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搶孤

增加 3,971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搶孤'''(閩南語:搶孤)為闽南越南的廟會活動,台灣宜蘭頭城屏東恆春、中國大陸[[闽南地區]…”

'''搶孤'''(閩南語:搶孤)為[[闽南]]及[[越南]]的廟會活動,[[台灣]]的[[宜蘭]][[頭城]]、[[屏東]][[恆春]]、中國大陸[[闽南地區]]、[[潮汕]]及[[香港]][[潮州人]]在[[中元普渡]]或[[醮會]]等祭祀活動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稱為「搶孤」;其中一種比較為人熟悉的為'''[[搶包山]]'''。一種說法是為了娛樂眾家先靈,扮演搶食的[[餓鬼]],另一種說法是搶奪祭品,以嚇退流連忘返的亡魂;同時[[賑濟]]貧苦[[流民]]的功能。

==傳統搶孤特色==
===台灣===
台灣最負盛名的「搶孤」活動有宜蘭頭城與屏東恆春。

首先必須搭設十幾公尺高的「[[孤棚]]」,上層再搭「[[孤棧]]」,並在上頭擺放供品以及旗幟,而棚柱上塗滿[[牛油]],整隊八人中六人為先發,以底座人撐起其他三位隊員及攻擊手完成任務,想要憑己力爬上孤棚並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發生,因此據說,在[[台灣清治時期]][[臺灣巡撫]][[劉銘傳]]曾經下令禁止搶孤活動。現代的搶孤活動則有增加許多安全措施,例如下方之[[防墜網]]、登上孤棧時需鉤扣[[安全繩]]等。

====頭城搶孤====
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宜蘭頭城恢復舉辦搶孤活動,並且改善搶孤的方式,成了目前具有[[競賽性]]的[[民俗活動]],截至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的新規例:第一階段,五人以疊羅漢方式幫助[[攻擊手]]在一小時內搶下柱子中間的紅繩,但如果支撐不住,或攻擊手跌回地上,需要重新開始,然後在第二階段,只能以剩下的白布幫助攻頂,首先取得棧頂的「[[順風旗]]」就算奪標。而民間相信搶得順風旗的人,可以獲得神鬼的庇護。

以頭城搶孤的孤棚結構為例:總高度43公尺、總重量4萬6000公斤。

•上層:13座孤棧(高30公尺、每座由16根[[竹子]]編成),均綁有祭品、頂端有順風旗。

•中層:倒塌棚(長12公尺、寬7.2公尺)。

•下層:16根[[衫木]]孤柱(高13公尺),各塗75公升牛油。

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參賽選手[[林宗麟]]每天以[[單槓]]及[[核心肌群]]訓練,9月12日11點開賽後,在隊員[[疊羅漢]]協助下,攀爬塗抹牛油孤柱,爬到孤棚棚頂下,使出類似[[倒掛金鉤]]的「倒翻棚」;比上屆冠軍快了24分,僅花了8分9秒就翻上孤棚;創下頭城搶孤史上最快紀錄。

宜蘭頭城搶孤於每年農曆7月30日「關鬼門」舉行。

====恆春搶孤====
自屏東設縣以前就有搶孤的活動在進行,直到[[日據時代]]末期,因為[[第二次世界戰爭]]的緣故,禁止舉辦大型活動而暫時消失;直到民國40年(西元1951年)左右,再以舉辦三年、停三年方式重新將此項傳統恢復舉行,恢復期間亦曾間斷舉行,直到民國70年(西元1981年)又度恢復。

過去每三年一次於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舉辦的搶孤活動,於[[恆春古城]]的[[東門]]旁舉辦;競賽參加者須每八人為一組,以疊羅漢的方式互助合作,運用繩索攀爬上十二公尺高塗滿滑膩牛油的大型柱體,爬到頂端時須以倒掛金鉤的方式翻上孤棚,取下順風旗,便完成搶孤的勝利。

現今孤棚結構也與早期的不同。早期孤棚作法是:豎四根長度三丈六的原木代表恆春城內四座古城,原木上塗滿易滑的牛油,下舖防護網、地板鋪細沙,防止意外。原木上再搭建孤棚,孤棚頂端插放一面錦旗,率先搶得錦旗者即為優勝。現今將四根原木柱改為卅六柱,參賽隊伍數相對就能擴增。鎮公所廣發[[英雄帖]]開放給恆春以外各地好手共襄盛舉,也已經有外籍隊伍越洋來較勁。現在為每年舉行一次。
<ref>[文章網址 說明],來源,文章日期</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