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紐約書評

移除 53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創辦者===
《紐約書評》雜誌由羅伯特·史威爾斯、傑森•愛潑斯坦、芭芭拉·愛潑斯坦、洛威爾夫婦(羅伯特和伊莉莎白)在1963年的紐約出版界罷工中創辦。雜誌首刊文章的作者包括:W.H. Auden、Elizabeth Hardwick、漢娜·阿倫特、Edmund Wilson、蘇珊·桑塔格、Robert Penn Warren、Lillian Hellman、Norman Mailer、Gore Vidal、索爾·貝婁、Robert Lowell、Truman Capote、William Styron和Mary McCarthy。雜誌得到了公眾熱情的回應,幾乎所有已印刷的都被售出,同時雜誌社還收到數千封來信要求繼續出版。
===社會觀察===
文學想像能夠敏銳地呈現社會、政治、文化的深層現實,這其中的微妙性能夠超越學者的理性分析或是記者的客觀報導。《紐約書評》還派瑪麗•麥卡錫去了越戰中的西貢,發表了奈保爾寫中東、南美、印度、非洲的許多文字。小說家、詩人描寫當代事件是《紐約書評》從過去到現在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場==
《紐約書評》是美國東海岸自由左派知識分子的大本營,以率先反對越戰成為媒體楷模;1970年發表了諾姆·喬姆斯基的一些政治作品。21世紀初,雜誌又開始擔當批評美國總統小布希的角色。「對政府保持懷疑精神」是該刊堅持的立場。
== 發行 ==
《紐約書評》以半月刊形式發行,確切地說是每年總數二十期,學期段每月兩期,寒暑假每月一期,顯然是為了配合高校師生的生活日程),內容涉及文學、文化以及時事。雜誌的出發點是:對重要書籍的討論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文學活動。2003年,《紐約書評》的發行量超過了115,000份。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中,西爾弗斯談到《紐約書評》與《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倫敦書評》的區別:<br>
==器用=====非全面性涵蓋===我們很不一樣。《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紐約時報書評》希望達到的是一種全面性,他們試圖在一定水準上涵蓋一切領域的重要書籍。當然我很尊重他們的做法,也知道他們的難處,但我們不會這樣,我只發我感興趣的書評,或是我的朋友、作者會感興趣的書評。我拿到一本書,會把腦海里那一百多個名字過一遍,誰能寫書評?而不是拿到一本書,一定要找到隨便哪個人寫書評。有些重要的書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作者,我們就不得不放棄這個選題。更多的是平庸的書,我們的作者不屑於寫評論。所以我們肯定會漏掉很多書。 '''粗體文字'''===深層透視===文學想像能夠敏銳地呈現社會、政治、文化的深層現實,這其中的微妙性能夠超越學者的理性分析或是記者的客觀報導。《紐約書評》還派瑪麗•麥卡錫去了越戰中的西貢,發表了奈保爾寫中東、南美、印度、非洲的許多文字。小說家、詩人描寫當代事件是《紐約書評》從過去到現在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
{{reflist}}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