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普罗科菲耶夫

增加 10,32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父亲是一位农艺师,受大学时代同学迪米特利·松卓夫的聘请,来此经营这块土地。母亲玛丽亚·格里戈利耶夫娜到了松卓夫卡村后,办了一个学校,免费教授贫苦农民的孩子。这是一个偏僻的地方。离开小火车站二十五公里,离医院二十三公里,到邮局八公里,一个星期部差只来两趟。普罗科菲耶夫一家住在一幢白壁绿顶的双层楼房里,庭院有一棵高大的七叶树和几棵洋槐树。炎热的夏天,少年时代的普罗科菲耶夫就在七叶树下“避暑”。这里每年都能看到一片金黄色的麦浪,乌克兰农民的歌声终日传向四方。乌克兰民歌对青少年时代的普罗科菲耶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普罗科菲耶夫最早的作品,是五岁时即兴弹出来的曲 子,是母亲替他记下来的。原先并没有标题,是一首不用降 B音的F大调的小曲。关于此曲为什么不用降B音(即缺少a大调的fa音),作曲家后来在青《自传》中说:“倒也不是 表示我偏爱里第亚调式。”而是表示我不喜欢跟钢琴上的黑键打交道”。此曲记谱后就马上给加上了一个标题《印度风格的加洛普》。这是由于当时报纸上刊登了印度发生大饥荒的消息,于是就编个与印度有关的曲名罢了。
在父母细心的培育下,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发展。1900年1月他跟双亲第一次来到莫斯科,观看了古诺的歌剧 [[ 《浮士德》 ]] 、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柴科夫斯基的舞剧 [[ 《睡美人》 ]] 而大开眼界。第二年再到莫斯科时, 普罗科菲耶夫在著名俄国作曲家塔涅耶夫(1856-1915)面前,信心十足地弹奏自己的作品歌剧《无人岛》的序曲。对此塔涅耶夫颇有好感。后来经塔涅耶夫介绍,从1902年夏夫 开始,普罗科菲耶夫跟格里爱尔(1875-1956)学了两年作曲与钢琴。那时普罗科菲耶夫才十一二岁,格里爱尔二十八.九岁。后来就任基辅音乐学院院长的格里爱尔,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好的启蒙老师。四十年后,普罗科菲耶夫曾说:“跟格里爱尔学过的人都有着美好的回忆。他是一位连学生心灵深处都能掌握住的出色的教育家。他并不勉强学生去学那些枯燥无味的学科。学生对什么有兴趣他一清二楚,他循循相诱,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他们从第一次见面后就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普罗科菲耶夫与徒弟Mstislav Rostropovich(著名指挥家)
普罗科菲耶夫与徒弟Mstislav Rostropovich(著名指挥家)
于1904年(十三岁)去投考彼得堡音乐学院。当时他带了两箱子自己的作品,其中包括四部歌剧、两部奏鸣曲、一部交响曲以及相当数量的钢琴曲。当时的考式委员会委员长、大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见到后说:这个学生我可看中了。经过长时间的考试(视唱练耳、评政作品等),普罗科菲耶夫被批准入学。
从此,普罗科菲耶夫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呆了十年。1909年他学完了作曲系的课程,教师是里亚多夫(1855-1914)、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校期间,他跟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1950)同窗,他们志同道合,成为知心朋友。博学的米亚斯科夫斯基把他看成是“具体体现了我们大家的音乐精神的人物”,而普罗科菲耶夫从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同学那儿学得了很多,并对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拉威尔、马克斯·雷加的音乐发生了兴趣。
1914年,从尼·尼·齐尔品(1877-1945)的指挥班和叶西波娃的钢琴班毕业。在带有比赛性质的毕业演奏会上,他演奏了自己在两年前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巴赫的一首赋格,获得一等奖,从而兼得赠送一架平台钢琴的鲁宾斯坦奖。当年六月,他出国到伦敦,看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火鸟》以及拉威尔的 [[ 《达菲尼与克罗埃》 ]] 等舞剧。在当地,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主办人贾季列夫听了普罗科菲耶夫弹奏 [[ 《第二钢琴协奏曲》 ]] 后,对其音乐才华惊叹不已。这一年他还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写了独唱曲《丑小鸭》。翌年普罗科菲耶夫到罗马。回国后,下半年完成了贾季列夫委托他写的舞剧《丑角》,并着手写歌剧《赌徒》。
成名之后
月 29日,普罗科菲耶夫亲自指挥了《斯基夫组曲》的首次演出。这部交响组曲又名[[《阿拉与洛利》]]。共四个乐章:(1)[[《对维列斯与阿拉的崇拜》]],(2)《
5月普罗科菲耶夫离开彼得格勒。为了办理赴美的入境手续,在日本滞留了两个月,到达纽约已是秋天。  普罗科菲耶夫在国外的十多年,生活上创作上都并不如意,有时甚至碰上暗礁,陷入困境。8月2日傍晚,他从横滨乘上荷兰的轮船前往美国。到达旧金山,上岸就在外国人扣留所里被拘留三天,受到移民局官员严厉的审问。结果认为没有携带炸弹、禁书,给予警告后允许上岸。他身无分文,只得从船上认识的几个人那里借了三百美元。于9月19。回到达纽约。当天《纽约时报》刊登的消息说:“斯特拉文斯基以后最有前途的俄罗斯作曲家来到美国”。
但是,既没有金钱又没有背景的普罗科菲耶夫,马上就觉察到要在美国开展他的音乐活动是艰难的。当时的美国听众对新的音乐几乎全不感兴趣,对演奏的要求也比较保守,而且同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了解决经济问题,他总算设法举行了一系列演奏会。
但是演奏自己作品的机会却寥寥无几,只能在演奏会结束前弹几首年轻时写的小品,如《魔鬼的暗示》(OP.4)或《加伏特舞曲》(作品12之2)等。 1919年,他完成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的音乐创作,写下一首六重奏曲《希伯莱主题序曲》(由弦乐四部、单簧管与钢琴演奏)。这部歌剧直到1921年12月底才得以在芝加哥首次演出。著名的 [[ 《第三钢琴协奏曲》 ]] 也是于12月由作曲家自己演奏钢琴,斯托科夫斯基指挥,在芝加开初演的。不过,这两部都是在国内就开始构思的作品。
1922年3月,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了使他感到失望的美国。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 “……在美国的季节对我来说毫无收获,结束是凄惨的。离开时,留给我的只是口袋里的一千美元和迄今仍在头脑中不断盘旋着的喧闹声响,还有就是想寻找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的迫切愿望”。虽然以后他还曾七次访美,但是不再定居下来了。
普罗科菲耶夫先是带着患心脏病和眼疾的母亲和妻子丽娜来到德国南部的农村小住。第二年的10月全家移居巴黎。过了一年后的冬天,母亲病逝。对于普罗科菲耶夫来说,这是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在国外的十多年中,他创作的舞台音乐除上述两部歌剧外,还有歌剧[[《火焰的天使》]]、 [[ 《赌徒》(修订版),舞剧《丑角》 ]] (修订版)、《钢之跳跃》、 [[ 《浪子》、《在德涅泊河上》 ]] 、《秋千》。交响音乐有交响曲三部和根据所作歌剧、舞剧的音乐编配的交响组曲多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重奏曲和钢琴曲多首。另外还有《五首无词歌》及其改编曲—— 提琴独奏的《五支旋律》,等等。
他的有些优秀作品,在国外并没有马上被接受。例如,到国外后完成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纽约演出时受到冷遇。1923年秋,《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巴黎初演时,许多小提琴家都拒绝担任独奏,后来由乐队首席小提琴达留担任独奏部分,演出后遭到非议。1924年春,约瑟夫·西盖蒂见到这首乐曲的乐谱后大为赞赏,并于同年6月1日,在布拉格的现代音乐节表演,接着带到柏林、日内瓦、伦敦、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布达佩斯、华沙、莫斯科、列宁格勒演奏,才使这部作品起死回生,成为21世纪许多小提琴名家的保留曲目。他的不少钢琴作品,起先都只有他自己演奏。 许多钢琴家如吉赛金、霍洛维茨、鲁宾斯坦等,都是在1924 年左右听了他的演奏后,才开始纳入自己的表演曲目中去的。
普罗科菲耶夫作为第一流作曲家、作为世界乐坛上最突出的音乐巨匠之一的牢固地位,在二十年代中期已得到了承认,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想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回国的条件也逐渐成熟。1926年三月起,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成为莫斯科音乐会上的表演节目。同年2月18日,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在列宁格勒国家歌剧舞剧院上演,由他的老同学多拉尼西科夫指挥。
普罗科菲耶夫在3月26日给老同学、著名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1884-1949)的信中写道:“我盼望自己的歌剧在玛林斯基剧院上演已有十年了。可是,当这个愿望终于实现的时候,我却在地球的相反方向”。差不多同时,卢那察尔斯基在欢迎钢琴家埃里逊举行独奏会的祝辞中说到普罗科菲耶夫是稀有的天才,为了能够顺利地充分发挥其才能,应该回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这篇讲话后来刊登在1926年第22号的《艺术生活》杂志上。不多久,普罗科菲
主要作品
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二十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侨居国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国弹奏、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声誉。回国后选取爱国主义主题,把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进行创作。先后获得极高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人民艺术家,六次获斯大林奖;外国诸多有名音乐组织成员。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舞台作品:
 
歌剧《马格达伦》,《赌徒》,《火天使》,《谢苗•科特科》,《三桔爱》,《修道院的订婚礼》,《真正的人》;芭蕾舞剧6部,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灰姑娘》。
 
乐队作品:
 
7部交响曲,小交响曲,序曲,交响组曲,5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配乐多部。
 
室内乐4首:
 
钢琴曲十几首以及声乐曲多首。
 
代表作: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Op.67(1936)Peterandthewolf
 
丑角组曲(1922)Suite“Chout”
 
对三个橙子的爱情(1924)Theloveforthreeoranges
 
基什中尉组曲(1934)LieutenantKije
 
锡西亚组曲Op.20(1916)Scythiansuite
 
斯大林格勒奏鸣曲Op.83Stalingradsonata
 
战争奏鸣曲Op.82(1939—1940)Warsonatas
 
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组曲
 
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
 
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三组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Op.64RomroandJulirt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Nevsky
 
战争与和平Warangpeace
 
谢苗.科特科Op.81(1939/40)SemyonKotko
 
宝石花Op.118(1948/50)Thestoneflower
 
真正的人Op.117Thestoryofarealmn
 
冬天的篝火
 
灰姑娘Cinderella
 
火天使Op.37Thefieryangel
 
赌徒Op.24Thegambler
 
钢的步伐Op.41(1925)Thesteelstep
 
D大调《古典》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折叠编辑本段专辑介绍
《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Op.67)是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完成于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儿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该作品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曲虽以儿童为对象,但同时也使成人们产生很大兴趣。由作者本人所构思的情节和撰写的朗诵词,具有生动活泼而又深刻的教育意义。 故事情节大致是: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小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故事寓意深刻,表现了儿童彼得以勇敢和机智战胜了凶恶的狼。 作曲家运用乐器来刻划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音乐技巧成熟,形式新颖活泼,旋律通俗易懂。全曲既有贯穿的情节,而又不是干涩地平铺直叙;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段落不但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表达尽致的艺术魅力。当然,最可宝贵的还是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进行斗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 音乐中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分别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队员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曲中采用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好动;弦乐奏出了彼得的神情,描绘了彼得的机智勇敢;鸭子的形象由双簧管模拟,生动地刻画出那蹒跚的步态;单簧管低音区的跳音演奏描绘了小猫捕捉猎物时的机警神情;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由大管浑厚、粗犷的声音来表现,节奏和音调模拟了老人的唠叨;狼阴森可怕的嚎叫用三只圆号来体现。 流行乐坛天之骄子斯汀(Sting)作旁白的《彼得与狼》确是精彩非常;原来他做足准备,细心研究一些现成的录音,留心自己的子女对它们的反应,结果是一个十足平民化的演绎方式;他没有用什么口技,只靠改变嗓子去塑造角色,斯汀讲故事的方法富时代感,生动传神,充满吸引力。阿巴多与欧洲室内乐团也功不可没,演出生猛活泼,表情十足、绘声绘色、技巧满分。
 
普氏《第一交响曲“古典”》的演奏充满朝气,流畅细致,细节刻画入微。《希莱伯主题序曲》是较罕闻作品,阿巴多与钢琴家弗拉达美妙地带出曲中的犹太味。进行曲原为普罗科菲耶夫在1943~1944年间写的军乐,欧洲室内乐团的演奏跃动欢腾。
 
== 人物逝世 = =
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
1953年1月23日,普罗科菲耶夫给比利时伊利莎白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总指导居维里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因病无法应邀出席担任作曲比赛的评审委员。这是他写的最后一封信。
 
1953年2月,他得了感冒。但还是开始了舞剧《宝石花》的最后一次校订工作。因为这部舞剧要在3月1日开始排练。
 
3月5日,普罗科菲耶夫照平时那样开始他的一天的日程。下午舞剧导演拉夫洛夫斯基和乐团首席演奏员斯朵契夫斯基到公寓来访问时,他还精神挺好。他把《宝石花》中表现卡蒂里娜和达尼拉重逢的双人舞场面的总谱交给他们之后,出去散步一会儿。下午六时,他突然脑溢血而呼吸困难。夫人立即通知医生,并把他扶到床上,问他要不要念书给他听。普罗科菲耶夫点了点头,嘀咕了一下。夫人轻轻地朗诵了阿库萨科夫的《果戈理回忆》。但死神来得太突然,医生本赶到。普罗科菲耶夫已离开了人间,享年62岁。下午七时左右,住在同一个公寓的卡巴列夭斯基脸色苍白地奔到作曲家协会,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1953年3月7日下午举行葬礼,卡巴列夫斯基担任治丧委员会委员长。菲因贝格演奏了巴赫的乐曲、奥伊斯特拉赫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第三乐章。送葬的行列在雪花纷飞中缓缓向前。普罗科菲耶夫被葬在他的朋友阿萨菲耶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的旁边。
 
著名小提琴家西盖蒂听到普罗科菲耶夫去世的消息时,正在东京旅行演出。他说:“……滞在东京的那天早晨,天空上尽是乌云。痛切地感到失去无法替代的人物这种压抑的心情使我茫然。……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人们完全认识到他的音乐富有生命力,生气勃勃,怪异而谐谑。但是,几乎都不曾注意到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看到的童话般的倾向”。
 
共三十五卷约五十册的《普罗科菲耶夫作品全集》,记录了为人类音乐宝库增添财富的这位现代音乐家的劳动成果。其中的优秀作品迄今依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食粮。
 
== 人物评价 ==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力图表现出形象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又表现出对十八世纪古典作曲家的偏爱,有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二十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侨居国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国弹奏、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声誉。 回国后选取爱国主义主题,把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进行创作。先后获得极高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人民艺术家,六次获斯大林奖;外国诸多有名音乐组织成员。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自称其作品是四条基准线合作的结果。古典线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历史元素如古舞蹈的怀缅,另一方面则是他对传统的继承。但这种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只有一部,就是他的《古典交响曲》。而现代线则彰显他对大胆的和声,不和谐音和新颖的和弦组合的偏好。这些作品已到达调性的底线。第三条线被普罗科菲耶夫称为动力线。他的很多作品有着紧凑的节奏和粗犷的旋律。与之相对的是抒情线。普罗科菲耶夫能够将抒情和恬静的旋律突然带到尖锐强烈的情感冲击之中。另外,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讽刺也并不少见。普罗科菲耶夫的管弦乐有着独特的音响,这全赖其独特的配器,例如部分的小提琴和大号齐奏。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并未中断,但还是可以从中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俄国阶段,这期的作品是他出走之前写下的。这时期的作品,以普氏特有的旋律,尖锐地不协调音,挖苦式的幽默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标志。
 
虽然此时的他已和欧浪漫主义泾渭分明,但是其风格仍未和传统完全脱节,遵守调性创作。这些作品中还引起过丑闻(如《斯堪特人组曲》)。经过短暂的休整(1部小提琴协奏曲,3部钢琴协奏曲),他的音乐语言进入第二阶段外国阶段(从1918年起),这时他的音乐更为现代,第二主线分明。这时的普罗科菲耶夫开始不理会调性。聚集的音响,旋律的突然爆发是这时期作品的特色。虽然如此,他的前卫相比起一些同僚程度还是不一样的。1930年代起其风格开始转变。搬回苏联之后,他的新风格开始露头,故该时期被称为苏联阶段。
 
普罗科菲耶夫一直相信,作曲是行使一种社会职能。这一信念可在其简化和声,写出鲜明的织体的行动中看出来。他大量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写出不但不艰涩而且易懂的音乐。此外他还坚守调性,注重使用复调音乐。二战期间,他的音乐就更尖锐更辛辣,导致了苏共的指责。普罗科菲耶夫更进一步简化自己的音乐。他晚期的作品,就是多旋律,抒情声调,平淡的隐退和浪漫的音色的结合体。
8,6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