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基督教教育

增加 9,483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基督教教育'''从最初开始是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种族背景的人都一视同仁,男女平等接受教育。中世纪的教育主要在宗教…”
'''基督教教育'''从最初开始是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种族背景的人都一视同仁,男女平等接受教育。中世纪的教育主要在宗教或政治层面,重视教会领袖与神职人员的训练超过普通个人;而[[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将焦点由僧侣转移到世俗人上,但多为上层社会子弟和社会菁英。世纪的新教改革,也间接促成了普世教育和具有初级、中级、大学的学校系统的发展。中国在建国前有许多学校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其中部分大学可以说是当时的世界级大学,中国教会大学尽管一般规模不大,但大多办得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农学、医学、女子高等教育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与较大贡献。

==发展==

早期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犹太民族有重视正规教育的悠久传统。虽然这个背景举足轻重,但早期基督门徒重视教育有个更义不容辞的理由:这是基督赋予门徒及其后继者的伟大使命(太28:19)。

在引导普世教育的方向上,16世纪的新教改革起了最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早期教会对预备成为教会成员的人,不分社会阶层和种族背景,一律对其进行教理问答教育。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约翰·达尔文]]也提倡普世教育。他的日内瓦计划包括“在本国形成一个初级教育系统,包括阅读、写作、算术、语法和宗教科目,并建立起中等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公民成为国内和教会的领袖”。

公立学校这一理念首先来自马丁·路德的思想。在此之前,特别在初等教育上,往往由教区、主教学校的教会及修士和修女支持和运作。路德知道在初等教育上,多数人依然是文盲,多数的男生女生呆在家里的时候,根本没有接受教育。很多父母明显缺乏教育能力,或者没有兴趣。路德相信,缺乏教育最终导致教会和社会的厄运。

路德在助手菲利普·梅兰希顿的帮助下,成功地游说了德国政府实施第一个公立学校系统。在菲利普·梅兰希顿死后五十年后,摩拉维亚兄弟会的主教约翰·夸美纽斯对路德关于所有孩子,特别是穷人的孩子,应得到教育的理想做出回应,于是他在摩拉维亚的福尔尼克(Fulneck)开办了一所学校。他坚信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孩子都应该接受教育,如果不这样做,他感到是对上帝计划的藐视。

路德清楚地阐明了[[德国]]新教改革家最具进步意识的教育观念,他也十分肯定对所有孩子施行教育的价值,他告诫政府应该强制孩子上学,并坚持认为强制臣民送孩子上学时世俗政府的责任。路德关于义务教育的理念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尽管速度很慢。今天的西方社会已接受每个孩子应进入学校的法律规范。

约翰·斯特姆(Johann Sturm,1507-1589)是一位路德宗的牧师,他提出了按水平分级教育的构想。他感到分级教育体制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因为当他们能升到高一级水平,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有所回报。斯特姆是一位忠于基督教价值观的热心信徒。他相信,除非学生受这些价值观的谆谆训诲,否则所有教育的努力都是徒劳。今天,分级教育被各种水平的学校——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视为理所当然。

对聋人进行正规教育的思想源于三个虔诚基督徒的信念,他们分别是阿贝·查尔斯·麦克尔·德·埃普(Abbe Charles Michel De l’Epee)、托马斯·加劳德(Thomas Gallaudet)和劳伦特·克莱克(Laurent Clerc)。埃普是一位按立牧师,他于1775年在巴黎开发了一种教学使用的手语,他的动力来自他希望聋人能听到基督耶稣的福音。在埃普开创性的革新后不久,托马斯·加劳德和劳伦特·克莱克把手语从[[法兰西]]引进到美国。

今天正规的聋人教育大多具有世俗化特征,表明它是源于基督教信仰动机的一个结果。埃普、加劳德和克莱克这些献身信仰的基督徒,在发起对聋人的教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的生命在希腊罗马世界非常廉价;人是可消费的,那些天生有瞎眼等生理缺陷的婴儿更是如此。盲婴通常被遗弃在旷野或者送到峡谷中任其死去。即使是那些幸存的盲婴或童年时代眼睛变瞎的孩子,他们日后通常变成苦囚或者是成为娼妓。

在公元14世纪,基督徒开设了一些盲人收容所,还有公元630年,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专门照顾盲人的“盲人看顾所”。16世纪,有人尝试在蜡或木头上刻字母,用这种方法教盲人阅读。但使盲人教育迈出最伟大一步的,要算19世纪上半叶的人物路易斯·布莱叶(Louis Braille),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在他三岁的时候,因为一次事故而导致双目失明,由于受到虔诚的基督徒父亲行为风范的深刻影响,他每个星期天都参加弥撒,也在为盲人开设的瓦伦廷·豪伊(Valentin Hauy)学校学习阅读。路易斯从查尔斯·巴比尔(Charles Barbier)的浮凸点得到启发,他发明了他自己的针刺浮凸点系统。他最终于1834年贡献给盲人世界六个浮凸点,每一点代表一个字母;他的六点系统在1844年被法国政府正式认可。

==大学渊源==

[[修道院]]是大学的雏形,从其修道院的根源以及整个19世纪来看,所有的大学都是作为基督教机构来创立的,不管学校是教法律、神学还是医学。直到进入19世纪后期,甚至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西方的大学和学院仍然“几乎总是在神学的界线内运行”。

在弗雷德里克·巴巴罗萨(Frederick Barbarossa)皇帝的努力下,115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成为第一所大学,该校专门从事圣经正典律法研究。出现的第二所大学是巴黎大学,该校专门教授神学,并于1270年增加了医学研究。随着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的创建以及由其发展出的许多子校,正规的高等教育形成了恒久性体制。正如哈斯金斯所言,20世纪的大学是“中世纪巴黎和博洛尼亚大学的直系后裔”。

今天大多数知名的大学院校均始于基督教学校。成立于1631年的哈佛学院也就是今天著名的[[哈佛大学]],是由公理派教会<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79c392c0102x2qs.html 教会历史:公理派 浸礼派],新浪博客,2016-09-22</ref>创建的一所神学院;威廉玛丽学院开始是一所[[美国]]圣公会学校,初衷也是训练神职人员;[[耶鲁大学]]大部分是作为一个公理会机构开始的,其目的是“用我们自己的方法去培养传道人”。位于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由循道会成员创立;[[哥伦比亚大学]]起初是美国圣公会的一项事业;普林斯顿大学始于一所长老会的学校,而布朗大学则有[[浸信会]]<ref>[https://www.doc88.com/p-508543937231.html 浸信会历史和神学渊源],道客巴巴,2012-03-06</ref>的背景。甚至一些州立大学,比如,肯塔基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田纳西州立大学均起源于教会学校。目前大多数的[[欧洲]]的国家级大学——例如,牛津、巴黎、剑桥、海德堡、巴塞尔——皆起源于[[基督教]]。

==中国教育的影响==

中国之所以有洋学堂,主要是由[[传教士]]创办的。传教士们在建立传教据点的同时就陆续地创办了洋学堂,截止1900年以前的六十年间,传教士在中国开办洋学堂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840年—1860年为第一阶段,从1860年—1875年前后为第二阶段,从1875年—1899年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即[[传教士]]主要在开放的五口和[[香港]]开办一些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程度都属小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不仅免收学费,其他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全都由学校供给,招生对象都是穷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天主教在内地也开始招收一些教徒子弟入学。在这一阶段,教会开办的洋学堂共约五十所,学生约有一千人。

第二阶段期间,清政府因洋务需要,开始设立了少数几所洋学堂,即同文馆、广方言馆之类。为了与传教士开办的学校相区别,一般称传教士开设的学校为教会学校。直到1875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为两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

第三阶段是从1875年到1899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人数增至约四万名以上。中学约占百分之十,开始出现大学,实际上在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大学生总数不到二百人。其中教著名的有1879年由培雅学堂和度恩学堂合并的上海约翰书院,后来就形成了上海圣约翰大学。1881年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中西书院,后来形成了东吴大学。1889年在广州开设的格致书院,后来形成了[[岭南大学]]等。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
272,9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