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言偃

增加 2,65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言.jpg|缩略图|[https:'''言偃'''<//baike.baidu.com/pic/%E8%A8%80%E5%81%83/1997851/0/6f4703954804c8437af48068?fr=lemma&ct=single#aid=0&pic=6f4703954804c8437af48068 原图链接]]]br>中文名称:言偃
'''言偃''' (前506--前443),字 </br>别名: 子游, 又称 叔氏 。汉族,春秋时吴地常熟人。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
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受儒教祭祀。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今虞山镇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 </br>国籍:中国- 岭有言子墓,学前街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周-吴国
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br>民族:华夏族
中文名称 </br>出生地 言偃 吴地
别名 </br>出生日期 子游,叔氏前506年
国籍 </br>逝世日期 中国-东周-吴国前443年
</br>职业:鲁国武城宰;孔子弟子 </br>[https://m.baike.so.com/doc/5906365-6119267.html 民族:华夏族原图链接]]]
出生地:吴地== '''简介''' ==
  '''言偃''' 于公元前506年,卒于公元前443年,字子游,是春秋时 吴地常熟人,也就是今天的常熟虞山镇人,是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将自己在孔子处学得的思想积极的在自己的家乡推广,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 前506 “吾门有偃,吾道其南。”   正是因为言偃积极的推行孔子的学说,可以说对孔子的儒家学说做到了身体力行,所以其成就是比较大的,对于江南儒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也正因为如此言偃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唐代开元八年,言偃被列为“十哲”之一,被迎入孔庙,享受世代的祭祀,唐开元二十七年,言偃被追封为吴侯;北宋年间,被追封为丹阳公;南宋时期被封为吴公;元代被封为吴国公;明朝嘉靖年间被称为“先贤言子”;康熙 间朝廷在言偃的后世子孙中设立五经博士一员,可以世代承袭;并且清代的几个皇帝南巡的时候先后派大臣到言子墓祭祀,并且钦赐御笔匾额。   从历代对言偃的推崇来看,言偃对于江南地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也可以说这是统治阶级拉拢人心的一种表现,之所以可以通过敬奉言偃能拉拢人心,其根源还在于江南人民尤其是读书人对言偃的推崇。可以说在江南地区,言偃就是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代言人。
逝世日期:前443年=='''人物生平'''==
职业:鲁国武城宰;孔子弟子 ==人物生平==  据 [[ 《论语》 ]][[ 《礼记》 ]] 等书记载,[[言偃]]在孔子处学习十分勤奋,遇到疑难问题常向[[孔子]]请教;孔子也视言偃为他所满意的及门弟子之一,曾向言偃描绘过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的美境。一次,言偃陪孔子参加腊祭(十二月时猎禽兽岁终祭先祖的一种活动),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言偃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当政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向言偃描述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的景象。这在言偃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在鲁国当武城宰相时,遵照师训,以礼乐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绩。
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处处有弦歌之声,于是微笑着对迎接他的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这个地方还用得着小题大做,以礼乐来教育吗。言偃恭敬地回答说:以前老师曾教导我,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啊!学生的回答使老师十分满意。孔子对随同他一起来的学生说,言偃的话是正确的,
为纪念这位毕生致力于传学兴礼的贤人,后人将县名取为"奉贤",建造了"言子祠",以表达怀念之情,更彰显后人以言偃为楷模,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民风。 如今"敬贤、学贤、齐贤"已然成为奉贤市民的行为准则。详见《奉贤历史文化名人》,张志弟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 ''' 历代追赠''' ==编辑 ''' 言偃死''' 言偃立像 [1]
后得到后人的崇敬,累世不绝。唐代开元八年(720年)他被列为十哲之列进入孔庙而受到人们的祭祀。十九年以后,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他被迫封为号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被封为丹阳公。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被封为吴公。元代大德年间,被封为吴国公。明嘉靖年间,被封为先贤言子。清代承袭明代的封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言偃后裔中设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贤。清代几个皇帝南巡,先后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墓致祭,并赠送御笔题的匾额
''' 影响'''编辑
言偃为上海市奉贤区所崇尚,以为是其故乡,奉贤的得名就是来自言偃。据说二千多
''' 言偃古迹 '''  
年前的先秦时期,被后世尊为圣贤的孔子办学兴儒,其弟子言偃学成后,辞官归学。相传公元前444年,言偃来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不但教授弟子学文习字,更以儒学的礼仪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导下,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为“贤人”。为纪念这位毕生致力于传学兴礼的贤人,后人将县名取为“奉贤”,建造了“言子祠”,以表达怀念之情,更彰显后人以言偃为楷模,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民风。 如今“敬贤、学贤、齐贤”已然成为奉贤市民的行为准则。详见《奉贤历史文化名人》,张志弟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 '''墓地''' ==
 
言偃墓位于虞山东麓,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墓系一高大的封土堆,现在所存的基道由三座牌坊和一个石亭组成。第一座牌坊面临北门大街,上书"言子墓道"四个大字。入内有"影娥池",上架石拱桥一文学桥。过桥拾级而上是半山亭,亭内有匾,上有康熙题词"文开吴会"(吴郡与会稽郡)。再上行数十步为三道牌坊,横额石刻"南方夫子"四个大字。言子墓就在坊后。墓的附属建筑有罗城、祭台、飨堂等。墓道始建年月已无考,据文献记载,在汉武帝时,言偃的十七世孙言成大始修缮祖墓。至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常熟县令王明令昭示保护言子墓,后经历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言偃问孝的故事''' ==
 
  孔子说:“当我们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了的时候,得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假如你能做到三年不去改变父亲的方向,那这就是孝。”在他的眼里,孝就是对父亲的百依百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他的行为,对他有所不满,这就是不孝。
  子游曾问过孔子,什么才是孝,孔子说:“如今什么才是有孝的人呢,那就是能够赡养自己的父母。人虽然能够养活的了狗和马,但是对它们不尊敬,这又有何区别呢。”可见孔子认为在赡养父母的同时,还得需要对他们尊敬,是晚辈对长者的尊敬,即位孝。
  孔子说:“你的父母都还在活在人世,作为子女的就不应该出远门,如果非得出远门,那就去一定的地方,一定要回去。”孝是日常的,需要对父母不断地赡养,需要常常服侍在父母左右,而不能出远门,让他们担忧。
  孔子说:“关于父母到底是多少岁,我们是不能不知道的。一方面替他们长寿感到窃喜,另一方面对他们年老了感到忧伤。”子女需要在意父母的年龄,对他们年龄的关心,就是孝。
1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