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增加 17,27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DIRECT [[勒·克莱齐奥]]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勒·克莱齐奥
| 外文名 = Jean 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 图像 =
[[File:勒·克莱齐奥.jpg|缩略图|center|[http://i2.sinaimg.cn/book/news/c/2009-12-07/U4075P112T3D263711F48DT20091207124103.jpg 原图链接] [http://book.sina.com.cn/news/c/2009-12-07/1241263711.shtml 来自新浪网]]]
| 图像说明 = 蓝洁瑛 |center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40|04|13}}
| 出生地点 = 法国尼斯
| 國籍 = 法国
| 别名 =
| 職業 = 作家
|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法兰西三星", 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知名作品 = 《诉讼笔录》</br>《寻金者》</br>《罗德里格岛游记》</br>《可爱的土地》</br>《流浪的星星》</br></br>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勒·克莱齐奥</big>'''(Jean 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4月13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p style="text-indent:2em;">在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p style="text-indent:2em;">勒·克莱齐奥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p style="text-indent:2em;">勒·克莱齐奥曾多次访问中国,与中国文化界保持着长期的交流,并任南京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
 
== 个人简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勒·克莱齐奥1940年4月13日生于法国尼斯,迁到英属地非洲的毛里求斯。父亲在尼日利亚担任英军医生,8岁那年,随父母前往尼日利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一家人与父亲失去了联络。当时他正在尼斯文学院修读法国文学。中学毕业后,他到布里斯托尔大学学习英语;其后,在法国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又在佩皮尼昂(Perpignan)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勒诺多文学奖。此后他相继出版了三十余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1980年,勒克莱齐奥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1994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作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 个人作品 ==
 
'''<big>概述</big>'''<br>
 
<p style="text-indent:2em;">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p style="text-indent:2em;">勒·克莱齐奥 (法国)在中国出版的作品有: 《流浪的星星》(1998-10-1 /花城出版社/ 当代名家小说译丛 / 14.5 / 平装 /[[袁筱一]])《少年心事》(漓江出版社/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 平装 /[[金龙格]]译),《飙车(La ronde et autres faits divers)》([[人民文学出版社]]/平装 /金龙格译)<br>
 
'''<big>代表作品</big>'''<br>
 
* 《诉讼笔录》<br>
<p style="text-indent:2em;">版本一:(法国当代文学丛书. 1998年12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11.0 / 平装 /许钧)
<p style="text-indent:2em;">版本二:(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安徽文艺出版社/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 许 钧)
* 《战争》<br>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12月 /译林出版社/ 法国当代文学名著 / 10.50 / 平装 / 李焰明 / 袁筱一)
* 《乌拉尼亚》<br>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1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 17.00 / 平装 / 紫嫣译 / 许钧校)
* 《金鱼》<br>
<p style="text-indent:2em;">(2000-04 /百花文艺出版社/ 11.00 / 平装 /郭玉梅)
* 《沙漠的女儿》<br>
<p style="text-indent:2em;">1983年6月 /湖南人民出版社/ 0.91 / 平装 /钱林森/ 许钧<br>
 
'''<big>其它作品</big>'''<br>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饥饿间奏曲》、《飙车<ref>[http://cul.qq.com/a/20131127/003767.htm 勒·克莱齐奥谈童年:记忆中最多的是逃难和轰炸 ] .腾讯文化 . 2013-12-2</ref> 》、《乌拉尼亚》、《看不见的大陆》、《流浪的星星》、《沙漠》、《寻金者》、《墨西哥之梦》、《奥尼恰》、《巨人》、《燃烧的心》。<br>
 
'''<big>作品简介</big>'''<br>
 
<p style="text-indent:2em;">《诉讼笔录》讲述了亚当·波洛的流浪生活。在世人眼中,亚当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不关心社会、城市的种种消息与动静,也不思索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考虑自己的将来,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他始终保持一种直感的方式,并拒绝接受理性的思维方向。同时他力图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为宇宙中的一点物质。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医院。
<p style="text-indent:2em;">《诉讼笔录》有着勒克莱奇奥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奇幻色彩,亚当因为说了实话被社会认为是"狂人",但是他在与医疗小组针锋相对的交谈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力和惊人的思辨能力。这种充满讽刺与逆反的对比式写法,显示了勒克莱奇奥对人、对社会、对现代文明出自自身直觉的诘难。正如瑞典文学院对他的评语,他"是一个标志文学新开端的作家,其作品有诗意的创新、感官的狂喜,和对文明主宰下的、游离于文明之外的人性的上下求索"。
<p style="text-indent:2em;">作为法国"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诉讼笔录》虽然没有完整严密的故事,情节松散,展现的形象也零星、分割,但作家对客观物件的形状、线条、色彩观察入微、描写细致,继承了"新小说"派的风格。字里行间常见超现实主义的隐晦联想,和明显受到象征主义影响的怪异比喻。这种糅杂各派的手法给小说带来了独特的风貌,令人耳目一新。
<p style="text-indent:2em;">《战争》摒弃了传统小说里最起码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着眼点仅在物质的世界。作为有着独立精神、存在于万物之外的人早己不存在。他们对物质的欲求已经超过了这个世界所能负载的程度,这就是战争爆发的根本缘由。每个人的内心都被由欲望而生的贪婪、饥渴、失望、仇恨、绝望挤得满满而终至爆炸。战争无所不在,不但在物质中发生,还在时间中发生,还在灵魂深处精神世界里展开。人类非常可怜,他们几乎无处可逃,物质挤压了他们站立的空间。在《战争》中,作者的敌人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词语。它无所不在、无法把握,细微得不可触摸,庞大得不见首尾。词语还是他的武器。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的力量,在挣扎,在跳跃,在杀戮,不需要复杂的语法结构,不需要严谨的篇章布局。"无所不在的词",在扼杀思想,在挑起战争,在充当先知,在书写现代的《创世记》。
《乌拉尼亚》是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坎波斯"--也就是"乌拉尼亚"。这里的人都是来自全世界的流浪者,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阶级,人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孩子们的天胜没有被压抑,他们不用上学,他们需要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这个理想国在人类社会的围攻中被迫迁移,去寻找它的出路。作者通过对这个理想国的描述来讽刺当今社会的弊病,读来耐人寻味。
<p style="text-indent:2em;">《看不见的大陆》是一本特别的书,一本反思失落的文明的书。勒克莱齐奥的大洋洲拉迦岛之旅,为我们开启了这块地球人视而不见的大陆。在茫茫大洋之中,在那些苍翠的岛屿上,依然是人开创了可亲可爱的文明史。然而就像其他殖民地一样,这是一部被西方主流文明掩盖和欺蒙的历史。勒克莱齐奥在岛上拾起那些古老的记忆和传说,告诉我们一个真实而美丽的大洋洲。
<p style="text-indent:2em;">《飙车》是勒克莱齐奥短篇小说代表作,共收入十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少男少女,就是游离于文明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物。他们排斥与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人造风景,水泥森林般的城市让他们感到窒息,在他们眼里,城市是各种危险存在的地方,让人无法感觉、无法聆听,无法看见东西。他们渴望远离城市,与自然亲密接触,只有大自然向他们张开怀抱,为他们提供避难所。
<p style="text-indent:2em;">《燃烧的心》是勒克莱齐奥一部由七个小故事组成的小说集。这七个故事中,有些其实是作家生活感悟的片断和速写,时间上也常常存在断裂。但它们的主题都是对"存在"的思考,对世界和生命的吟唱,从中可以见出勒克莱齐奥对边缘社会的关注与对现代文明的诘难。小说中的人物有的生活在现代都市,有的生活在孤岛荒漠;他们既在"这里",又在"别处"。他们都用脆弱而敏感的心体验着梦想、自由、孤独、迷失、幻灭,甚至死亡。
<p style="text-indent:2em;">《饥饿间奏曲》是勒克莱齐奥的最新力作,是他献给母亲的自传体小说。从母亲的少女时代一直到结婚成家,小说透过一个女性的眼睛去看待二战,描述了战争给被占领的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正是在这样困苦的生活中,母亲被锻造成了一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全篇洋溢着作家对母亲的脉脉温情,母亲的形象坚韧、忧郁而充满光彩。以"饥饿"开篇,再以"间奏曲"收尾,调动多种感官,给读者非一般的阅读享受。
<p style="text-indent:2em;">《巨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早期创作的代表作,是对法国"新小说"派的传承和创新,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穿插故事情节,青年男女的爱情,海滩上天真的孩子,一切都融入了诗意的画卷中。在景物描写中运用通感、幻想等表现手法,亦真亦幻,虚实结合,把由对社会环境的感知转向一种对于存在的思考,为我们揭穿幻象的同时,也把他所期待的存在方式精雕细琢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p style="text-indent:2em;">《沙漠》是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一九八0年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当年法国[[保尔·莫朗文学大奖]]。小说描绘了非洲沙漠中的游牧民族首领带领族人反抗残忍的殖民者的侵略。通过逃婚的游牧女孩拉拉在大城市里的生活际遇,描述了她与不公正世界进行的孤立无援的斗争。怍者独具匠心,将这两种抗争交织融合,让我们在领略沙漠异域风情的同时,强烈地感受到了非洲人民争取正义和自由的精神。
<p style="text-indent:2em;">《奥尼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创作生涯中地位极其特殊,是一部寻找历史踪迹的自传体小说。启程是为了寻找,寻找历史踪迹的旅程,在作者笔下化为三重:儿子樊当寻找亲身父亲之旅,父亲吉奥弗洛瓦寻找消失的文明之旅和梅洛埃黑女王寻找新城之旅。多重之旅在奥尼恰交汇,在历史与传奇、梦想与现实的交错中,展现的是非洲的天与地,人与物,是非洲人与殖民者无望但勇敢的斗争,是非洲不绝的历史与文明。
<p style="text-indent:2em;">《寻金者》(1985年)以一种探险故事的精神高度评价了印度洋岛屿的物质,他随后被地球上的天堂梦想所吸引,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乌拉尼亚》、《走向一个隐形大陆》。前者讲述是在一个在墨西哥边远山谷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发现了流浪者的定居点,这些探索者找到了黄金时代的和谐,放弃了文明已被破坏的习惯,其中包括它的语言。后者则记录了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而正在消失的印度洋岛屿的生活方式。
<p style="text-indent:2em;">克莱齐奥作品的重点越来越倾向探索世界的儿童时代和他自己家庭的历史,这一趋向开始于《Onitsha》(1991年),在《 隔离》上更为具体,在《革命》(2003年)和《非洲人》达到了顶点。《革命》总结了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记忆、流放、年轻人世界的再适应、文化冲突。作品中包括各种时间和地点:主人公五六十年代在尼斯、伦敦、墨西哥的学生时代、在1792年至94年革命期间在军队中任士兵的布列塔尼祖先为躲避迫害而逃往毛里求斯、18世纪一位女奴的故事。童年回忆包括主人公拜访他祖父的姐姐,这位家庭传统的最后讲述者将这些回忆传给主人公,作为作家的主人公将把这些回忆带至将来。《非洲人》是有关作家父亲的故事,这是一个生活在他不得不爱的陌生人阴影里的一个男孩生活的生活再建、辩护、回忆。他通过非洲的地貌进行回忆:非洲告诉他是谁,他8岁时在经过战争年代的分别后与家人重新团聚。
<p style="text-indent:2em;">克莱齐奥最近的作品是《Ballaciner》(2007年),这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有关电影艺术历史和电影在作家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散文。克莱齐奥的新书《Ritournelle de la faim》刚刚出版。克莱齐奥还为儿童和青年人写了数本书,其中包括《Lullaby》(1980年)、《Celui qui n'avait jamais vu la mer suivi de La montagne du dieu vivant》(1982年)、《Balaabilou》(1985年)。
 
== 个人荣誉 ==
 
'''<big>诺贝尔奖</big>'''<br>
[[File:勒·克莱齐奥1.jpg|缩略图|right|[http://sd.people.com.cn/NMediaFile/2014/1216/LOCAL201412161805000079903279915.jpg 原图链接] [http://sd.people.com.cn/n/2014/1216/c356084-23245333-5.html 来自人民网]]]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学院于当地时间10月9日13时左右(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克莱齐奥。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说,克莱齐奥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克莱齐奥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他因为"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p style="text-indent:2em;">他的获奖理由是:"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br>
'''<big>其它奖项</big>'''<br>
<p style="text-indent:2em;">克莱齐奥获得过的文学奖项包括[[勒诺多奖]](1963年)、[[拉赫博文学奖]](1972年)、[[法兰西学院]][[保罗-莫杭大奖]](1980年) 、[[尚纪沃诺大奖]](1997年)、[[摩纳哥王子文学奖]](1998年)、 [[Stig Dagermanpriset奖]](2008年)。
 
== 中国情 ==
 
<p style="text-indent:2em;">多次到访中国,特别喜欢老舍先生的小说。随着他折桂[[诺贝尔文学奖]],被更多的中国读者关注。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8月,受聘南京大学名誉教授。<ref>[http://news.sina.com.cn/o/2012-05-20/025924444807.shtml 勒·克莱齐奥 诺奖得主把自己当南大人 ] .新浪网 . 2015-09-28</ref>
<p style="text-indent:2em;">2013年12月3日,受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ref>[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gd/bwzg/2013-12/04/content_17150584.htm 诺奖作家作客广外:"困境时代"文学尤不可缺 ] .中国在线 . 2013-12-3</ref>
<p style="text-indent:2em;">2015年09月26日,参加首届南京青年文化周活动并发表演说。
 
== 参考资料: ==
1,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