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紐約書評

增加 1,221 位元組, 2 年前
增加內容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縮寫為NYRB)是一本1963年在美國紐約出版界罷工中創辦市發行的半月刊,有時候會挑選一些文章重印成帶有「NYRB」印記的小冊子。
==簡介==
===創辦者===《紐約書評》是美國東海岸自由左派知識分子的大本營,以率先反對越戰成為媒體楷模;1970年發表了諾姆·喬姆斯基的一些政治作品。21世紀初,雜誌又開始擔當批評美國總統小布希的角色。「對政府保持懷疑精神」是該刊堅持的立場。 《紐約書評》雜誌由羅伯特·史威爾斯、傑森•愛潑斯坦、芭芭拉·愛潑斯坦、洛威爾夫婦(羅伯特和伊莉莎白)在1963年的紐約出版界罷工中創辦。雜誌首刊文章的作者包括:W.H. Auden、Elizabeth Hardwick、漢娜·阿倫特、Edmund Wilson、蘇珊·桑塔格、Robert Penn Warren、Lillian Hellman、Norman Mailer、Gore Vidal、索爾·貝婁、Robert Lowell、Truman Capote、William Styron和Mary McCarthy  == 創立過程 ==《紐約書評》創立於1963年,當時紐約出版界大罷工,羅伯特·史威爾斯與一些業界友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機會,可以辦一份刊物。傑森·愛潑斯坦(Jason Epstein,時任蘭登書屋副總裁——編按)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要求所有的出版社都得在新刊上投放一頁廣告。 於是羅伯特·史威爾斯、愛潑斯坦夫婦(傑森和芭芭拉)、洛威爾夫婦(羅伯特和伊莉莎白)一起,邀請最優秀的作者在三周內寫出最優秀的書評,但全都友情贊助沒有稿酬,就是為了說明一份好的書評雜誌應該是怎樣的。當時瑪麗·麥卡錫(Mary McCarthy)、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羅伯特·洛威爾(Robert Lowell)、威廉·斯泰倫(William Styron)、杜魯門·卡波蒂(Truman Capote)、戈爾·維達(Gore Vidal)等許多重要作家都免費寫稿,書評內容從經濟、數學到小說不等。報紙一出馬上被搶購一空,幾人又籌了些錢繼續下去,接下來的一期有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的「自我採訪」,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採訪者 。雜誌得到了公眾熱情的回應,幾乎所有已印刷的都被售出,同時雜誌社還收到數千封來信要求繼續出版。 == 發行 ==《紐約書評》以半月刊形式發行,確切地說是每年總數二十期,學期段每月兩期,寒暑假每月一期,顯然是為了配合高校師生的生活日程),內容涉及文學、文化以及時事。雜誌的出發點是:對重要書籍的討論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文學活動。2003年,《紐約書評》的發行量超過了115,000份。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中,西爾弗斯談到《紐約書評》與《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倫敦書評》的區別:<br>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紐約時報書評》希望達到的是一種全面性,他們試圖在一定水準上涵蓋一切領域的重要書籍。 ==立場==
===社會觀察===
文學想像能夠敏銳地呈現社會、政治、文化的深層現實,這其中的微妙性能夠超越學者的理性分析或是記者的客觀報導。《紐約書評》還派瑪麗•麥卡錫去了越戰中的西貢,發表了奈保爾寫中東、南美、印度、非洲的許多文字。小說家、詩人描寫當代事件是《紐約書評》從過去到現在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場==
《紐約書評》是美國東海岸自由左派知識分子的大本營,以率先反對越戰成為媒體楷模;1970年發表了諾姆·喬姆斯基的一些政治作品。21世紀初,雜誌又開始擔當批評美國總統小布希的角色。「對政府保持懷疑精神」是該刊堅持的立場。
除了政治社會方面的評論外,《紐約書評》認為作家應該抒寫當代事件,知名作家瓊•狄迪恩(Joan Didion)1983年去了南美的薩爾瓦多,描寫了恐怖的內戰氣氛。她還去了邁阿密,調查古巴流亡者,同樣寫到了在卡斯楚政權下的那種恐懼。
== 發行 ==
《紐約書評》以半月刊形式發行,確切地說是每年總數二十期,學期段每月兩期,寒暑假每月一期,顯然是為了配合高校師生的生活日程),內容涉及文學、文化以及時事。雜誌的出發點是:對重要書籍的討論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文學活動。2003年,《紐約書評》的發行量超過了115,000份。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中,西爾弗斯談到《紐約書評》與《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倫敦書評》的區別:<br>
==新聞評價== 我們很不一樣 創始人羅伯特·西威爾斯(Robert Silvers)擔任主編長達五十三年之久,於2017年3月20日逝世,享年87歲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紐約 時報 書評》 希望達到 以其「毫不遮掩 是一種全面性,他們試圖在一 精英主義」 水準上涵蓋一切領域 義了英語世界近半個世紀 重要書籍 智性討論 當然我很尊重他們的做法,也知 《華盛頓郵報》寫 他們的難處,但我們不會這樣,我只發我感興趣 :「通過刊登深刻 長篇 書評, 或是我的朋友、作者會感興趣的書評 編輯們對抗了淺薄之風和名流崇拜 我拿到一本書,會把腦海里那一百多個名字過一遍,誰能寫書評? 」《衛報》稱其「學術性強 而不 是拿到一本書 迂腐 ,一 定要找到隨便哪個人寫書評。有些重要的書如果找 到合適的作者,我們就 苟而 得不放棄這個選題 乾癟」 更多的是平庸的 <ref> [https://kknews.cc/culture/6nbxpzv.html 紀念西爾弗斯/羅伯特·西威爾斯談《紐約 ,我們的作者不屑於寫 論。所以我們肯定會漏掉很多書。》]每日頭條</ref> 
==參考資料==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