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7
次編輯
變更
毘舍离国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毘舍离国</big> ''' |- | File:E5a0e59d482a9fc9.jpg|缩…”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毘舍离国</big> '''
|-
|
[[File:E5a0e59d482a9fc9.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query=%E8%B7%8B%E9%98%87%E5%9B%BD&w=05009900 原图链接][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e5a0e59d482a9fc9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跋阇国'''==
'''跋阇(Vṛji)国''',印度次大陆佛陀时代十六大国(十六雄国)之一,'''都城为毗舍离'''(吠舍离Vaishali),为梵文वैशाली(拉丁文转音Vaiśālī、Vaiśalī等,巴利文:Vesāli)的音译。
毗'''舍离城'''的遗址今在印度比哈尔邦瓦伊沙利(Vaishali)县。
跋阇国是离车族人的居住地,由8个部落组成共和体制,全族信奉佛教,是八王分佛舍利的国家之一,因此在佛教典籍中记述颇多。
毗舍离城是当时印度次大陆的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为恒河中游的交通中心,为摩竭提国都城王舍城与侨萨罗国(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Sravasti))之间的必经地。
跋阇国的全盛时期,约在佛陀在世时,曾经给恒河对岸的摩竭陀国以强大威胁,但在佛陀圆寂后3年(即公元前483年)''',跋阇国被[[摩揭陀国]]所灭'''。
据佛典记载,在佛陀圆寂百年后,在毗舍离城外的重阁精舍(重阁讲堂Kutagarasala Vihara)举行了第2次佛教结集(第二次结集),证明此时国虽破但城还在。
公元7世纪之后,根据玄奘的记述,跋阇国与毗舍离城均已荒败。
=='''简介'''==
跋阇国的名称音译又作:跋耆国、拔祗国、越祇国等;
都城与国家名称混用的音译又作:吠舍离国(《[[佛国记]]》)、吠舍釐国(《大唐西域记》卷七)、吠舍厘、毘舍离、毗耶离、鞞舍离、维耶、维耶离、鞞舍隶夜等。
意译为:广博严净城、庄严、广严城、好稻城、好成城等。
'''毗舍离城''',是佛陀生前所居住的重要城市之一。
公元前513年,在城北郊外的重阁精舍落成后,佛陀曾长期在此布道。
佛陀还在此地的维摩诘居士家里与他进行过对话,而对汉传佛教影响巨大的《[[维摩诘所说经]]》即为对话的结集。公元前487年底或翌年初,佛陀在重阁精舍做了最后一次法会,全面阐述了佛教教义。
=='''古迹遗址'''==
在今毗舍离(Vaishali)镇外东北方向2.5千米处,有跋阇国王所建佛舍利塔遗址,该塔在公元前3世纪曾被阿育王重新开启,取其中90%的佛舍利分送各地供奉。
在佛舍利塔遗址旁,日本国建设了世界和平塔(Vishwa ShantiStup),地理坐标:北纬25.9921039度;东经85.1127308度。
在今毗舍离(Vaishali)镇正东方向3千米处,为重阁精舍遗址,旁有阿育王柱(Asokan Pillar),顶部的亚洲雄狮雕像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毗舍离的标志,前面有水池。
在重阁精舍遗址近旁,为阿难舍利塔(Ananda Stupa)。
该片遗址保护区的地理坐标:北纬25.992063度;东经85.115053度。
=='''传说'''==
离车族(梵文Licchavi的音译,又作梨车、力车、栗呫婆子、跋阇子等)人的祖先,是被放在木盆里从恒河上游漂来的1千名婴儿,长大后开疆辟土,在佛陀时代(公元前6世纪)之前就已经建立了跋阇国。
跋阇国被灭后,约在公元400年,原属跋阇国离车族的一支,又来到加德满都谷地一带,征服了土著克拉底人,建立了尼波罗国(尼泊尔语:लिच्छवी वंश),是为尼泊尔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印度教王国。
=='''典籍记载'''==
公元5世纪,《佛国记》记载:“毗舍离城北,大林重阁精舍,佛住处,及阿难半身塔。
其城里,本庵婆罗女家,为佛起塔,今故现在。
城南三里,道西,庵婆罗女以园施佛,作佛住处。
佛将般泥洹,与诸弟子出毗舍离城西门,回身右转,顾看毗舍离城,告诸弟子:‘是吾最后所行处。’
后人于此起塔。”
公元7世纪,《'''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载:“吠舍釐国,周五千余里。
土地沃壤,花果茂盛,菴没罗果、茂遮果既多且贵。
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好福重学,邪正杂信。
伽蓝数百,多已圮坏,存者三五,僧徒稀少。
天祠数十,异道杂居,露形之徒,寔繁其党。
吠舍釐城已甚倾颓,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宫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
对玄奘所记述的各圣迹,玄奘都有更为详细的描述,可参阅原著。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8d9dc190102v0r8.html 毘舍离国], 新浪博客 - blog.sina.com.cn/s...- 2014-8-3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毘舍离国</big> '''
|-
|
[[File:E5a0e59d482a9fc9.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query=%E8%B7%8B%E9%98%87%E5%9B%BD&w=05009900 原图链接][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e5a0e59d482a9fc9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跋阇国'''==
'''跋阇(Vṛji)国''',印度次大陆佛陀时代十六大国(十六雄国)之一,'''都城为毗舍离'''(吠舍离Vaishali),为梵文वैशाली(拉丁文转音Vaiśālī、Vaiśalī等,巴利文:Vesāli)的音译。
毗'''舍离城'''的遗址今在印度比哈尔邦瓦伊沙利(Vaishali)县。
跋阇国是离车族人的居住地,由8个部落组成共和体制,全族信奉佛教,是八王分佛舍利的国家之一,因此在佛教典籍中记述颇多。
毗舍离城是当时印度次大陆的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为恒河中游的交通中心,为摩竭提国都城王舍城与侨萨罗国(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Sravasti))之间的必经地。
跋阇国的全盛时期,约在佛陀在世时,曾经给恒河对岸的摩竭陀国以强大威胁,但在佛陀圆寂后3年(即公元前483年)''',跋阇国被[[摩揭陀国]]所灭'''。
据佛典记载,在佛陀圆寂百年后,在毗舍离城外的重阁精舍(重阁讲堂Kutagarasala Vihara)举行了第2次佛教结集(第二次结集),证明此时国虽破但城还在。
公元7世纪之后,根据玄奘的记述,跋阇国与毗舍离城均已荒败。
=='''简介'''==
跋阇国的名称音译又作:跋耆国、拔祗国、越祇国等;
都城与国家名称混用的音译又作:吠舍离国(《[[佛国记]]》)、吠舍釐国(《大唐西域记》卷七)、吠舍厘、毘舍离、毗耶离、鞞舍离、维耶、维耶离、鞞舍隶夜等。
意译为:广博严净城、庄严、广严城、好稻城、好成城等。
'''毗舍离城''',是佛陀生前所居住的重要城市之一。
公元前513年,在城北郊外的重阁精舍落成后,佛陀曾长期在此布道。
佛陀还在此地的维摩诘居士家里与他进行过对话,而对汉传佛教影响巨大的《[[维摩诘所说经]]》即为对话的结集。公元前487年底或翌年初,佛陀在重阁精舍做了最后一次法会,全面阐述了佛教教义。
=='''古迹遗址'''==
在今毗舍离(Vaishali)镇外东北方向2.5千米处,有跋阇国王所建佛舍利塔遗址,该塔在公元前3世纪曾被阿育王重新开启,取其中90%的佛舍利分送各地供奉。
在佛舍利塔遗址旁,日本国建设了世界和平塔(Vishwa ShantiStup),地理坐标:北纬25.9921039度;东经85.1127308度。
在今毗舍离(Vaishali)镇正东方向3千米处,为重阁精舍遗址,旁有阿育王柱(Asokan Pillar),顶部的亚洲雄狮雕像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毗舍离的标志,前面有水池。
在重阁精舍遗址近旁,为阿难舍利塔(Ananda Stupa)。
该片遗址保护区的地理坐标:北纬25.992063度;东经85.115053度。
=='''传说'''==
离车族(梵文Licchavi的音译,又作梨车、力车、栗呫婆子、跋阇子等)人的祖先,是被放在木盆里从恒河上游漂来的1千名婴儿,长大后开疆辟土,在佛陀时代(公元前6世纪)之前就已经建立了跋阇国。
跋阇国被灭后,约在公元400年,原属跋阇国离车族的一支,又来到加德满都谷地一带,征服了土著克拉底人,建立了尼波罗国(尼泊尔语:लिच्छवी वंश),是为尼泊尔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印度教王国。
=='''典籍记载'''==
公元5世纪,《佛国记》记载:“毗舍离城北,大林重阁精舍,佛住处,及阿难半身塔。
其城里,本庵婆罗女家,为佛起塔,今故现在。
城南三里,道西,庵婆罗女以园施佛,作佛住处。
佛将般泥洹,与诸弟子出毗舍离城西门,回身右转,顾看毗舍离城,告诸弟子:‘是吾最后所行处。’
后人于此起塔。”
公元7世纪,《'''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载:“吠舍釐国,周五千余里。
土地沃壤,花果茂盛,菴没罗果、茂遮果既多且贵。
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好福重学,邪正杂信。
伽蓝数百,多已圮坏,存者三五,僧徒稀少。
天祠数十,异道杂居,露形之徒,寔繁其党。
吠舍釐城已甚倾颓,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宫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
对玄奘所记述的各圣迹,玄奘都有更为详细的描述,可参阅原著。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8d9dc190102v0r8.html 毘舍离国], 新浪博客 - blog.sina.com.cn/s...- 2014-8-3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