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板镇

增加 2,70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大板镇 </big> '''
|-
| [[File:987654hfggfds.jpg|缩略图|居中|[ https://ss0.baidu.com/6ONWsjip0QIZ8tyhnq/it/u=679692036,2546390635&fm=173&app=49&f=JPEG?w=640&h=424&s=8E9241844C30159A241DD15203005092 原图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248930528635937 图片来源]]]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大板镇''',隶属于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巴林右旗,地处 [[ 巴林右旗 ]] 南部,东与 [[ 查干诺尔镇 ]] 接壤,南与 [[ 翁牛特旗 ]][[ 五分地镇 ]] 以西拉沐沦河为界隔河相望,西与林西县十二吐乡毗邻,北与 [[ 查干沐沦镇 ]] 相邻,东北与 [[ 巴彦塔拉苏木 ]] 相接。 [[ 人民政府 ]] 驻查干沐沦街西段。 大板镇行政区域面积1906平方千米。2018年末,大板镇户籍人口77733人。
明朝末年,大板已有屯落形成。清顺治五年(1648年),将巴林部牧地划为左、右翼两旗。封元太祖 [[ 成吉思汗 ]] 二十一世孙色布腾为辅国公掌右翼旗,驻托灰山(即套白山),建王府于托灰山下。清朝以后,大板为巴林右翼旗札萨克王府驻地。日伪时期称大板上,为伪旗公署驻地。1984年春,改大板镇。2001年6月,都希苏木并入大板镇。2006年5月,撤乡并镇,巴彦汗镇并入。 2019年10月,大板镇辖11个社区和36个行政村。
2018年,大板镇有工业企业123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4个。 <ref>[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248930528635937 巴林右旗各族干部群众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附图)], </ref>
=位置境域=
大板镇地处巴林右旗南部,东与查干诺尔镇接壤,南与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以西拉沐沦河为界隔河相望,西与林西县十二吐乡毗邻,北与查干沐沦镇相邻,东北与巴彦塔拉苏木相接。[[人民政府]]驻查干沐沦街西段。 大板镇行政区域面积190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板镇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地形西北地区高山起伏,沙化严重;东南地区较为平缓,海拔平均在5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达力汗山,海拔1448.2米;最低点位于镇东南角西拉沐沦河北岸,海拔530米。
=气候= 视频==大板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雨热同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短促,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4.9℃,年平均日照时数3100小时,无霜期年平均12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
{{#ev:youku| |640|center|<big> <=水文=大板镇境内有3条河流,属西辽河水系。古日古勒台河自东北向西南流向,汇入查干沐沦河;查干沐沦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向,汇人西拉沐沦河;西拉沐沦河自西向东出境,境内河道长达125千米,流域面积526平方千米,年径流量0.93亿立方米,河网密度0.24千米/big>|frame}} 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大板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大风、霜冻、[[大雪]]、雷电等。风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旱灾几乎每年都有,雪灾、霜冻发生率较高。 =自然资源=大板镇境内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花岗岩、铁、钨、[[高岭石]]等。已开发的矿藏主要为[[花岗岩]],地质储量1亿立方米,可采储量为0.2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可利用量为1.25亿立方米。 =人口=2011年末,大板镇辖区总人口7.7万人。总人口中,男性38520人,占50.02%;女性38483人,占49.98%;14岁以下12817人,占16.64%;15~64岁5.96万人,占77.41%;65岁以上4580人,占5.95%。总人口中,以汉族和[[蒙古族]]为主,其中汉族40594人,占52.7%;蒙古族34500人,占44.8%;另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壮、苗、土家等[[少数民族]],共1909人,占2.5%。2011年,人口出生率8.61‰,人口死亡率2.97‰,人口自然增长率5.64‰。 2018年末,大板镇户籍人口77733人。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68,2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