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泥涌峡

增加 1,28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 <p style="background: #66CCFFC48888;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align= center| > '''<big>黄 泥涌 峡</big> ''' |- |[[File:图片1黄泥涌.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6b586d67ae44a141.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p>
|-
 | align<center><img src= light| 中文名"https: 黄泥涌峡 主要建筑: 阳明山庄 主要道路: 黄泥涌峡道 公共交通//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2430000/2433735/032_01_a_20190823_L.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 //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433735/%E9%BB%83%E6%B3%A5%E6%B6%8C%E5%B3%BD%20%E4%BA%8C%E6%88%B0%E8%81%B2%E9%9F%B3 巴士;城巴圖片來自ulifestyle]</small>
|}
''' 泥涌 ''' 的命名沿自从黄 ('''Wong Nai Chung Gap'''),簡稱'''黃 泥涌 峡一带形成的溪流所流下来的是黄色泥水 '''('''Wong Nai Chung''') 故称其为黄泥涌。 [[ 香港]]岛正中部,聂 高信山 ]] [[ 渣甸山 ]]之間,是一個[[香港]][[香港島]][[灣仔區]]的[[山坳]] 间。它 一,北至[[大坑道]],南至[[大潭道]]及[[深水灣道]],當中只有少部份屬南區,[[海拔]]250米, 是5 道路的 ,位置相 当险 當險 要,在 [[ 香港仔隧道 ]] 未通 是香港 岛东部连接 北岸之間 的要道。<ref>[httphttps://blogskypost.sinaulifestyle.com.cnhk/article/s2433735/blog_862d8dd901012yso.html %E9%BB%83%E6%B3%A5%E6%B6%8C%E5%B3%BD%20%E4%BA%8C%E6%88%B0%E8%81%B2%E9%9F%B3   香港黄 泥涌 峡的战时遗迹] 新浪博客,ulifestyle</ref>
==歷史==
黃泥涌峽的命名沿自從黃泥涌峽一帶形成的[[溪流]]所流下來的黃色泥水,故稱其為黃泥涌,後來該溪流改建成[[寶靈頓運河]](鵝頸澗),現時已填成暗渠。隨著溪流而下的山峽口地方被稱為黃泥涌谷,即今天的[[跑馬地]]。[[明代]]出版的《[[粵大記]]》,已淸楚標有黃泥涌的地名。
==概念==1930年代初期,[[英國]]意識到[[日本]]對香港的威脅正在日益增加,加上黃泥涌峽在香港島中央扼守來往港島南北的要道,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性,所以興[[駐港英軍]]建了大量[[防禦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地下營房及多座機槍堡等。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本皇軍於12月18日晚上成功登陸香港島,日軍第230聯隊於12月19日清晨抵達黃泥涌峽。上午10時30分,駐守於黃泥涌峽道旁的西旅指揮部受到日軍包圍及連番攻擊,加拿大援軍司令兼西旅旅長[[羅遜]][[准將]]率領同僚突圍,但遭遇日軍密集開火射擊,他與多名一同突圍的守軍陣亡,羅遜准將亦成為香港保衛戰及加拿大軍在二戰中陣亡的最高級軍人<ref>《香港戰地指南(1941)》,高添強 著,三聯書店 出版,1995年7月,第65-72頁。ISBN 962-04-1278-8</ref>,當時[[香港義勇防衛軍]]第3連第7、8、9排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營D連,為了扼守黃泥涌峽,與日本皇軍爆發連場激戰,皇家蘇格蘭營亦朝山峽發動反攻,在19至20日歷時一天的戰鬥,香港守軍陣亡達451人,日軍也有600人傷亡,但日軍最終於12月23日成功佔領黃泥涌峽及黃泥涌水塘,香港守軍因此陷入被東西分割,在灣仔的西旅與在赤柱的東旅只能各自為戰。
==名稱混淆==[[黃 泥涌 峽]] 命名沿自从黄 簡稱為「黃 泥涌 峡一带形成 」,[[跑馬地]] 溪流所流下来 舊稱為 黃泥涌谷 簡稱也是「黃泥涌」,而且[[黃泥涌道]]、[[黃泥涌市政大廈]]也位於[[跑馬地]],因此部份人會認為黃泥涌是指跑馬地,部份則認為是指黃泥涌峽。可是,現時於[[黃泥涌峽]]出現 是黄色 路牌會寫著「黃 涌」 故称其为黄 由此可見現時的「黃 泥涌 」一般是指[[黃泥涌峽]],而不是[[跑馬地]]
==黃泥涌水塘==
建在黃泥涌峽的黃泥涌水塘於1899年建成,為香港的第三個[[水塘]]。水塘有一弧形的[[水壩]],高50呎、長270呎。但由於水塘儲水量小(2,700萬[[加侖]])及維修費高昂的原因,該水塘在1978年停止運作。後改建成現時的[[黃泥涌水塘公園]]。
== 简介主要建築==*[[陽明山莊]]*[[黃泥涌水塘公園]](前黃泥涌水塘)*[[香港網球中心]]*[[香港木球會]]*[[聖約翰救傷隊烈士紀念碑]]
==交通==
===主要道路===
*[[黃泥涌峽道]]
*[[淺水灣道]]
*[[深水灣道]]
*[[大潭水塘道]]
*[[布力徑]]
黄泥涌峡是香港的一个峡谷,位于香港岛正中部,聂高信山和渣甸山之间。它是5条道路的汇合处,位置相当险要,在香港仔隧道未 ===公共交 车 前,是香港岛东部连接南部的要道。  == 历史沿革==  黄泥涌峡的命名沿自从黄泥涌峡一带形成的溪流所流下来的是黄色泥水,故称其为黄泥涌,后来该溪流被改建成宝灵顿运河(鹅颈涧),现时已填成暗渠。随着溪流而下的山峡口地方被称为黄泥涌谷,即今天的;[[ 跑马地香港巴士|巴士]]   1930年代初期,英军意识到日军可能会攻占香港,加上黄泥涌峡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所以兴建了大规模的防御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 高射炮阵地、榴弹炮炮台以及多个机枪堡等。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卫战爆发,而日军于12月18日成功抢滩香港岛北角,12月19日已抵达 黄泥涌峡。当时英军第3义勇军步兵连第7、8、9排,少量*[[ 苏格兰城巴]] 营及*[[ 加拿大新世界第一巴士]] 温尼伯榴弹兵部队D连,为扼守这个通往香港岛南部的要道以 及黄泥涌水塘,与日军爆发激战。虽然英军的顽强防守使日军有600多人伤亡使义勇军第3连成为抗战英雄,但日军于12月23日终于成功占领黄泥涌峡及水塘,断绝了香港岛的供水。由于英军已经无险可守,加上香港另一主要山峡湾仔峡于12月25日亦失守,惟有选择投降,结束了香港保卫战,并开始了香港日治时期。  ==黄泥涌水塘==  建在黄泥涌峡的黄泥涌水塘于1899年建成,为香港的第三个水塘。水塘有一弧形的水坝,高50尺、长270尺。但由于水塘储水量小(2,700万加仑)及维修费高昂的原因,该水塘在1978年停止运作。后改建成现时的黄泥涌水塘公园。  == 参考来源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70 730 中國 亞洲史 方志 總論 ]]
47,9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