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
次編輯
變更
徽州科技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徽州科技</big> ''' |- |File:徽州科技.jpg|缩略图|居中|[…”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徽州科技</big> '''
|-
|[[File:徽州科技.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hszhengjie.com/u/89dc2622-c361-4daa-8973-80c79783ff4b/image/6376359710028506682496.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书 名: 徽州科技·徽州文化全书
别 名: 徽州科技
作 者: 张秉伦,胡化凯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5月1日
页 数: 312 页
定 价: 100 元
开 本: 16 开
装 帧: 精装:
|}
《[['''徽州科技'''·徽州文化全书]]》是2005年5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由20部专著和千幅以上彩色黑白照(图)片构成,总字数达600多万字,是建国以来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系统总结和展示徽州文化和徽州居民生活的百科全书。<ref>[http://www.hszhengjie.com/info/33478.html?jdfwkey=xmbdl ],正杰集团 , </ref>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5月1日)
丛书名: 徽州文化全书
ISBN: 7212025887
条形码: 9787212025885
尺寸: 24.9 x 18 x 2.6 cm
重量: 662 g
==内容简介==
该书将徽州文化体系中那些最具特点、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为20个子课题,形成20部研究专著。这些卷目是:《[[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社会]]》、《[[新安理学]]》、《[[徽州教育]]》、《[[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科技]]》、《[[徽州民俗]]》、《[[徽派篆刻]]》、《[[徽州方言]]》、《[[徽派版画]]》、《[[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档案]]》、《[[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徽州工艺]]》、《[[徽菜]]》。
《[[全书]]》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探索了各类徽州文化观象,研究这些观象与徽州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居民生活的关系,把徽州文化放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来审视,并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对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徽州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学术探讨。就《[[全书]]》整体而言,是我省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原创性学术著作,也是迄今为止徽州文化研究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学术著作。
《[[徽州文化全书]]》的出版,是我省地方文化建设和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件盛事。综观《[[全书]]》20卷,可以说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全书]]》首次宽视野、多层次地研究徽州的文化现象,内容广泛,几乎囊括徽州文化的方方面面,总体上体现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反映了新时期徽学研究的学术特点,代表了时代的学术水平;二是权威性。参加各卷写作的作者,均为目前活跃于国内徽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成果颇丰,饮誉学界,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徽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应该说,《[[全书]]》的学术权威性是不容置疑。三是系统性。《[[全书]]》20卷专著,既是有机的整体,又独立成书;既注意到徽州文化的整体性和普遍性,又照顾其典型性和内在逻辑性,是迄今为止最具系统性的徽学研究著作。四是创新性。《[[全书]]》深入研究徽州文化各种现象形成、演进情况以及彼此的互动关系。书中许多资料与图书都是首次面世,许多理论方法也都站在学科前沿,无论是资料、观点和方法,均体现出很高的原创性。
==目录==
总序 l
第一章 徽州科技发展史概论 l
一、兴学重教,经世致用 7
二、徽商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9
三、徽州人的创新精神 11
第二章 朱熹的自然观及其科学贡献 17
第一节 格物致知与认识自然 18
第二节 宇宙演化理论 25
第三节 时空无限思想和地质变化思想 30
第四节 农学思想 34
第三章 数学 43
第一节 商业数学与程大位《[[算法统宗]]》 44
一、明代商业数学的发展与珠算的普及 44
二、程大位及其《[[算法统宗]]》 46
第二节 戴震与清中叶中国传统数学复兴运动 60
一、戴震学术渊源与特色 60
二、戴震复原“算经十书” 62
三、戴震数学著作《[[策算]]》与《[[勾股割圜记]]》简介 64
第三节 清中叶最具创造力的数学家汪莱 66
一、汪莱学术生涯 66
二、汪莱对方程理论的研究 69
三、汪莱的球面三角研究 73
四、汪莱关于三角学的研究 76
五、P进位制、组合数学及其他 77
第四节 罗士琳的数学贡献 79
第四章 天文学 83
第一节 杨光先与“康熙历狱” 84
第二节 徽州考据学家的天文历法工作 87
一、江永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 87
二、戴震的天文历法工作 89
三、程瑶田、凌廷堪及俞正燮等的天文研究工作 90
第三节 明至清前期徽州地区对天文仪器的研制 92
一、詹希元的五轮沙漏 92
二、齐彦槐及其天文仪器研制工作 95
三、其他学者对天文仪器的研制 97
第四节 郑复光对天文仪器的研究和介绍 98
一、郑复光对望远镜的研制和使用 98
二、郑复光对双反射八分仪的介绍和研究 99
三、郑复光在天文仪器方面的其他工作 1OO
第五章 地学 103
第一节 程大昌在地学上的成就 105
一、《[[禹贡]]》研究的突破和影响 106
二、西北部边防地理研究的贡献 108
三、《[[禹贡山川地理图]]》的学术价值 110
第二节 徽州图经和罗愿《[[新安志]]》 112
一、徽州图经 112
二、《[[新安志]]》在地理学上的贡献 118
三、《[[新安志]]》的地理学地位和影响 122
第三节 祝穆《[[方舆胜览]]》的地理学贡献 126
一、珍贵的宋代地志 126
二、历史地理方面的贡献 128
三、经济地理方面的贡献 130
四、人文地理方面的贡献 134
五、《[[方舆胜览]]》的作者问题讨论 137
第四节 戴震的地理学研究与贡献 139
一、戴震地理学研究活动纪事 140
二、研究《[[水经注]]》的学术风格 142
三、考订《[[水经注]]》的卓越贡献 146
四、《[[水地记]]》的著述 150
第五节 程瑶田地理学研究的成就 151
一、程瑶田治学简述 15l
二、地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特色 153
三、《[[禹贡三江考]]》的学术贡献 155
四《[[水地小记]]》的学术价值 156
第六节 明清徽州的方志学 158
一、明清徽州方志纂修的概貌 159
二、明清徽州方志学兴盛的背景 160
三、明清徽州方志中的地学成就 161
第六章 物理学与机械制作技术 163
第一节 张志和《[[玄真子]]》中的物理知识 164
一、对光与影的认识 165
二、关于人造彩虹的实验 167
三、关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和视觉问题 168
第二节 程大昌《[[演繁露]]》中的光学知识 169
一、关于月光成因的辨析 169
二、对色散现象的认识 17l
第三节 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个知音——江永的乐律学研究 173
第四节 戴震《[[考工记图]]》中的物理知识及其学术价值 176
第五节 郑复光的物理学成就 18l
—、19世纪前期中国光学的集大成之作——《[[镜镜论痴]]》中的光学成就 181
二、《[[费隐与知录]]》中的物理知识 183
三、关于火轮船的先驱性研究 186
第六节 机械制作技术 188
一、黄履庄的机械发明 188
二、戴震《[[赢旋车记]]》和《[[自转车记]]》中的机械技术知识 191
三、齐彦槐的龙尾车试验 194
四、磁学应用技术——万安罗盘的制造及其影响 197
第七章 茶叶与蚕桑 203
第一节 茶叶生产 204
一、徽州茶叶的发展及原因 204
二、名茶屯绿、祁红的研制 213
第二节 蚕业生产与蚕桑著作 218
一、蚕业生产 218
二、蚕桑著作 223
第八章 生物学 227
第一节 罗愿在生物学上的贡献 228
一、《[[尔雅翼]]》中的生物学成就 229
二、《[[新安志]]》中的动植物知识 235
第二节 对食用动植物的利用和研究 237
一、昊瑞的《[[日用本草]]》 238
二、潘之恒的《[[广菌谱]]》 240
三、鲍山的《[[野菜博录]]》 24l
第三节 《[[黄海山花图]]》与《[[笺卉]]》 242
第四节 汪灏与《[[广群芳谱]]》及其他 247
第五节 程石邻与《[[鹌鹑谱]]》 250
第六节 陈均《[[画眉笔谈]]》 254
第七节 动植物训诂和岭南动植物记录 258
一、以戴震《[[经雅]]》为代表的动植物训诂 258
二、吴绮《[[岭南风物记]]》的动植物知识 261
第九章 技术与工程 265
第一节 造纸 266
一、徽州造纸概况 266
二、澄心堂纸的制造 27l
第二节 印刷 275
一、精湛的雕版印刷 275
二、徽州版画和套版印刷 279
三、年画印刷与锡浇版印刷 284
四、胡正言与“侄版”、“拱花”印刷 287
第三节 詹天佑和程士范对中国铁路事业的贡献 294
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的修建 295
二、程士范与淮南铁路的修建 299
第四节 胆水炼铜法的重大贡献 302
一、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302
二、张孝等人的重大贡欲 303
主要参考文献 307
后记 309
《[[徽州文化全书]]》后记 311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徽州科技</big> '''
|-
|[[File:徽州科技.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hszhengjie.com/u/89dc2622-c361-4daa-8973-80c79783ff4b/image/6376359710028506682496.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书 名: 徽州科技·徽州文化全书
别 名: 徽州科技
作 者: 张秉伦,胡化凯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5月1日
页 数: 312 页
定 价: 100 元
开 本: 16 开
装 帧: 精装:
|}
《[['''徽州科技'''·徽州文化全书]]》是2005年5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由20部专著和千幅以上彩色黑白照(图)片构成,总字数达600多万字,是建国以来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系统总结和展示徽州文化和徽州居民生活的百科全书。<ref>[http://www.hszhengjie.com/info/33478.html?jdfwkey=xmbdl ],正杰集团 , </ref>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5月1日)
丛书名: 徽州文化全书
ISBN: 7212025887
条形码: 9787212025885
尺寸: 24.9 x 18 x 2.6 cm
重量: 662 g
==内容简介==
该书将徽州文化体系中那些最具特点、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为20个子课题,形成20部研究专著。这些卷目是:《[[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社会]]》、《[[新安理学]]》、《[[徽州教育]]》、《[[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科技]]》、《[[徽州民俗]]》、《[[徽派篆刻]]》、《[[徽州方言]]》、《[[徽派版画]]》、《[[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档案]]》、《[[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徽州工艺]]》、《[[徽菜]]》。
《[[全书]]》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探索了各类徽州文化观象,研究这些观象与徽州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居民生活的关系,把徽州文化放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来审视,并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对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徽州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学术探讨。就《[[全书]]》整体而言,是我省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原创性学术著作,也是迄今为止徽州文化研究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学术著作。
《[[徽州文化全书]]》的出版,是我省地方文化建设和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件盛事。综观《[[全书]]》20卷,可以说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全书]]》首次宽视野、多层次地研究徽州的文化现象,内容广泛,几乎囊括徽州文化的方方面面,总体上体现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反映了新时期徽学研究的学术特点,代表了时代的学术水平;二是权威性。参加各卷写作的作者,均为目前活跃于国内徽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成果颇丰,饮誉学界,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徽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应该说,《[[全书]]》的学术权威性是不容置疑。三是系统性。《[[全书]]》20卷专著,既是有机的整体,又独立成书;既注意到徽州文化的整体性和普遍性,又照顾其典型性和内在逻辑性,是迄今为止最具系统性的徽学研究著作。四是创新性。《[[全书]]》深入研究徽州文化各种现象形成、演进情况以及彼此的互动关系。书中许多资料与图书都是首次面世,许多理论方法也都站在学科前沿,无论是资料、观点和方法,均体现出很高的原创性。
==目录==
总序 l
第一章 徽州科技发展史概论 l
一、兴学重教,经世致用 7
二、徽商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9
三、徽州人的创新精神 11
第二章 朱熹的自然观及其科学贡献 17
第一节 格物致知与认识自然 18
第二节 宇宙演化理论 25
第三节 时空无限思想和地质变化思想 30
第四节 农学思想 34
第三章 数学 43
第一节 商业数学与程大位《[[算法统宗]]》 44
一、明代商业数学的发展与珠算的普及 44
二、程大位及其《[[算法统宗]]》 46
第二节 戴震与清中叶中国传统数学复兴运动 60
一、戴震学术渊源与特色 60
二、戴震复原“算经十书” 62
三、戴震数学著作《[[策算]]》与《[[勾股割圜记]]》简介 64
第三节 清中叶最具创造力的数学家汪莱 66
一、汪莱学术生涯 66
二、汪莱对方程理论的研究 69
三、汪莱的球面三角研究 73
四、汪莱关于三角学的研究 76
五、P进位制、组合数学及其他 77
第四节 罗士琳的数学贡献 79
第四章 天文学 83
第一节 杨光先与“康熙历狱” 84
第二节 徽州考据学家的天文历法工作 87
一、江永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 87
二、戴震的天文历法工作 89
三、程瑶田、凌廷堪及俞正燮等的天文研究工作 90
第三节 明至清前期徽州地区对天文仪器的研制 92
一、詹希元的五轮沙漏 92
二、齐彦槐及其天文仪器研制工作 95
三、其他学者对天文仪器的研制 97
第四节 郑复光对天文仪器的研究和介绍 98
一、郑复光对望远镜的研制和使用 98
二、郑复光对双反射八分仪的介绍和研究 99
三、郑复光在天文仪器方面的其他工作 1OO
第五章 地学 103
第一节 程大昌在地学上的成就 105
一、《[[禹贡]]》研究的突破和影响 106
二、西北部边防地理研究的贡献 108
三、《[[禹贡山川地理图]]》的学术价值 110
第二节 徽州图经和罗愿《[[新安志]]》 112
一、徽州图经 112
二、《[[新安志]]》在地理学上的贡献 118
三、《[[新安志]]》的地理学地位和影响 122
第三节 祝穆《[[方舆胜览]]》的地理学贡献 126
一、珍贵的宋代地志 126
二、历史地理方面的贡献 128
三、经济地理方面的贡献 130
四、人文地理方面的贡献 134
五、《[[方舆胜览]]》的作者问题讨论 137
第四节 戴震的地理学研究与贡献 139
一、戴震地理学研究活动纪事 140
二、研究《[[水经注]]》的学术风格 142
三、考订《[[水经注]]》的卓越贡献 146
四、《[[水地记]]》的著述 150
第五节 程瑶田地理学研究的成就 151
一、程瑶田治学简述 15l
二、地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特色 153
三、《[[禹贡三江考]]》的学术贡献 155
四《[[水地小记]]》的学术价值 156
第六节 明清徽州的方志学 158
一、明清徽州方志纂修的概貌 159
二、明清徽州方志学兴盛的背景 160
三、明清徽州方志中的地学成就 161
第六章 物理学与机械制作技术 163
第一节 张志和《[[玄真子]]》中的物理知识 164
一、对光与影的认识 165
二、关于人造彩虹的实验 167
三、关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和视觉问题 168
第二节 程大昌《[[演繁露]]》中的光学知识 169
一、关于月光成因的辨析 169
二、对色散现象的认识 17l
第三节 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个知音——江永的乐律学研究 173
第四节 戴震《[[考工记图]]》中的物理知识及其学术价值 176
第五节 郑复光的物理学成就 18l
—、19世纪前期中国光学的集大成之作——《[[镜镜论痴]]》中的光学成就 181
二、《[[费隐与知录]]》中的物理知识 183
三、关于火轮船的先驱性研究 186
第六节 机械制作技术 188
一、黄履庄的机械发明 188
二、戴震《[[赢旋车记]]》和《[[自转车记]]》中的机械技术知识 191
三、齐彦槐的龙尾车试验 194
四、磁学应用技术——万安罗盘的制造及其影响 197
第七章 茶叶与蚕桑 203
第一节 茶叶生产 204
一、徽州茶叶的发展及原因 204
二、名茶屯绿、祁红的研制 213
第二节 蚕业生产与蚕桑著作 218
一、蚕业生产 218
二、蚕桑著作 223
第八章 生物学 227
第一节 罗愿在生物学上的贡献 228
一、《[[尔雅翼]]》中的生物学成就 229
二、《[[新安志]]》中的动植物知识 235
第二节 对食用动植物的利用和研究 237
一、昊瑞的《[[日用本草]]》 238
二、潘之恒的《[[广菌谱]]》 240
三、鲍山的《[[野菜博录]]》 24l
第三节 《[[黄海山花图]]》与《[[笺卉]]》 242
第四节 汪灏与《[[广群芳谱]]》及其他 247
第五节 程石邻与《[[鹌鹑谱]]》 250
第六节 陈均《[[画眉笔谈]]》 254
第七节 动植物训诂和岭南动植物记录 258
一、以戴震《[[经雅]]》为代表的动植物训诂 258
二、吴绮《[[岭南风物记]]》的动植物知识 261
第九章 技术与工程 265
第一节 造纸 266
一、徽州造纸概况 266
二、澄心堂纸的制造 27l
第二节 印刷 275
一、精湛的雕版印刷 275
二、徽州版画和套版印刷 279
三、年画印刷与锡浇版印刷 284
四、胡正言与“侄版”、“拱花”印刷 287
第三节 詹天佑和程士范对中国铁路事业的贡献 294
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的修建 295
二、程士范与淮南铁路的修建 299
第四节 胆水炼铜法的重大贡献 302
一、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302
二、张孝等人的重大贡欲 303
主要参考文献 307
后记 309
《[[徽州文化全书]]》后记 311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