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西九文化区

增加 19,595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西九文化区</big> ''' |- |File:西九文化区.jpg|缩略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西九文化区</big> '''

|-

|[[File:西九文化区.jpg|缩略图|居中|[https://p3.itc.cn/q_70/images01/20210804/abae2f0588ba4e21a1ede9aafe133fad.jpe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西九文化区

外文名: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所属地区: 香港西九龙填海区南端

著名景点: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M+博物馆

火车站: 香港西九龙站

|}
香港'''西九文化区'''(英文: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座落于香港九龙维多利亚港边,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愿景是在占地40公顷的填海土地上,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带。文化区内设有制作及举办世界级展览、表演节目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各类剧场、演出空间和博物馆;并将提供23公顷的公共空间,包括长达两公里的海滨长廊。
 
文化区的核心建设包括戏曲中心、艺术公园、自由空间、M+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多项文化艺术设施。
 
西九文化区东部毗邻香港西九龙高铁站,文化区与高铁站之间建设有高架平台无缝衔接,游客可以步行往来于两地。<ref>[https://www.sohu.com/a/481324104_120260633 ],搜狐网 ,</ref>
==历史沿革==
西九文化区是1998年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宣布的大型发展计划,包括于西九龙填海区临海地段兴建一系列世界级的文化设施。
2004年,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以:“创地标,显文化,添悠闲”为计划口号,规定计划必须建造一块巨大天棚为条件,然而计划引起了不少争议,包括被指成本过高及将会沦为地产项目。2005年,计划被修改,计划中的地产及文化设施项目分开。2006年2月,在香港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下,香港政府宣布放弃原有发展的框架,不再坚持兴建天篷,计划被推倒重来。文化区由公布至落实扰攘有十多年,不小批评认为决策者犹豫不决、奢华的巨型天幕、单一招标、咨询不足等原因引起争拗,令这个被纳入十大建设计划的工程,长年被搁置着。2011年3月,西九管理局公布新的概念设计,经过咨询后,发展大纲于2011年12月呈交予城市规划委员会。2012年3月30日,城市规划委员会公布西九文化区的发展图则草图,发展图则涵盖总面积约为40.91公顷、位于柯士甸道西和西区海底隧道缴费广场以南的土地。预计第一阶段建设会于2020年或以前竣工,第二阶段建设会于2030年或以前竣工。
起源
早期为配合西九龙填海区发展项目的需求,政府将西九龙一幅填海土地称为“西九龙填海计划”,以配合西九龙未来发展项目的需求。 1996年,香港旅游协会进行了一次访港旅客调查,并在1998年向立法会建议,兴建一个新的文化表演场地。在1998年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董建华宣布于西九龙兴建文娱艺术区的构思,希望把香港发展成亚洲的文化艺术中心。
政府打算借鉴世界其他地方的知名文娱艺术设施,例如英国伦敦的南岸(South Bank)和西区、西班牙毕尔包等,希望把艺术、文娱及消闲设施汇聚一起,吸引人流和汇聚艺术人才,令整个计划成功之余亦能具有经济效益。
背景
香港政府于2006年4月成立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核心文化艺术设施咨询委员会和辖下三个小组,负责重新审视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内的核心文化艺术设施的需要,以及发展和营运设施的财务要求。经过15个月的深入讨论,和广泛咨询香港艺术界和相关团体后,咨询委员会建议兴建15个表演艺术场地和提供最少3公顷的广场,设立一所具博物馆功能、聚焦于20至21世纪视觉文化的文化机构 (暂时名为M+),以及一个专门推广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展览中心。咨询委员会同时建议以低密度方式发展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提供充裕的休憩用地和海旁供公众享受使用,并且使到该区与毗邻的社区紧密连接。
2007年9月中至12月中,政府举行了为期3个月的公众活动,向公众解释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并且搜集了公众对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的意见。行政长官亦在2007年度的《[[施政报告]]》把西九龙文化区项目列为致力推动的十大建设计划之一。政府接纳了咨询委员会的建议,于2008年2月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以成立法定机构──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负责推展西九计划。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条例在2008年7月11日由立法会制定。同时,立法会通过一笔过拨款216亿港元予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以发展西九龙文化区。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在2008年10月23日成立,行政长官公布委任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任期两年。
设计
最初设计概念
2001年特区政府举办《[[西九龙填海区概念规划比赛]]》,比赛于2001年4月6日正式展开,并于9月29日截止递交作品。由主席 Lord Rothschild 及来自本港及外地等十人组成的评审团负责评审,成员包括国际和香港知名人士及著名建筑界人士。评审团于2002年2月28日公布得奖名单。2002年初,评审团从160多个本地及海外参赛作品中,选出香港国际机场的建筑师诺曼·福斯特(Foster & Partners),以流线型天幕作为标志,覆盖和连接各建筑群的设计,成为未来设计的蓝本。根据政府的解释,天幕有多个优点,包括可遮风挡雨、降低区内举行活动所引起的声浪、减轻建筑物的冷气负荷、在炎夏时降温等,部分天幕也能作太阳能发电及制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根据早期政府规定,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将提供多项重点设施,包括:
巨大天篷,覆盖发展区范围55%以上
剧院3个,分别容纳最少2,000、800和400人
演艺场馆1个,可容纳最少10,000人
博物馆4个,面积最少共75,000平方米
艺展中心1个,面积最少10,000平方米
海天剧场1个
广场最少4个
2004年发展建议书
2003年9月,特区政府发出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建议邀请书,公开邀请世界各地企业及文化艺术团体参与。招标于2004年6月19日截止。政府一共收到五份发展建议书,评审委员会就这些建议书展开了评审。政府收到的五份建议书分别为活力星国际有限公司、香港荟萃有限公司、艺林国际有限公司(初期名为“生利发展有限公司”)、太古地产有限公司及林思达提交的建议书在第一阶段评审已落败。
 
2005年计划修改
2005年,曾荫权上任行政长官后,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改由当时政务司司长许仕仁及后来的唐英年负责,迫于舆论压力改变了单一招标的形式,并建立委员会重新检讨项目的发展方法,对整个计划作出修改,于2005年10月7日提出新建议,包括将计划中的地产及文化项目分开,中标地产商须分出一半商住项目的发展权,但有权决定分拆那些地皮予其他发展商。住宅项目的地积比率亦限制在1.81倍,占整个项目不得多于两成,文化设施面积最少要有18万5千平方米。中标地产商亦需注资300亿港元,政府将成立法定机构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处理及维修未来的文化项目。
2006年2月21日,政务司司长许仕仁于立法会宣布,由于没有发展商承诺参与,即三个财团未能接纳政府提出的修订模式,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邀请发展程序结束,政府唯有放弃原有发展框架,不再坚持建天篷,重新上马,并成立咨询小组再研究西九问题并审视核心文化项目,这标志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正式“推倒重来”。
2007年5月14日,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咨询委员会辖下的小组,就西九发展模式提出建议,决定采纳立法会早前的提议,将项目内的商业及住宅用地先进行拍卖,再成立西九管理局发展项目中的文娱艺术设施,政府会注资近200亿予管理局,负责建造和营运有关设施。建议中所须的经费少于过去入围发展商提出的300亿元。
2008年7月5日,立法会财务委员会7月3日通过一笔过巨额申请,拨出216亿港元用于建设西九龙文化区。会上多名议员质疑西九管理局成员全部由政府委任,犹如是一独立王国,他们担心会造成私相授受及利益输送的问题。最后财委会以32票支持、10票反对及3票弃权,通过有关拨款。
2010年后新发展概念
立法会议员及西九管理局成员聆听代表所介绍的“文化新尺度”方案
西九管理局动用1.5亿元委托三间顾问公司研究的概念设计方案。并由2010年8月20日起在香港多处地点举行展览,公众咨询为期三个月,收集市民意见,再归纳各方意见挑选主体方案,三家建筑顾问的概念都强调绿化与节能,及自夸设计融入香港本土文化。
进展
2011年年底,西九管理局公布,计划于2013年开始建造工程,小型展览馆及西九中央公园部分地方可于2014至2015年完成,稍后落成的包括一个名为“M+”的文化的博物馆、及演艺剧场、中型剧场 I、音乐中心、大型表演场地、展览中心,以及音乐剧院等。其他创意教育设施及多个为视觉艺术展览馆,亦会相继在此阶段兴建。第二期落成的场地包括大剧院、戏曲中心的小型剧场、中型剧院II及M+第二期。
2017年6月2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政务司司长兼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张建宗及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的陪同下视察西九文化区。
 
==文化设施==
戏曲中心
戏曲中心座落在西九文化区东侧,位处广东道、柯士甸道交界,连接香港西九龙高铁总站出口、中港城,中心大门仿如舞台的帷幕,步入其中犹如踏上台板,将尽览承载了千年文化的戏曲艺术。这座特色建筑由Revery Architecture(前身为谭秉荣建筑事务所)及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外观别树一格,以一盏传统中国彩灯为概念,糅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为戏曲打造了富时代感的新形象。 中心楼高8层的空间,占地28,164 平方米。主要设施包括一个可容纳1,075个座位的大剧院、最多容纳200个座位的茶馆剧场、8间专业排演室、演讲厅等,照顾各类型戏曲活动所需。每个场地的设计细节、功能和配套,都因应戏曲而生,务求把戏曲艺术的精粹传递给来宾。中心的设计更特意将大剧院升至顶层,为地下的中庭腾出开放空间,以供举办展览、市集、戏曲示范或讲解等活动之用,让大众能够前来,感受戏曲文化之美。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计划于2022年对外开放,以展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为主,并透过香港角度,结合环球视野,以跨学科的策展方式为公众提供丰富新颖的展览及教育活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除展出故宫博物院的馆藏外,亦会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艺术展览。博物馆大楼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艺术和建筑文化,以及当代香港都市文化,建筑师以崭新的手法重新演绎中国传统视觉与空间美学。博物馆占地约10,000平方米,建筑楼面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其中7,800平方米用作展览用途,分为九个展览厅,其中七个为专题展厅,另外两个展厅用作特别展览。馆内外均设有公共空间,供公众休憩,同时设有演讲厅、中庭、教育活动室、纪念品店和餐饮等设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项目,并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建设费用。
M+视觉文化博物馆
M+是香港崭新的视觉文化博物馆,收藏及展示20及21世纪来自本港、内地、亚洲以至全世界的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及流动影像。 M+是全球最大的现代与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之一。 M+大楼的外观设计简约,内部格局安排却极之复杂,充分运用空间使设施发挥最大功能。博物馆有多个出入口,横向板楼内有17,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三间影院、演讲厅、学习中心、博物馆商店、表演空间、咖啡室、媒体中心,以及可以饱览维港及对岸景色的天台花园。横向板楼之上耸立着竖向板楼,设有图书馆、资料库、学习中心、会员设施、博物馆办公室和餐厅等,其LED外墙更可用作展出艺术家的流动影像作品。 M+大楼坐落在地下铁路之上,该用地被地下铁路的隧道分割成两边,对建筑设计而言无疑是一项极大挑战。 M+大楼采取了大胆创新的设计,不仅没有隐藏或遮盖隧道,反而巧妙地在铁路隧道旁开辟出宽敞的大型地下展区,并以此连结西九与这幅土地上少有的原建设施。
自由空间
坐落于西九文化区艺术公园正中央的自由空间是香港当代表演艺术新枢纽,致力呈献各种类型的演出节目、促进跨界别合作、缔造崭新艺术体验。自由空间与来自本地及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合作,鼓励并呈献挑战常规的多元化作品,突破二十一世纪表演艺术新界限。
演艺综合剧场
演艺综合剧场是一个上演香港和国际优秀舞蹈和戏剧制作的顶级表演艺术场地,设有可容纳1,450个座位的演艺剧场、600个座位的中型剧场和270多个座位的小剧场;大楼内亦设有多个排练场地和一个驻区艺团中心,借以汇聚香港的舞蹈团体和艺术家,共同发展舞蹈艺术及开拓跨领域合作。 演艺综合剧场南面面向海滨,北面面向艺术广场,大楼的设计充分善用此位置,让游人可透过大型玻璃窗户,饱览两边的迷人景致。 演艺综合剧场设有八间舞蹈和排练室、一间大型排练厅、驻区艺团办公室、询问及售票处、餐厅、天台花园,以贯穿海旁和艺术广场的通道, 无论是表演者或公众,都会充分感受到这个创意空间不分昼夜的活力。 演艺综合剧场预计于2023年落成。
==交通指引==
西九文化区毗邻香港西九龙站,文化区和高铁站之间建设有高架平台无缝对接。乘坐高铁出行的游客游览西九文化区非常方便。
地铁
港铁机场线九龙站、东涌线九龙站,西铁线柯士甸站。
高铁
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西九龙站
==意义==
“我们常常说,一个城市需要一个文化名片。香港长久以来都有一个经济名片,我们有很多高楼大厦,全世界不同的银行、不同的投资机构在这里都有他们的业务。但是我希望西九文化区建成以后,人家想到香港时不仅仅是只有经济,还有香港的文化。”——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举办庆祝大会时,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香港,首天的活动行程,便是到香港西九文化区视察。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这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让香港呈现出崭新的活力。黄金地段西九文化区坐落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九龙尖沙咀核心地带,香港媒体曾以“得西九,得天下”来形容这里地段之金贵。这片40公顷的土地是1994年填海所得,它也是维多利亚港最后一块人工填海区,濒临海港,水域辽阔,景色瑰丽,各方垂涎,炙手可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香港特区政府将这片黄金地段全面交给了“文化”。1998年,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在当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在位于西九龙的填海区兴建一系列世界级文化设施,希望借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平与世界地位。随后,历经三任特首,民间团体、艺术家等各方长时间的讨论,在公众达成共识和参与下,西九文化区终于在2013年破土动工,首笔获得216亿港元的拨款支持,戏曲中心、展览中心、M+博物馆、香港故宫博物馆等17项文艺设施将分三期建设落成,目前在建的第一期包括戏曲中心、自由空间及M+博物馆等。最早开幕的,就是2019年1月20日开始运营的戏曲中心了。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已经通车,旅客们走出车站,不仅可以领略到维多利亚港的美景,更可以在西九文化区里欣赏到全年无休的世界级展览、演出及戏曲盛会。”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望着即将开幕的戏曲中心大楼,向记者吐露心底愿景:“这里是为每一个香港人而建的,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也将是香港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除了这些设计别具一格的文艺设施,西九文化区内剩下近一半面积归属于中央公园,更多的绿草地、林荫道,创造出更多适合人们漫游、欣赏艺术展演的公共空间与活动,打破艺术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隔阂感。茹国烈认为,只有当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才能使剧场成为更多民众想要走进的地方。在戏曲中心大楼记者看到,一层偌大的中庭不设大门,颇具中华古韵的凉亭、走廊等空间,开放给市民行人尽情享用。二层设有餐饮、会友听戏的小剧场、文创产品商店,三层是教学和排练场所,最专业的大剧场则设在了建筑物的最顶层。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让艺术尽可能接地气,降低普通人接受艺术熏陶的门槛。“一座专业的剧场,不但为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一展长才的舞台,同时也是全民共享的文化园区。当香港的年轻人为了买一套房子、赚第一桶金而备感压力时,他们仍然可以知道,在文化和精神层面,还是有发展的空间,有他们释放压力的乐园。”激发活力艺术文化场馆的活络,已经开始让香港呈现出崭新的活力。茹国烈向记者介绍,自从西九文化区开始投入建设后,香港的大学、艺术院校招生情况都更好了。过去家长担心孩子学艺术不如学经济来得实际,现在知道特区政府有这么大的投入,都放心让孩子去学艺术。在戏曲中心开幕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将于2022年建成。届时,来自故宫的国宝将会到这里展出,金器、铜器、玉器、书画、陶瓷、宫廷文物……游客将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这也有益于开拓年轻人的视野、启发年轻人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对培育下一代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在2017年,“八代帝居——故宫养心殿文物展”“万寿载德——清宫帝后诞辰庆典”等展览在香港展出时,每次都吸引了数十万香港市民和游客参观。西九文化区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它像一颗正在打磨中的钻石,不断释放出华彩和魅力。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7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