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生产率

增加 361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 生产率Shengchanlv.jpg|缩略图|居中|[ http://image2.sina.com.cn/cj/imgtable/U1502P31T88D2032F2015DT20051211232647.jpg 原图链接]]]
|-
|}
'''生产率'''一般指单位设备(如一台机床或一条自动生产线)或设备的 [[ 单位 ]] 容量(如高炉的每立方米容积),在单位时间(如一小时、 一昼夜)内出产的合格 [[ 产品 ]] 的数量。如果指每个工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则称为劳动 [[ 生产率 ]] ,它是衡量生产技术的先进性 、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和工人劳动的积极性的指标之一。<ref>[ https://wenku.so.com/d/e603846601f7aa51764ec40bd5ddd00d?src=www_rec   生产率城市规模和经济密度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 --360文库</ref>
由于所考察的 [[ 生产要素 ]] 或测定方法的不同,生产率可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
'''1.按生产要素的种类分类'''
(2)资本生产率:用折旧费或者 [[ 固定资产 ]] 面值作为总投入计算的生产率;
'''2.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分类'''
(1)单要素生产率:只考虑一种资源投入所计算出的生产率,即产出量与这种资源投入量之比。可以看出,前面所述的劳动生产率、 [[ 资本 ]] 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和能源生产率均属于单要素生产率。
(2)多要素生产率:考虑多种资源投入所计算出的生产率,即产出量与多种 [[ 资源 ]] 投入量之比。
'''3.按测定方式分类'''
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宏观的因素,也有微观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 [[ 因素 ]] ;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管理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还有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有的是生产系统本身的构成因素,有的则是生产系统外部的环境因素,在提高生产率的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从生产率测评的角度看,既有一个国家或部门的生产率水平测评,也有微观组织(如企业)的生产率测评,不同经济规模组织的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亦不相同,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1.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内部因素'''
''' 硬因素'''
''' 软因素'''
(1)人。人是生产率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因素。设备、技术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只有通过人才能生产,任何提高生产率的措施必须依靠人 才能实施。人的价值观、工作动机,人的工作方法、技术,个人技巧、知识、工作态度和才能,都会影响生产率。
 
(2)组织和机构。为使生产系统正常运转,需要一个内部协调、目标一致的企业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必须及时对市场信息进行反应, 横向联系密切。许多组织生产率低下的原因是僵化,它们没有对市场变化进行预测和作出反应,忽视劳动力、技术和外部环境的新发展。僵化的组织缺乏横向联系,决策迟缓,因而无法使企业内各个环节高效率地工作。
 
(3)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方法是生产率提高的最有希望的途径。在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本贫乏、技术中等、劳动密集的方 法占统治地位,因此,对现有工作方法的改进,会使生产率有显着提高。工作方法的有关技术,旨在通过改进工作方法、人的动作、使用的工具、工作场所的布置、材料处理和机器使用方式,而使相同劳动的产出更多。工业工程基础(工作研究)是改进工作方法的主要工具。
 
(4)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方式影响着组织设计、人事政策、工作设计、工作计划和控制、资本费用和资金来源、成本控制技术等各方面 。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控制下的所有资源的有效使用,因此管理方式对生产率水平有很大影响。
'''2.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外部因素'''
'''(1)人力资源'''
'''(2)科技水平'''
'''(3)宏观管理政策'''
'''1.提高生产率的对策目标'''
(1)降低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提高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2)维持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提高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3)缓增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速增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4)降低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保持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5)速降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缓降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1)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与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同比率上升;
 
(2)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与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同比率下降。
从理论上看,如下的状态可使生产率小于1,可谓经济系统的极不理想状态,当然是提高生产率应极力避免的对策目标。
 
(1)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速增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缓增;
 
(2)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上升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不变;
 
(3)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缓降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速降;
 
(4)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不变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下降;
 
(5)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上升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下降。
'''2.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方法'''
'''3.工业工程的方法'''
(1)运用工业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现有生产组织进行系统分析,改进工厂布置;
 
(2)采用现代化制造技术,如CNC/CAD、CAPP、FMC、MRPII等对生产技术和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3)加强研究开发,开发新工艺,建立新流程;
 
(4)运用价值分析改进产品设计,减少产品工作量,降低成本;
 
(5)开展工作研究,改善作业和工艺系统,减少多余操作和无效工作时间;
 
(6)运用现代生产/库存技术,建立均衡和高效的生产系统;
 
(7)在生产系统设计和改造中运用现代物流技术;
 
(8)运用可靠性工作进行系统维护,保证系统运行质量;
 
(9)采用工效学知识和技术改善作业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我们只能享有我们生产的东西。不管工资和物价怎样变动,如果没有生产出更多的东西,即使工资不断提高,也会造成物价上涨,不仅改善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这样的公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物价上涨率等于名义工资增长率与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它表明了生产率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及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当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时,就叫 [[ 通货膨胀 ]] ,即 [[ 货币贬值 ]]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率不变,提高人民的工资水平,由于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必然推动单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物价增长又推动工资上涨,形成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助长。然而,生产率每提高一次都会对物价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这是因为生产率增长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直接抵消工资上涨的副作用,使得由工资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得到缓解。因此,在下一次生产率提高时,物价上涨就比较缓和。只要生产率的提高率大于工资增长率,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使通货膨胀得到缓解。
在物价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造成人民工资收入的提高。如果人民 [[ 工资 ]] 收入不变,由于生产的商品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这两个方向的变动都表明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即使资源价格上涨,由于在生产中对能源、材料和资金能更有效地利用,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企业也不会提高单位商品的价格,更不会把资源涨价的损失转嫁于消费者。
第一,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素质提高是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率高、 [[ 经济效益 ]] 好的 [[ 企业 ]] ,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品种或开辟新产业,以便进一步扩大生产,求得发展,这就需要保持或者增加职工;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工资和福利,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开展技术培训和进修,提高职工素质,使职工的工资和工作有保障,人心稳定,对企业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相反,那些生产率低下的企业,由于效益差而失去市场,生产下降而不得不裁减人员。美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生产率上升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的工业部门,就业人数增长百分比也高于全国平均数。 [[ 日本 ]] 和西欧也有许多生产率增长而失业率低的例子。
从实质上讲, [[ 工业 ]] 工程的目标本身就含有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等。例如,生产率定义中的产出必须是具有特定质量水平的产品或服务。换句话说,没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也就谈不上提高生产率。
实践表明,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直接促进了质量水平的提高。应用工业工程提高生产率就是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这样做,实际上不单纯是提高了效率,而且也提高了产品精度、可靠性等质量指标。因为当高度机械化操作时,可以避免导致质量不高和不稳定的因素。另外, [[ 标准化 ]] 、系列化、通用化和 [[ 专业化 ]] 也有助于促进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并保证质量均匀一致。
23,1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