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敏川

增加 5,07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王敏川 ''' (1889年3月22日-1942年9月2日),有時單用「錫」作為筆名。出生於彰化縣街北門外,畢業於師範學校,任教於彰化公學校,為台灣文化協會末代委員長。 == 簡表說明 ==[[File:王敏川.jpg|250px|thumb |有框|右|左:王敏川肖像。右:1925年《台灣民報》第69號封面,右上圓形章為王敏川的專用印章。[http://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com/2016/09/blog-post.html 原圖連結]]]{||-| 姓名    王敏川    ---------------------------------------------------------------------------------|-| 性別    男     ---------------------------------------------------------------------------------|-| 出生日期  西元1889年3月22日---------------------------------------------------------------------------------|-| 逝世日期  西元1942年9月2日---------------------------------------------------------------------------------|-|  職業    社會運動家     ---------------------------------------------------------------------------------|-| 出生地點  臺灣彰化      ---------------------------------------------------------------------------------|-| 畢業院校  彰化公學校、早稻田大學---------------------------------------------------------------------------------|}  ==人物簡介==[[王敏川]]先生,臺灣社會主義運動的先驅。字錫舟,筆名或單署一「錫」字,臺灣彰化人,光緒十五年(1889)三月廿二日生。係「'''漢學仔仙'''」王延齡之次男。少受孔孟之教,讀漢詩、古文,雖陷居異國,終身以漢民族自居。1909年畢業於師範學校,即在母校彰化公學執教。1919年負笈東京,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時正歐戰之後,社會主義思潮澎湃,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中國則發生五四運動,民族自決之浪潮沖擊各殖民帝國,東京之臺灣學生受此影響亦有自覺者,敏川因此積極參與[[林獻堂]]所領導之臺灣民族運動,1920年加入「'''新民會'''」,並負責籌辦《'''臺灣青年'''》雜誌,逮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即加入為會員。兩年後畢業返臺。1923年4月《'''臺灣民報'''》創刊於東京,擔任幹事,與社長黃呈聰連袂返臺,「'''宣傳民報使命,並勸募讀者'''」,開始以文字喚醒民眾,並積極推展文協活動。同時與[[蔣渭水]]組織「'''臺北無產青年會'''」。反對說日語,提倡地方文化,鼓勵體育。旋被當局禁止,遂又組織「臺北青年讀書會」,討論各種社會問題,並吸收各種主義思潮,一面支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復招日人之忌,控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罪名,將為首者蔣渭水、王敏川、賴和、蔡培火等二十九人投諸獄中,是謂「治警事件」。擊獄數月,於獄中讀書打坐,有「'''獄中雜詠'''」十餘首。出獄後仍以記者為業,唯漸拋棄日人終會以平等相待之幻想,開始採取針鋒相對的抗爭路線。一面深耕社會基層,利用文協舉辦之各種活動以喚起民眾,提升其文化水平及「婦女自覺」。而因路線不同,致使文協發生分裂,林獻堂、蔣渭水等文協舊幹部成立臺灣民眾黨;新文協主張階級鬥爭,以連溫卿、王敏川為領袖,王敏川出身「'''社會主義大本營'''」之'''早稻田大學''',為積極的左派,在新文協中迭任要職,當選組織部主務兼教育部部員,轉青年部部員,後又在「上大派」之支援下,漸取連溫卿之地位而代之,由財政部及青年部部長,晉升為中央委員長兼財政部長。1931年冬,日殖民當局檢舉臺共,而身為文協委員長之王敏川曾率眾參加簡吉在臺中召開之「'''臺灣赤色救援會籌備會'''」,因此他和新文協十餘位中委,皆遭逮捕,被處以四年徒刑,加上未審前之留置,共坐了六年黑牢。唯判決書仍註明其為「非黨員」,即非臺共份子。在獄中受盡折磨,至1938年始獲釋出獄。時為七七之後一年,日本正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入戰時體制,現實之政治環境,已不容他論政,唯有三緘其口,沈默是金。更何況在獄中受盡折磨,健康大受斲喪,出獄後更是貧病交迫,延至1942年9月2日抑鬱而終,年五十六。光復後一度入祀彰化忠烈祠,卻在民四十七年以「'''臺共匪幹'''」之罪名遭官方撤除,至今尚未平反<ref>[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xml_id=0000293124&who=%E7%8E%8B%E6%95%8F%E5%B7%9D/ 台灣人物小傳-王敏川]</ref> 。 == 影片分享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ejCrDhssY}}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C6wLC9hEo}}  ==參考資料== {{Reflist}} ==外部链接==* [http://www.frontier.org.tw/people/person27.html/ 王敏川 - 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1,8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