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750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江东岩为余写容求赠诗余以其学佛者也故后章'''》是[[南宋]]爱国志士和[File: [文学家]] 林景熙 画像.jpg|230px|缩略图|右|<bigref> 林景熙(画像)</big>[https://image.gushimi.org/file/f844991c8a26bb1fccbaafb8e2305c8a.jpg 原图链接][httpshttp://www.gushimizgls5000.orgnet/shirenlsrw/4058linjingxi.html 来自 古 南宋爱国 诗 大全 人林景熙简介,《溪亭》作者林景熙 的 图片]]评价如何],纵观历史网</ref>的作品之一。
<center>江东岩为余写容求赠诗余以其学佛者也故后章</center>
{{Cquote|
|[南宋]林景熙}}
== 作者生平景熙评价==
霁山碑林位于平阳县腾蛟镇卧牛山南麓 林景熙 最 墓前,是 为 擅长并且最能体现其 纪念南宋爱国[[ 诗 歌艺术风格 人]][[林景熙]]而建 的 是七言,主要建筑有[[ 律诗仰霁亭]] 、碑廊等 。 《霁山集》现存诗三百余首, 其中 七律八十五首 仰霁亭建于1987年 , 数量最多。他的七律完全是宋派宋调。他远绍杜甫,近俪放翁 碑廊建于1991年,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 ,又 效法黄庭坚<ref>[https://www.sohu.com/a/225110851_322551 江 修缮了仰霁亭、 西 诗派一代诗宗黄庭坚的艺术成就] 侧碑廊 , 搜狐,2018-03-09</ref> 新建了入口牌坊、东侧碑廊 、 陈师 道 奇警遒劲的格律,豪健跌宕,郁勃沉挚, 表现出了清而腴 路 、 婉而壮,又蕴藉 照明 、 又酣畅的特点 植物景观等。仰霁亭八桩三间 , 在 仿 宋 季戛戛独造,凌驾诸家之上 亭阁式石木建筑 。 他在《重游曲镜次韵》诗中说自己是"独提诗律继黄陈",表明了艺术上的追崇;但他却没有沾染江西诗派后期作家枯涩生僻的弊病,说明他善能推陈出新。 ==爱 亭匾“仰霁亭”三字为全 国 精神== 最能体现林景熙爱国精神的事件是"冬青之役"。该事件发生于政协原副主席[[ 元世祖赵朴初]]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总统江南释教的杨琏真迦率众挖掘会稽宋故六陵,将骸骨抛弃于草莽之 所题。亭 中 。 诗碑正面刻有 林景熙 闻讯义愤填膺,约唐珏、郑朴翁等冒死潜入皇陵,用装入竹篓中的枯骨换出六帝后之骸骨,装成六函,裹以黄绫,托言佛经,葬于兰亭附近。又去临安故宫常朝殿前挖掘冬青树六株,分植六帝墓前以作标识,并 代表 作《 江东岩为余写容求赠诗余以其学佛者也故后章》和《梦中作》四首,暗以记其事。这次奋身义举,历史上称为" 冬青 之役"。 ==主要作品== 林景熙著作有《霁山集 花 》, 包括诗集《白石樵唱》,文集《白石稿》。始为元代章祖程编 张鹏翼书;背面 刻 成集,明吕洪再度刻辑。后流传散失,简断编残,坊本罕见,经收集尚存六卷,编入《[[四库全书]]》,诗文共五百余篇。其故乡林泗源尚保存 有《 仰 霁 山集 亭碑记 》 二本六集 , 为永嘉诗人祠堂辑本,线装木刻版。1960年书画家[[ 中华书局苏渊雷]] 曾出版过《霁山集》。 ==林景熙墓== 林景熙墓位于林景熙故乡撰书;石柱上刻有名家书写的[[ 平阳县楹联]] 带溪乡林泗源村庄后面的青芝山(俗名卧牛山)朝南山坡上。墓为砖室结构。清<ref>[[乾隆https://www.idongde.com/q/6b91b7DebA25C928.shtml 什么叫楹联?]]十二年(1747) , 平阳县令徐恕率林泗源裔孙重修陵园,并亲题墓碑曰:"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 懂得</ref>多副 。"1983年 刘海粟、沙孟海、方去疾 , 霁山先生墓被[[ 平阳县人民政府陆俨少]] 列为首 等一大 批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由政府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 书画大家也 在 墓前修筑"仰霁亭"。霁山碑林2000 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2000 年4月被命名为[[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视频==
===<center> 江东岩为余写容求赠诗余以其学佛者也故后章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南 听见唐 宋 著名爱 风骨,传承中 国诗 人——林景熙词文化</center><center>{{#iDisplay:m0373fe7dx0g3151zoswop|560|390|qq}}</center>
<center> 古诗 蒋勋说宋 词 天天赏 :南宋词家 —— 林景熙南宋文化的品格 01</center><center>{{#iDisplay:v3256wqaivkq0315rr9vuc|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