精神卫生工作,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防治和减少各种精神疾病;二是预防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三是提高人民的心理素质以及与环境的协调和谐程度。所以,他竭力主张把精神病学这个名称改成“精神医学”,同时把精神病院改称为“精神卫生中心”。
 
60年代,在夏镇夷的带领下,由纪明医生建立起全国第一个精神病研究室,开展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研究。70年代开展了精神病高发家系和双生子研究以及脑诱发电位的研究。这些研究当时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81年,机构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精神卫生研究所,共有5个组室,夏镇夷任第一任所长。次年,研究所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被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上海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夏镇夷兼任主任。后来这个研究所进一步扩大为13个研究室,处国内领先地位。
 
夏镇夷认识到若要发展科学事业,人才是关键,所以始终重视和抓紧培养精神科专业人才。从50年代以来,在他领导下举办的专业培训班、讲习班和师资班,已有上百次,前后共培养了近千名精神病学家,其中不少都已成为全国各地精神科医疗、教学或科研工作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夏镇夷每次都亲自上课,并且再三强调必须重视临床实践,通过实践学习精神医学。
 
早在50年代,夏镇夷就开始培养研究生。60年代后期,研究生制度中断,夏镇夷就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带教一些高年资医生。80年代,恢复了研究生培养制度,夏镇夷更为积极地先后培养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夏镇夷于60年代初,主编了《实用精神病学》,主持翻译了《临床精神病学》;70年代又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中的精神疾病部分;80年代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精神医学》第一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病学》和《英汉精神病学词汇》,还参加主编了《精神医学丛书》第二、三卷。1989年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大中型精神科参考书籍《实用精神医学》
 
== 主要论著 ==
 
1 夏镇夷.张沅昌,粟宗华.全身麻痹性精神病之检讨:附51例病案之分析.中华医学杂志(上海版),1945,31:14.
 
2 夏镇夷.精神病在医学教育中之新动向.中华医学杂志,1950,36:223
 
3 夏镇夷.脑囊虫病.中华医学杂志,1952,38∶501.
 
4 夏镇夷.田寿彰,王善澄.应用氯硫二苯胺治疗中的合并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57,3:39
 
5 夏镇夷.凌永和.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57,3:145.
 
6 夏镇夷.国产氯硫二苯胺治疗精神病初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57,43:974.
 
7 夏镇夷.史鸿璋,张逢春,等.2000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858,4:89.
 
8 夏镇夷.边缘系统与精神功能.中华内科杂志,1962,10:586.
 
9 夏镇夷.精神病学研究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5.
 
10 夏镇夷.精神病院所见的脑肿瘤.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151.
 
11 夏镇夷.精神病的病理心理问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165
 
12 夏镇夷.学会在精神病临床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6,10:3.
 
13 夏镇夷.忧郁症诊断分类的新动向.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76,3:8.
 
14 夏镇夷.关于器质性精神病的若干问题.精神系统疾病(副刊),1977,3:276.
 
15 夏镇夷,严善明.精神病学的临床科研问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8,11:65.
 
16 Hsia CY,Chang MY.Long term follow-up study of schizophrenia.Chin Med J,1978,91:266.
 
17 夏镇夷,张明岛,马维祥,等.70例分裂情感精神病临床分析与随访研究.精神系统疾病,1978,4:236.
 
18 夏镇夷,徐韬园,张明园.化学治疗开展前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比较.中国精神疾病杂志,1979,5:236.
 
19 夏镇夷,张明岛.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家族遗传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9,12:1.
 
20 夏镇夷,张明岛.情感性精神病294例索引病例的家族遗传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9,12:154.
 
21 夏镇夷,张明岛,马维祥,等.704例情感性精神病随访研究和单双相分类探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0,13:151.
 
24 夏镇夷,张明园.中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和现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1,14:170.
 
25 夏镇夷,江三多,贝国平,等.儿童精神分裂症遗传因素与遗传方式的探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2,8:18.
 
26 夏镇夷,张明岛,江开达,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随负变化临床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3,16:321.
 
27 夏镇夷.精神病学的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4,11:21.31 夏镇夷.老年心理学.康复医学工程,1986,9:1.
 
32 夏镇夷.老年精神卫生.康复医学工程,1986,9:8.33 夏镇夷.老年精神医学的现状和展望.见:老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50~160.
 
34 夏镇夷,张明园,许昌麟.社区中内科心身疾病的调查.新医学,1987,18:627.
 
35 夏镇夷.老年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1.
 
36 夏镇夷,主编.英汉精神病学词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37 夏镇夷,主编.精神医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38 夏镇夷,徐韬园,张明园,等.实用精神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9 夏镇夷,颜文伟.生物精神医学八十年代新进展,上海精神医学,1989,1(1):1.
 
40 夏镇夷.精神分裂症的病毒假说和特殊脑损害假说,上海精神医学,1990,2(1):33.
 
==参考资料 ==
130,7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