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山國王

增加 3,47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粤东]]地区之信仰,為[[潮州府]]住民,包含[[潮州民系|潮州人]](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粤东]]、[[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三山國王實指现[[廣東]][[揭阳市]][[揭西縣]][[河婆镇]]北面的三座山——[[巾山 (三山國王)|巾山]]、[[明山 (三山國王)|明山]]、[[獨山 (三山國王)|獨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而粤东地区三山国王出游则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正月十五|十五]]。
==簡介 ==
三山國王原來是三個山的山神,因為顯靈庇民獲國而被封為護國公王。這三座山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簡稱「巾明獨」三山,位於廣東省潮州府。
 
隋朝有三位神人在廣東潮州府出現,最初顯靈於獨山的石洞,自稱兄弟,受命於天,分別鎮守巾、明、獨三山,話說完即不見蹤影,在其石洞前有一顆古楓樹生蓮花,大者盈尺,居民前往圍觀,忽然出現三位神人乘馬而來,召一陳姓民眾為從徒,未幾陳與三位神人都消失不見,大家認為這是神明,遂前往摸拜,後來陸續在巾山、明山顯靈,並且由乩童稱已封陳姓居民為將軍,並表示巾山為其兄弟聚集之處(巾山位於三山的中間),當地居民乃建一小廟,併陳合祀,因為靈驗無比,凡久旱不雨或出現疾疫時,前往祈求,都靈驗無比,於是香火日盛,地方奉為福神。
 
唐代憲宗元和十四年,韓文公任潮州刺使,遭逢霪雨,農作物受害頗重,韓公率眾向三位山神禱,雨不久就停了,韓愈即以牲禮等祭品併作文祭祀。宋朝,劉振據兩粵抗命,971(開寶4)年,韓國公潘美奉旨提師南討,潮守王侍監,愬請山神相助保佑,不一會工夫,老天果然雷霆大作,風雨交加,賊兵因而大敗,南海告平。
 
979(宋太平興國4)年,宋太宗率兵親征劉繼元,到大原城下時,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馳馬前往助陣,宋師大捷,凱旋之夜,又見神跡於城上,雲中顯出旌旗「潮州三山神」的旌旗,所以上奏朝廷潮州揭陽二山神之神助,即獲下詔賜封:
 
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明山為助改明肅寧國王
 
 
花蓮忠列祠三山國王廟
 
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
 
並賜封廟額曰:「明貺」,?潮陽郡廣增廟宇,歲時合祭,嗣於1033(宋仁宗明道2)年,再賜加廟額「靈廣」兩字,自此廣東潮、梅、惠、屬均建有廟宇奉祀。
 
客家人移墾台灣,大部份選擇三山國王、觀音娘、媽祖婆等為守護神,來台時祈求其香符或神像,最初在家奉祀,待經濟力量許可時,便建立家鄉式的寺廟作為回報奉祀。
 
早期,客家人入墾的地方建立不少三山國王廟,如彰化縣溪湖鎮的霖肇宮,相傳建於明朝萬曆年間。
 
員林的廣安宮是明永曆年間所建;永曆年間創建的尚有高雄市楠梓區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安宮、屏東縣九如的三山國王廟。
 
此外,康熙乾隆以前所建的:台中縣豐原萬順宮、沙鹿保安宮、彰化縣員林廣寧宮、社頭鎮安宮、鹿港三山國王廟、埔心的霖興宮、霖鳳宮,台南市三山國玉廟。
 
屏東市林邊忠福宮、佳東千山公侯宮、國玉廟、車城保安宮等。
 
台灣各地的三山國王廟分佈的情形頗為有趣:基隆市一、嘉義市一、台南市一、高雄市三、台北縣二、宜蘭縣二十四、新竹縣十三、苗栗縣四、台中縣十二、彰化縣十八、南投縣四、雲林縣十、嘉義縣十一、台南縣一、高雄縣十、屏東縣二十八、花蓮縣一、台東縣一、澎湖縣無,共有一百五十五座,在於原鄉不過兩三座的三山國王廟,竟然在台灣各地建了一百多座,但有趣的事是是桃園縣早期有許多客家人,卻沒有三山國王廟,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1,1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