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萧珊

增加 16 位元組, 5 年前
人物生平
*陈蕴珍考入鄞县立女中(即竹洲女中,现宁波二中),读初中。
|-
|1931|| * “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爱国学生运动,并加入了由中共地下党学委领导的“读书会”。
|-
|1934|| * 上半年,她因参加学运被当局“关注”,躲避在姑母家。当得到有关方面要抓捕她的消息后,向姑母要了盘缠,连夜乘船逃离宁波,到上海找到父母住处;后考入上海务本女中,继续读书。
|-
| 1936||
* 由宁波赴上海,入读上海爱国女子中学。中学期间热衷于戏剧和表演,曾扮演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四凤。<br> * 她因喜爱巴金写的小说,崇拜巴金;同年8月,她写信约巴金在上海新雅酒家见面,并赠照片一张给巴金,从此开始了与巴金长达8年的恋爱。并在巴金鼓励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
| 1937|| *10月31日,陈蕴珍用笔名“慧珠”在《烽火》杂志第九期上发表散文《在伤兵医院中》。这是她第一次拿到稿费。拿到稿费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孝敬日夜操劳的父母,遂在街上一家商店买了一只台灯送给母亲成秀娟。
|-
|1939||*8月,陈蕴珍考入已迁昆明的中山大学外文系;同年10月,在昆明转入西南联大外文系一年级。弟弟陈鸿堤(化名程铿)1940年由上海地下共产党安排赴皖南参加新四军。
|-
|1940||
*9月,陈蕴珍由西南联大外文系转入同校历史系二年级学习。<br>*12月1日在《中国与世界》(综合月刊)第五期的“文艺”栏目发表《在昆明的一个女生宿舍》,编辑人师山、憾庐(即林憾庐),发行人林翊重,发行所中国与世界社。
|-
|1941|| * 春夏间,母亲成秀娟在上海病逝。
|-
|1942|| * 年初,父亲陈仁官因思念亡妻,担心远离身边的儿女,心情郁闷,患眼病,导致双目失明,后从上海回迎风桥,由陈蕴珍的祖母照顾生活。*7月1日,读完大学三年级。暑假开始,去桂林探望巴金,并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桂林办事处协助巴金的编辑工作和写作活动。
|-
|1943||*5月,以笔名“萧珊”在《宇宙风》杂志第131期发表诗歌《挽歌》,以悼念本年2月不幸病逝的友人林憾庐。笔名的来历:她在女朋友中年龄排序第三位,大家呼唤她“小三”,遂以谐音“萧珊”为笔名。从此,她以萧珊的名字行世。
|-
| 1944|| *5月8日,和巴金在贵阳郊外“花溪小憩”旅馆结婚。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
|-
| 1945|| *12月16日,萧珊在重庆宽仁医院生下女儿国烦(后更名李小林)。
|-
| 1949||
*4月10日,萧珊和巴金的友人马宗融(1892-1949)在上海回(族)民联络站病逝,留下一儿一女。萧珊和丈夫帮助遗孤马小弥和马绍弥姐弟料理后事,将马宗融遗体安葬在徐家汇回民公墓,将马宗融从台北带回来的书刊等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毅然决然地将一双遗孤接回家中,悉心抚养。<br> * 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br> * 曾任《上海文学》、《收获》等刊物的编辑,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
| 1950|| *7月28日,儿子李小棠出生。
|-
| 1967|| * 《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上海市文艺界批判文艺黑线联络站等单位先后编印多种巴金批判专辑。
|-
| 1968|| * 频繁遭到批斗。
|-
| 1972||
*7月底,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br>*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
|-
| 2005|| * 骨灰与巴金骨灰掺和,撒入东海。
|}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