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8
次編輯
變更
黎松寿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黎老是《二泉映月》的抢救发掘人之一。旱在南京解放前夕,当年还没有录音机的条件下,杨荫浏和储师竹先生就曾把阿炳的曲调全部记录整理下来。后来,杨荫涎先生还特地写信告诉黎松寿,国外已有携带式钢丝录音机,我们学校要有的话,我们就去无锡。1950年,黎松寿写信告诉杨荫浏先生,阿炳已快不行了时,当年9月杨荫浏和曹安和带着钢丝录音机在阿炳家中为其录制了九首曲子。之前这些曲子,阿炳创作时从没有起过名字。别人问他拉的什么曲子,他还总说是“瞎拉的”,这次录音之后才取了名字。《二泉映月》的名称就是这时定下的。可惜,阿炳最自得的《梅花三弄》,因还要录梵音锣鼓怕钢丝不够,当时便抹掉了。不久,《二泉映月》在天津电台播出后,一曲成名。
==未竟事业==
<p style="text-indent:2em;">用文字和影像展现真实的阿炳,成了遗憾
<p style="text-indent:2em;">黎松寿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一生严谨治学,家人笑称其为“外太空”的音乐家。在黎老最后的日子里,由于病痛的折磨,已经无法恢复意识,“高度营养不良,意识不能恢复,到最后,连呼吸机都打不下去,我们看了特别难过,他一个搞音乐的,你让他看不见听不见,这是他最不愿意的状态 ”曹志伟告诉记者,25日中午,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黎老走得很平静。黎松寿的家中陈设十分简朴,其家人告诉记者,黎松寿的退休工资不过3000多块一个月,好在物质不是他在意的东西。“教了好多学生拉二胡,从来不会收钱”。
<p style="text-indent:2em;">一部泛黄的手稿引起了记者注意。说起这部手稿,就不得不提起黎松寿出过一本有关阿炳的书,“当时是别人牵头出的,他对这部书很不满意,认为其中一些对阿炳的描述并不客观。”曹志伟说,黎松寿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也很固执,不能容忍一点不真实的记录。“既不能因为他创造了音乐经典就把他拔得很高,也不要因为阿炳生命中的污点而将他全盘否定,那些都跟特定的环境分不开”。为向世人还原展现一个真实的阿炳,一个写,一个帮忙抄,黎老和曹志伟从上世纪80年代就动笔整理有关阿炳编年的书稿,可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无缘出版。
<p style="text-indent:2em;">“父亲是很严谨的人,对阿炳回忆的一些细节他都会很斟酌。”黎老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从不说假话,也一直想还原一个最真实的阿炳。多年前,父亲曾经和别人合作写过一本关于阿炳的书,但他对其中一些资料不太满意。后来,父亲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写了一本关于阿炳编年的初稿,但一直没有出版。
<p style="text-indent:2em;">黎老还有一个遗愿,就是想参与拍摄一部关于阿炳的电影。“他想拍一部关于阿炳的作品,”黎老的夫人曹志伟一声叹息,“他就想还原一个最真实的阿炳,没有任何编造和虚假的成分。”曹志伟说,“可惜,他没等得及……不过,我们一定会尽力帮他完成这个遗愿的。”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