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妙德

增加 22,99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蓝洁瑛妙德
| 外文名 = Yammie Nam
| 图像 =
[[File:妙德.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7e97a46d29ca2e6f.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757676-801889.html来自360搜索]]]
| 图像说明 = 蓝洁瑛 |center妙德|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63|04|27}} 1956年出生 | 出生地点 = 中国香港山东海阳市|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18|11|03|1963|04|27}}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蓝精灵俗名王少龙| 职业 = 演员现任丽水市青云禅寺方丈| 知名作品 = 大话西   《环球 之月光宝盒<br> >《天上 时代 <br> 万家传说 <br> 家有娇妻风》《世界古琴图录》
}}
'''妙德,'''妙德大和尚俗名王少龙,汉族,1956年出生于山东海阳市,198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经济管理系,同年在河南信阳市贤隐禅寺剃度出家。1998年应邀任青云寺主持。现任丽水市青云禅寺方丈、丽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莲都区政协委员。青云寺位于莲都区联城镇,原名花街娘娘殿,是目前丽水市最大规模的寺院之一。
2008年12月11日,经[[浙江省]]佛教协会批准, 妙德 法师荣膺青云寺方丈 也是丽水市第一位方丈 行者先生的别名 浙江省丽水市青云寺隆重举 妙德法师方丈升座庆典法会。诸山长老 者,又名章甫 各级领导、十方善信数千人参加法会和庆典活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 桐柏 挹云 云台寺住持清远法师出席法会并为 人,号 妙德 法师送座,在庆典仪式上,清远法师宣读了中国佛教协会的贺电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52867a01017h5d.html 新浪網]</ref>
十年间两次遍走中国、亚洲各地 。作品有《天上大风》(中信出版社);"古琴与尺八"主题音乐会;主持、拍摄旅游卫视《穿越桃花源》、《桃源汉中》;出版、编订《弘一大师开示录》、《天心月圆-弘一大师70周年特刊》;新书《行者音风录》(心游HeartJourney)、《世界古琴图录》出版中。
 目录1简介2行者历程3行者行迹4行者语录折叠编辑本段简介行者妙德 作家、琴人、当代学人、主持人。明心正志,知行合一,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行者。 == 行者历程 ==2005年以前,走遍台湾、西藏、内蒙古之外的中国省份地区,远涉越南、尼泊尔。 2006-2008年,隐住于东南沿海、苏州玄墓山、束河石莲精舍等地,习养中华国学。 2009年,十月与友人在北京举办"尺八与古琴"文化主题演奏会,并为旅游卫视主 持节目。提倡中华价值。 2010年,遵循弘一大师的足迹,行游四十余处,相继在澄心堂、北京大学国学社、明心书院讲演。倡行"心游"。 == 行者行迹 ==《环球游报》2011.2期专访:我把人生看做是一次最彻底的行走 --行者访谈录 记者/陈清智 眼前之景,莫过于心 行者是记者所认识的旅行者中,最具传奇色彩、最有文化韵味,也是最深刻的一个。 他在蓝月谷边赤足而歌,也在熙攘都市心怀幽旷;在大学的讲坛上讲述心得,也在孤独的夜晚回味人生,给汹涌的人群留下一个身着汉服、手持尺八的背影,有如惊鸿一瞥。从十六岁到现在的十年里,他每年至少行游数十处地方,中国各省区、东南亚等地都有他游历的身影。他的萍踪足迹,也引起了许多人们的好奇与追随。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旅行中安身立命,历经无数奇景、奇遇的人,被记者问及"哪里有最刻骨铭心的风景"时,却只平淡地提了云南香格里拉、束河正福草堂、新疆白哈巴、温州仙岩山等几个地方,就不愿再去讲述。 行者曾在广西的一处深山里,为了避免蛇和蜈蚣的骚扰,夜里就睡在树上。走出深山后,他又误入一片沼泽地,用手上的棍子扎不进去,但人一走上去却快速下陷。后来山里的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视线越来越差,他还只好停下来在原地站了一整晚。半夜有虫子爬上身来,也一动不敢动,捱到天亮。 类似这样的险遇,行者说相对于其他更为难忘的地方,只是跟旅途中遇到的人和豁然开朗的心境有关。而他十年来最广大的收获,也不过是在不断的求学和博闻上。比如在苏州遇到吴门琴社裴金宝先生,在杭州遇到尺八大师冢本松韵先生,在北京、福建、云南多次和石莲子师相遇,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博之处。有一次他去新疆的中亚四国边境处拜访一位老人,老人会一种乐器,是传说中的胡笳十八拍中的胡笳。还有一次在行游普陀的途中,同行的三人现金都用完了,又找不到银行,朋友就劝他吹奏尺八乞行,刚开始他不肯对他人演奏。第二天,他的一位朋友跟他说:你吹奏你自己的,别人听到是别人的。他才坐在法雨寺前的石桥上,对着弘一大师手书的法雨寺匾额"天华法雨"吹奏了起来。后来两位路过的姑娘在身侧听完布施了他100元而去,那位朋友亦作画一幅相赠。这样的经历也让他学会了要放下自己。 眼前万景,莫过于心。 对话行者 G(《环球游报》粤港澳专版):是什么机缘和动力让你16岁就可以勇敢地选择去过一种游历的生活?最初的计划是怎样的? X(行者):可能是命因中的吧。小的时候,我比较孤僻,因为三岁多就上了学,很少有比我大的同学愿意和我玩耍。少年读书时,又觉得毕业了要找工作,工作了要结婚生子,儿女长大后继续这样周而复始,那么人生有什么意义呢?人的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的?于是16岁生日当天,我选择了去找寻自己想要的价值,并既定了7个南方城市,用一首歌的最后一个字决定了其中的一个城市广州,匆匆的就出发了。而当时选择7个南方的城市,主要是 虑在流浪中可以到处睡觉,南方天气温暖,不会被冻死。 G:16岁时的目的,那时所想的意义,后来有发生改变吗? X:有的,但讲到底也是一以贯之的吧。2005年初,我遍走了台湾、西藏、内蒙古以外的中国各省区,算是达到了我人生的第一个理想,虽然其间度过了许多苦难,可是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在茫茫大地上的虚无感。不过总的来说,我的行走是在找寻人生的价值,我把人生看做是一次最彻底的行走。 G:期间遇到过什么难忘的困难,如何克服? X:我所经历过的苦难,其实很多时候是很平易的,但是常常让当时的我无法解决,譬如饥饿。我流浪的第一个地方,去的是广州,从广州辗转到东莞、深圳,期间在大街上几次饿得浑身乏力,甚至喝过别人果园里浇菜地的水,吃没有长熟的香蕉和吉祥橘,还自愿做过建筑工地的搬砖工,然后又逃出工地,做过电子工、洗车工。很多时候,都是为了避免饥饿和退缩而选择先生存下来。又譬如孤独,身心在许多的波折中,常常觉得茫茫天下,独自一人,无有归处,也不知道明天在哪里,将会怎样,这些都是目前所能记忆起来的大概印象。 而更让我记忆更具体并且深刻的,实际还是我当时在广东看到的这个社会不同的人的生活,有的极度骄奢,有的极度悲惨。所以后来我自己在一首诗中写到:天地山水,疗我伤痕,给我音风,渡我隐忍。这种伤痕,不仅仅是我自己的,更是我所看到的别人的,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自己和别人,以此来达到我人生的价值。 G:在行走的过程中,是什么机缘让你和中华传统 化产生联系的? X:因为自己亲自感受过饥饿,知道了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过孤独,也就知道了孤独的消解方法,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善。更因为自己亲自在最弱势的群体中生活过,譬如街头乞丐一样的挨饿,做终日搬砖头的建筑小工,竞争式的应聘月薪300元的电子工,也分别从自己和他人身上都感受过人生的痛苦。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来解决这些痛苦,并拥有真正坚定和永恒的快乐。 2005年,当我觉得没有目的的行走和旅行是虚无的,就回到了当初流浪的第一站广州。其后又从广州辗转到北京,继续自学社会学和哲学,来达到我的新理想。而到了2006年,社会学和哲学不但没有真正的解决我的问题,更不可能帮我解决我想致力的社会问题。于是我就渐渐的悟入了佛学和中华传统文化。因为相对于哲学术语和社会学的分析,生活在中国,这种心心相印的中华文明对于中国人来说,更让我觉天然生成,能够融入进去。 G:你接触的第一本影响你,吸引着你由哲学走向中华传统文化的书是什么?其中有没有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文字? X:大概是梁启超著的《佛教简史》吧,其中摘录的一句话:"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物已不从他得"。这在我正反复解析于西方哲学的术语时,就像一根莫名其妙的棍子,一棒打了下来,让我恍然有悟。此后,我就真正的由哲学和社会学转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经史方面的习养和背诵。 G:你的年纪跟你读的那些艰涩深奥的经书古文,放在现代社会,显然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有人质疑过你吗? X:其实经书和历史并不艰涩,如果读得进去的话。在我看来,真正在人生价值上有所成就的人,上至一国之主,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学过经史。我身边很少人来质疑我。因为在我身边,只有担心我的人,他们从生活的角度考虑,无法理解我的未来。 G:你欣赏那些行者? X:我比较欣赏的行者,是唐代的玄奘大师、一行禅师、明代的徐霞客。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和英国旅行作家毛姆,还有民国的高鹤年。 G:为什么穿汉服,吹奏尺八?你认为提倡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带来什么? X: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最可提倡的是文化中传递的品格上的价值观,这是任何文明的最终目的。而中华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仁和礼。仁者,爱人爱己,去除私欲,自助助人。礼者,依礼而行,人人乐于守己,完善自身,国家将不治而安。 汉服只是缘于个人的喜好,因它包含有衣礼的表征,不仅华夏之名由此而来,同时也是中国汉族数千年来的传统服饰。我非常乐于做一个中国人,自然也就一直穿汉服了。尺八则是周游各地的过程中,偶有孤独,希望藉此遣怀。尤其是在一些瀑布下、雪山下、湖泊边、大海边,吹奏尺八将是非常快活的事情。 G:还会行走下去吗?还是回归文化研究或其他文化活动?比如建设书院。 X:行走只是一次次的过程。人生最美好的路途不是周游四海,而是完善自己。这几年我的行走,几乎都是和游学有关了,绝非漫无目的的看风景。现在我和朋友刚在北京共同创办了一家书院,名为明心书院。前段时间,我也发起过一个行者读经会,宗旨是:提诸善法,行诸善法,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行者。 我们希望先从提倡中国式生活开始,继而回归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品格上,共同传递美好的心灵价值观。因为只要你愿意,你也随时可以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行者。我除了付出的努力多些,在天赋上,我并没有什么不同。 [[《南方都市报》]]SD08版专访 行者--为成长而行走,旅行的意义 初初接触行者,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他很神---一个从十六岁开始独自旅行的人、一个终年穿汉服的旅行者、一个吹奏尺八的年轻人…… 再了解多几次,便在心里帮他"去神化"了。行者跟你我一样是普通人,他只是坚持做他发自内心最喜欢做的事情,这很难很难,但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是成长必须的一个过程,他做到了。 16岁,买了张火车票,出发 说来也有些神奇,因为某种机缘,行者3岁多就上学了,跟他同龄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童年经历。自然,因为太"早熟",同龄的孩子也是不跟他一起玩的,没有共同话题。初中毕业后没多久,另一个机缘让他认识了一位大学教授,跟着教授听了一段时间的课。 16岁生日那天,他为自己做了个决定,买了张火车票,出发了。 那时他的目标并不清晰,他只是跟一些行走的人一样,看到自己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轨迹似乎已经被铺设好,觉得害怕和不甘,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企图抗争;又或者说,他想趁年轻再去看看其他的可能性。 于是,带着懵懂的方向,他走向了自己为自己铺设的一条成长之路。"那时打算去7个南方的城市看看,所以就先到了广州……" 是啊,这个年龄出来"看世界",不是件简单的事。行者经历了跟南下打工潮的人群一样的境遇---工厂里做过、工地里做过,也遭遇过没钱饿肚子,这些现在说起来轻描淡写的词句,出现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时,究竟有多重,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三岁孩童面前,妄谈"流浪"二字 曾经也以为,自己的这种行走,就叫做"流浪"。有一年在虎门一个工厂里打工的时候,傍晚下班碰到两个卖花的小孩儿,一个五岁多,一个只有三岁多。他买了一枝花,还给孩子们买了瓶可乐。孩子们一边喝可乐一边跟他聊起他们的境遇:他们的花不卖完的话,"叔叔"会打的。 "打你们怎么办?" "我们就走回江西老家去……我们以前走过的……" 行者说,当时深受震动,并从此再也没有写过关于流浪的文字。面对这两个孩子,还妄谈什么"流浪",他们以这样小的年纪就因为世事的境遇,而被迫流浪,他们才是真正流浪的人。而那些在公众面前动辄谈及"流浪"二字的人,大多仍然难免带些城市人虚妄的矫情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 差不多离开家5年后的那个冬天,行者决定回家一趟。背着行囊,走在回乡的路上, 一辆车一直不紧不慢地跟在他后头,这不免让人紧张。后来那车终于跟上来,车上跳下一个人拦住他的去路,然后半晌才说:你真的是那个谁啊! 原来,开车人是行者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惊诧于行者的扮相,几乎没敢认他。 路过村口时,不少老人和孩子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他。这不由让他想起那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晚上回到家,过去的同学和朋友都到家里来看望他,有个朋友已经有了孩子,3岁的小姑娘为他演唱豫剧片段……周围的人事物组成的那幅图景,只让他感觉到恍若隔世。但那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出走"真正的意义,就是想要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能够帮助自己之余,还能够帮助他人。 经历过几年的行走生涯后,行者慢下脚步,找到自己心中真正想做的事。现在,他跟朋友共同在北京创办了起一家"明心书院",希望经由对传统文化的共同兴趣,让更多的人融入到对文化和人存在的"品格"的建设中。 奇遇,林中遇奇人 行者的行走生涯,完全不似传统的旅行,倒更接近一种历练。一次,他在广西的一处深山里,走了接近一个月才走出来。随身带的两个硫磺袋子是他忠实的护卫。晚上把硫磺袋上一个下一个,他就睡在树上;有一天走进一个林场,遇到一个30来岁的看林人。他是"文革"时期由父亲带上山来的,从此就住在山上,因为常年不与外界打交道的原因,那人显得很诡异。行者向他借住下来,跟他一起吃饭,一起住在山坡上的茅屋里。那人虽然话不多,但是却善于种花,并将所有的花收集起来制作成一种香露。 行者说,那人有几个香水瓶子,据说是某次一个香港女人旅行到这里,把自己的香水送给他,然后拿走了他的香露。 误入沼泽地 离开林场后,他误入了一片沼泽地。那是一个山沟,手上的棍子扎在泥地上是扎不进去的,但人走上去却会陷进去。后来他找了一块木板铺在沼泽上一点点往前挪,到了下午4点多,山里的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视线越来越差,他只好停下来站着不动,就这样,站了一整晚。半夜有虫子、蜈蚣爬上来,也一动不敢动,挨到天亮。 这样的奇遇在他经年的独自旅行生涯中,数不胜数。 对话 旅行意义数次改变 旅游时代:你曾经怀疑过自己的行走,或说是"流浪"的意义吗? 行者:嗯,反正我也想过,但是总觉得反正学校是没法回的,家也绝不能回,索性就再继续走走看吧。 旅游时代:什么使你发生变化,找到目标? 行者:有一年,我在福建安溪的一个山上。那时候我在读一些16世纪以前的哲学思想的书籍。在《圆觉经》里有一句话:"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醒物已不从他得……"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再分析脑袋里的那些东西,忽然看到了全新的东西。 旅游时代:是什么原因使得你旅行多年后决定以后都穿汉服?这样的穿着对你日常有什么影响吗? 行者:穿汉服已经3年多了。当初是因为在古村镇住着,研习经史和古诗词。古村镇的人都穿民族服饰,我也就穿汉服了。加上静坐时穿汉服非常舒适,后来又发现汉服是平面裁剪,更合乎中国人圆肩平面的特质,还能保护颈腰不受寒气,也就一直穿着了。穿汉服和草鞋久了,觉得这件衣服实际上有着古人对礼约定:上衣下裳也蕴藏着华夏之名的意义。把汉服作为一种对"衣礼"的提倡,也与我的志向一致。 传递文化"品格",寻找可以共鸣的人 旅游时代:讲讲你做书院的事…… 行者:通过文化,不仅传递知识,而且传递一种品格。文明是什么,文明是我们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也因此让我们拥有好的品格。而传递文化,把它还原到人性上面,会比较有意义。实际上,现在明心书院分为几个层面的工作,一个是邀请一些老师,来跟大家讲四书五经,讲史记,讲古典中国文化的精髓;其次,是个读书会,介绍一些经典作品给大家,一起来读一些真正的好书。 旅游时代:你怎么把你做的事跟社会上流行的学习古代文化或其他类型的精神修行之类的区分开? 行者:社会上现在流行的各种课程,我也大致了解。他们把课程做成了产品,这中间就跟我们想要做书院的核心理念完全不同。我更顺其自然,就好像有的人爱喝可乐,那是他的自由;而当他有一天尝到一口茶觉得也不错的时候,就与你产生了共鸣。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有共鸣的时候就可以一起交流。 2009-2011年行迹,部分可见于《环球时报》英文版、《新周刊》、《南方都市报》、《中国日报》英文版、《MOMENT瞬》、《环球游报》港澳版、《InnerLight心探索》、《0086》杂志、《问道》杂志、《课堂内外》、《醒狮国学》、旅游卫视等二十余家媒体专访及报道。 ==行者语录 ==1、一袭天地做衣裳,福慧双具度余生。 2、天地山水,疗我伤痕,给我音风,渡我隐忍。 3、如果要走更远的道路,就必须放下过去,瞻望未来,专注当下的脚步。 4、在人群中超然物外,在器物中识得本心。便是逍遥。 5、能够及早的学会爱惜自己和他人,才能真正的拥有无怨无悔的人生。 6、正直自己。自己就是别人正直的镜子。 7、作为行者,唯一的命运就是永远不断的超越新的自己。遵循自己内心的信念,绝不停留在昨天的成就上,也绝不耿耿于怀于昨天的失败。直至所有的梦想在任何外在环境中都能全部实现,并无懈可击。 8、我们没有办法获得每一个人的爱,但是我们可以去爱每一个人。 9、尊贵和完美的女人或许是没有的,但必定会有尊贵和完美的母亲。 10、对别人发起战争的人,往往是不能战胜自己的人。 11、一个人真正的美,是人性上的慈美。它不在于身材和相貌,而更在于眼神和灵魂。所以我更加认为,以品格、思想上的相似度来对比人,是志同道合的乐趣。若单纯以相貌上的对比,冠以流行歌手、写手、影视演艺人的影子,它不是夸赞人,则是对人的侮辱和不尊重。 12、为自己成就一个世界,远比世俗的情爱更美好。 13、真正的修行者,不会在理论上标新立异,而是在心行上遵循古德。 14、君子行事,先难后易;小人行事,先易后难。 15、有德之人,何苦言说天下无有知己,不若自问是否知天下人。自爱之人,受人助力亦能学人行己,必也爱己及物推及爱人。 16、爱是唯一能超越死亡的一束光。 17、如果你了解自己,就不要和他人做有关自我的辩解。--对于认定你的人,那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不如将力气用来完善自己。对于误会你的人,那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不如做好自己,继续积极的走下去,因为行动比言语往往更有说服力,身体力行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自我辩解。 18、多数的人,浑浑碌碌,在社会的浪潮中,无力自主,随着世事起伏。 少数的人,洞察世情,长于谋划,发引趋势和潮流,陆续巩固自己。 只有极少的人,或本真或淡泊,辨识无常,守持本心,铸爱于永恒。 19、人生最美好的路途不是周游四海,而是完善自己。 20、人生最大的成就只是你自己。其他的物事,不过是附加值。 21、一个行者,不求自心以得失,方能明了于悲喜。真正的孤独是自持其心,非是寂寞和情绪的产物。 22、真正的梦想不只是一个愿望和空想,而是有着去实现的能力和努力;不仅仅关注于自己的得失,更是对于他者的一种扶持和分享。 23、我眼里没有职业,只有一种事业。将自己打造成一种力量,一根生命的标杆。借以影响更多的人,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能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和快乐。 24、行东行西,但随天命。向内向外,当守自心。 25、相比起来,我们的主流社会追捧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并不受到重视。西方人却反而对我们的文化更感兴趣。我认为一个民族的自信心,首先来自对自我的认知。对于几千年的渊源和传承来说,传统并非只是一个词,它甚至是我们的精神血液和民族根基。无论我们抛弃它多久,在回归本源之时,都必将重新去学习它。 26、这个时代大部分的人崇尚强者,而我偏爱君子,永不反悔。 27、任何过程都是一次旅程。任何旅行也都是一次心灵上的延伸。 28、学习尺八的态度和方法,同为人处事一样。能够尊重它,才会认真的学习它,找到最正确的方法和它相通。 29、城市中一切都很快,忽略一个人很容易,认识一个人也很容易,但是认识对一件事情和一个人很难。我希望这样表达自己:我是一个吃喝拉撒的人,从生到死扬起又落下的灰尘,和任何人都一样。只有在修养自心的时候,我才认为自己是一个衣食住行的人类,一个且行且歌的行者。 30、看他人多看美好处,给他人也以美好处。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方向,并不懈努力的人,终会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31、成长就是看到和认识到更多的美好梦想的破灭、残酷和荒漠的真实的存在,了解人类的虚假、滑稽和虚无的悲剧性,而又能在了解命运后重拾美好的梦想,并为之再度专注于行动,用一颗仁和的心和坚定的信念来做到它。 32、一个清醒自知的人,永远要打破自己现在固有的格式。 33、真正的朋友给予我们真正的鼓励和温暖,而假意的朋友只给我们展示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34、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规则,即便是最没有规则的事实,也还有无常作为它的规则。有规则就必然有因果。 35、一个在城市中消逝了时光和容颜的人,一定要在天地山水中明了自性,知命乐天。 一个在天地中消逝了时光和容颜的人,一定要在城市中找回生活和生命的自我尊严。 36、行天下,如若不能心安,无非是重叠孤独。 37、人最难信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无论你遭遇了什么,经历过什么,或是未达到的让你觉得困难。都要永远记得:一定要相信自己,即使身无分文,遇大危险,也能沉静应对,快活自由,转困为安。 {{reflist}}38、如果你不管烦恼,烦恼也留不在你心里。
8,6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