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1
次編輯
變更
妥欢帖睦尔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妥欢帖睦尔
| 圖像 = [[File:妥欢帖睦尔.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gongpin.net/650/250/h/uploads/images/20100610142110635.jpg 原图链接]]]}}
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生母是圣裔迈来迪。
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尔扳倒权臣伯颜而亲政。亲政初期,他勤于政事,任用 [[ 脱脱 ]] 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史称“至正新政”,包括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后期逐渐怠政,沉湎享乐,元廷内斗不断,外部民变迭起,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 ,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为其上尊号为“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人物生平=
当时,把持朝政的权臣太平王燕帖木儿没有立年长的 妥懽帖睦尔 在静江居住 ,而是立 了 一年左右, 就 在 这期间他寓居于 大 圆寺中,受该寺 都 的 秋江长老教导,学习了《论语》《孝经》,并每日练习写字两张。后来 明宗幼子[[懿璘质班]]( 妥懽帖睦尔 被召回大都时 异母弟)继位 , 还将他学习所用的书册文具藏入小皮匣中 是为元宁宗。不料当年十一月 , 随时翻看 元宁宗就驾崩了 。 燕帖木儿欲立燕帖古思继位,但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坚持立 妥懽帖睦尔 性格亦活泼好动,常常掘地为穴,撒尿其中,然后活成泥,做成各种玩具 。 又喜欢养“八角禽”,有时鸟飞到池塘 于是派遣 中 的枯树枝上, 书左丞阔里吉思前去静江接 妥懽帖睦尔 竟顾不得脱靴 回京。到了良乡 , 下水捕捉,秋江长老多次加以制止。 燕帖木儿率人持卤簿来迎接 他 还经常做孩子王,带领二三十个小孩做纸旗杆,插在城上 。 秋江长老还注意培养 燕帖木儿与 妥懽帖睦尔 的言 并马徐 行 举止 , 教导 说明了拥立 他 :“太子乃国家金枝玉叶,不比凡民,见大官人来,切不可妄发言,亦不可不自重 为皇帝的意思 。 ”于是每当有官吏来寺里巡查时, 妥懽帖睦尔 就正襟危坐 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 官吏 一 旦离开,就嬉戏如初 时吓得不敢回答 ,所以 是“一时勉强 燕帖木儿怀疑他 , 素非涵养 到大都后也没 有 之”。 [8] 立他为帝,再加上司天监的太史也说 妥懽帖睦尔 即位后 不可立 , 为报答秋江长老的恩德 立则天下乱 , 不仅大加赏赐,还将大圆寺改为万寿殿(现址为靖江王府) 所以元朝皇位空缺了半年之久 。 [9]
元代藏文史料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当时的占卜者说: “如果和世瓎的长子妥懽帖睦尔在鸡年等待六个月然后再 登 基为 上皇位,那么皇运将和[[薛禅汗]](元世祖)一样久长。”对此说法,众位大臣们说: “这样将皇位空置,国家的责任由谁来担负?”这时燕帖木儿说:“你们对天神的预示再好好测算,如果真是如此,能使皇 帝圣寿久长那就再好不过,皇位空悬时期国家重任由我来承担。”
伯颜的倒行逆施使社会矛盾原本就十分尖锐的元朝更加动荡不安,[[广西]]、[[山东]]、四川、江西、福建、河北、河南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起义,元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彭莹玉]]就是在 至 顺 元 四年 (1333 (1338 年) 六月初八日 发动袁州起义 , 妥懽帖睦尔即位于上都 失败后广泛传播白莲教 , 是为 埋下了十多年后全国性动乱的火种。而至 元 顺帝(惠宗 五年(1339年 ) 。顺帝即位后改年号为 在河南更发生一起 “ 元统 假传圣旨 ” 的闹剧 , 并封燕 河南吏员范孟自称有圣旨,杀了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月鲁 帖木儿 之女伯牙吾氏(答纳失里)为皇 以下一干官僚,不久 后 、卜答失里为太皇太后、燕帖古思为皇太子 范孟被杀。此事可以看出当时元朝纲纪松弛到了何等程度 。
对元顺帝打击最大的要数 当时 ,伯颜被封为秦王,一手遮 罕见的 天 ,“势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已” 灾 。 [12] 他大肆排斥异己 自至正四年(1344年)以后 , 甚至杀 中国进入 了 自己的老主人郯王彻彻秃一家 灾害多发期 , 并贬谪宣让王帖木儿不花 尤以腹里 和 威顺王宽彻普化 河南行省最为严重 。 他聚敛财富 那时候 , 穷奢极欲 黄河决口、饥荒频仍、瘟疫爆发 , 甚至出入太皇太后卜答 人民流离 失 里宫中 所,大量死亡 , 与其私通 就连大都也受到影响 , 以致 当时客居 大都 传诵 的高丽人[[李谷]]写道: “ 上把君欺 饥民云集京师,都城内外 , 下把民虐 呼号丐乞 , 太皇太后倚恃着 僵仆不起者相枕藉 ” 。顺帝命官府加以赈济,并颁诏罪己,至正九年(1349年)又重新起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希冀挽回元朝 的 讽刺伯颜的歌谣 颓势 。 [11] 伯颜最被人诟病 ===天下大乱===此时由天灾引发 的 后遗症正困扰着元廷,首先 是 排汉 由河患引发的严重 的 民族压迫 财 政 策 危机,漕运、盐税锐减 , 在他的主导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下 跌 , 蒙古、色目殴打汉人、南人 国库渐虚;其次是河患导致社会动荡 不 得还手 安 , 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色目文字 小规模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 重申汉人、南人不得执兵器之戒 特别是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兄弟啸聚海上 , 严格控制汉人做官 对元廷赖以生存 的 限界 海道漕运构成威胁,元廷无法镇压 , 汉人、南人遭到前所未 只得加以招抚;同时,吏治不仅没 有 根本性 的 排斥 扭转 , 反而 在 伯颜当权 灾荒时期变本加厉,史载“及元之将乱,上 下 的 诸司,其滥愈甚”。总之,元朝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中 书省只有王懋德、许有壬、傅岩三人做过左丞 ,大乱一触即发。脱脱第二次拜相后,试图力挽狂澜,但他采取变钞 和 参知 起用贾鲁治河两大 政 事 策,却为元朝掘好了坟墓 。 地方上甚至还没收汉 时 人 铁制农具及禁止汉 讥讽说:“丞相造假钞,舍 人 文化活动 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 。 终于,在 至 元元 正十一 年 (1335 (1351 年) 十一月 , 伯颜取消了科举考试 由刘福通等红巾军引爆元末农民起义 , 也是一大倒退。在面临 顺帝派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6000蒙古精锐阿速军及各路 汉 人反抗 军前往镇压,但对阵 时 见红巾军声势浩大,急呼“阿卜!阿卜!”(跑) , 伯颜甚 根本无力镇压。史载“ 至 提出了杀绝张 正十一年寇起淮南,凡[[浙西]] 、 王 [[江东南]] 、 刘 湖南北,以闽 、 李、赵五姓汉人 蜀之地,凡城所不完者皆陷”,元朝在许多地方 的 主张 统治机构瘫痪 , 所幸顺帝没有听从 陷入土崩瓦解的绝境 。 [13]
=为政举措=
===政治=== 至正更化至正元年(1341年),元顺帝起用脱脱当 政 治,改元“至正”,宣布“更化”,历史上称为“[[脱脱更化]]”。脱脱的改革主要措施有:<ref name="华夏经纬网">{{cite web |url=http://www.huaxia.com/zhwh/whbl/lsgs/2010/01/1733790.html |title=脱脱更化| accessdate=2015-01-27}}</ref>
至 元二 正九 年 (1336 (1349 年), 脱脱第二次拜相,为了挽救经济危机,脱脱采取了变钞与治河两大政策。对于变钞之法,遭到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吕思诚]]的强烈反对,经过一番争论后,脱脱仍决意变钞,设宝泉提举司来掌管。所谓变钞一是印造“至正交钞”,实际上就是 在 增订 旧的中统交钞上加盖“至正交钞”的印,新钞一贯合铜钱一千文或至 元 仁宗年 宝钞两贯,两钞并行使用,而至正交钞的价值是至元宝钞的两倍;二是发行至正通宝钱,形成钱钞并用的局面,并以钞为母,钱为子,以钱来实钞法。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钞买钞”,即用新钞来搜刮民 间的 监察 至元宝钞,用铜钱“以实钞 法 规《风宪宏纲》 ”也是一句空话,因为没有白银作为准备金,是不可兑现 的 基础上 。变钞之法实行以后,很快就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 , 将有关御 史 台 载“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其后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宝泉提举司为了军需而大量印钞,使至正宝钞 的 典章制度汇编为《宪台通纪》 价值更加贬低,“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 [34]
=历史评价=元 顺 末明初文人权衡:“ 帝 亲政后,采取儒治的文化政策,包括恢复科举、开经筵与太庙四时祭、亲郊祭天、行亲耕礼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编修 在位 三 史。中国历来有修前朝历史的传统 十六年 , 当 元 朝建立以后,由于正 统 之争,辽、宋 、 金三朝的历史一直没有正式编写过。 至 正三年(1343年)三月 元间 , 妥懽帖睦尔诏修辽、宋、金三史 帝受制权臣 , 脱脱担任总裁官。脱脱决定辽、宋、金皆为正统 相继或死或诛 , 并组织了汉族史学家揭傒斯、欧阳玄 帝恐惧之心弛 , 畏兀儿族史学家廉惠山海牙,党项族的余阙,沙剌班(汉名刘伯温),蒙古族的史学家泰不华等人一起参加修史,开创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33] 而宽平之心生……向使庚申帝持其心常如 至正 四年(1344年)三月 之初 , 《辽史》修成,脱脱命掾史鼓吹导从 则终保天下 , 前后辉光,自史馆进 何 至 宣文阁,元顺 于远遁而为亡虏哉!……庚申 帝 穿着礼服迎接 岂昏愚者哉?观其欲杀是人也 , “观者以为近代无之”。 [8] 未尝 不 久后脱脱去职,修史的工作由宰相阿鲁图领衔,到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全部完成,顺帝召见阿鲁图等 假手于 人 于宣文阁 , 阿鲁图说:“臣素 外为 不 读汉人文书 得已之状 , 未解 内实行 其 义 欲杀之志 。 今者进呈,万机之暇,乞以备 其问甲则曰:‘ 乙 览 与汝甚不许也 。 ”顺帝对他说 ’问乙则曰 : “此事卿诚未解,史书所系 ‘甲与汝 甚 重,非儒士泛作文字 不许 也 。’及甲之力足以去乙 , 彼一国人君行善 则 国兴 谓甲曰:‘乙尝欲图汝 , 朕为君者宜取 汝何不去之也?’乙之力足 以 为法。彼一朝行恶 去甲, 则 国废,朕当取以为戒 亦如是焉 。 然岂止儆劝人君, 故 其 间亦有为宰相事 大臣死 , 善 则 卿等宜仿效 曰:‘此权臣杀我也。’小民死 , 恶 则 宜监戒 曰:‘此割据弄兵杀我也 。 朕与卿等皆当取前代善恶为勉。朕或思有未 ’人虽 至 于死 , 卿等其言 未尝有归怨 之 。” [36] 由此可见 者 , 顺 岂昏愚者所能为之也?……庚申 帝 非常重视三史的编修。 经济 顺帝亲政之初,任用脱脱进行“更化”,其经济政策主要是蠲免赋税、削减盐额、立常平仓等。但当时元朝统治已十分腐败,加之天灾连年,因此国家财政收入 岂优柔 不断 减少,经济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者哉?自 至正 九年(1349年) 改元以来 , 脱脱第二次拜相 凡权臣赫赫跋扈有重名者 , 为了挽救经济危机,脱脱采取了变钞与治河两大政策。对 皆死 于 变钞之法 其手 , 遭到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吕思诚的强烈反对,经过一番争论 前 后 ,脱脱仍决意变钞,设宝泉提举司来掌管。所谓变钞一是印造“ 至 正交钞”,实际上就是在旧的中统交钞上加盖“至正交钞”的印,新钞 杀 一 贯合铜钱一千文或至元宝钞两贯 品大官者 , 两钞并行使用 凡五百余人 , 而至正交钞的价值是至元宝钞的两倍;二是发行至正通宝钱,形成钱钞并用的局面,并以钞为母,钱为子,以钱来实钞法。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钞买钞”,即用新钞来搜刮民 皆出指顾之 间 的至元宝钞 , 用铜钱“以实钞法”也是一句空话,因为没 而未尝 有 白银作为准备金,是不可兑现的。变钞 悔杀 之 法实行以后 意 , 很快就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史载“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其后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宝泉提举司为了军需而大量印钞,使至正宝钞的价值更加贬低,“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 此岂优柔 不 可得。既而 断者 所 在郡县,皆 能哉!然则竟 以 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 何者 而 国用 失天下?曰: 由 是遂乏矣”。 [37] 至正年间,黄河决口,脱脱不顾众臣反对,起用贾鲁治河,使黄河恢复 其阴毒 故 道。顺帝乃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下诏治河,由贾鲁指挥15万民夫和2万戍军展开浩大工程。这次治河用了半年多时间,大功告成,贾鲁献《河平图》 也 。 但就在治河期间,韩山童、刘福通等白莲教势力制造独眼石人、发动元末农民起义,为元朝挖好坟墓,因此后世将元亡归因于治河。事实上贾鲁治河本身是成功的,而 且 没 自古 有 民夫响应起义,只是白莲教势力利用了治河来发动起义而已。正如《元史》所评论的那样:“议者往往以谓 天下之 乱 君 , 皆由贾鲁治河 莅九五 之 役 位 , 劳民动众 惟秉阳刚 之 所致。殊不知元 德、总揽阳刚 之 所以亡 权 者, 实基于上下因循,狃于宴安之习,纪纲废弛,风俗偷薄,其致乱 为能居 之 阶,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来久矣 。 不此 若操阴毒 之 察,乃独归咎于是役,是徒以成败论事,非通论也。设使贾鲁不兴是役 性者 , 适足亡 天下 之乱,讵无从而起乎? 耳! ” [38] 外交 西方
清朝史学家曾廉《[[元书]]》:“世有畏其子之悍戾而柔之以秘密佛法者乎?昔隋炀父子相忌, 至 元四年(1338年) 死而俱不悟 , 德里苏丹国苏丹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派摩洛哥旅行者伊本·白图泰作使者访问元朝 可哀也 。 礼物包括200名印度教徒奴隶 宠妾骄子,目羸豕蹢躅之戒而忘为潜龙 , 在河间冲积地平原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袭击 至于屠戮将相 , 德里苏丹国4000骑 擅兴 兵 全部遇难 戎 , 失踪78人。他们被分割 脱脱 、 捕捉 太平因是陨身丧家,而激孛罗 、 扩廓之辟,如人之 有 的被杀害。伊本·白图泰幸运抵达中国 肢体,而构之伤残,雀彀未成而社稷墟矣 。然 而他说 以秃鲁帖木儿之言 , 他到中国时 杀合麻、雪雪 , 可汗死了 而曾不察废立之谋之出自宫闱也。则帝亦谚所谓莫知苗硕者也。犹复徘徊塞下 , 他继续向北行走 考终沙漠 , 和他的伙伴经过京杭大运河到北京,谒见妥懽帖睦尔 非不幸矣 。”
=个人作品=
===汉文诗===
[[元顺帝]]有三首汉诗流传于世。他在位时,福建上报了孝子王荐的事迹,顺帝御制诗歌两首以旌表他。诗曰:父疾精虔祷上天,愿将己算益亲年。孝心感格天心动,恍惚神将帝命传。母渴思瓜正岁寒,那堪山路雪漫漫。双瓜忽产空岩里,归奉慈亲痼疾安。
诸色珍宝修成的我那宝贵宏伟的大都城哟,
被汉人朱哥官人收占去了!
恶名落到我妥欢帖睦尔身上了! [55]
=轶事典故=
===宋帝之子===
据权衡《[[庚申外史]]》记载,宋恭帝赵显降元后受封瀛国公,后又奉忽必烈命令赴吐蕃为僧。当赵显驻锡甘州的一个寺庙时,赵王前来游玩,怜惜赵显年老又孤独,赠了一名回回女子(即迈来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生了一个儿子,正巧当时还是周王的和世瓎途经此地,见寺上有龙纹五彩气,便将该母子收为己有,这就是元顺帝的出身。后来明代的袁彻又记载明成祖朱棣曾览历代皇帝画像,发现元顺帝长得像极像宋朝皇帝,验证了元顺帝是宋帝之子的说法。这一故事在明代广为流传,被认为是宋朝德泽绵延、天道报复元灭宋室,才让宋恭帝生了元朝的亡国之君。出现这种传闻的原因,大概与元文宗曾昭告天下、称妥懽帖睦尔非元明宗之子有关,现代学者多认为这一说法仅系野史记载,荒诞不经。
===迷恋密宗===
至正中叶以后,顺帝逐渐怠政,并宠信佞臣哈麻。宣政院使哈麻及其妹夫秃鲁帖木儿引进藏传佛教密宗于顺帝,他们推荐了印度和尚及吐蕃喇嘛僧伽璘真等人,又引入了老的沙(顺帝母舅)、八郎(顺帝之弟)等10人,称为“十倚纳”,教顺帝“演揲儿法”。所谓演揲儿即汉语“大喜乐”之意,“大喜乐”又名双修法,即男女双修气功。这些人倚高丽姬妾为耳目,专门刺探贵族家的命妇,或民间良家妇女,带到宫中,供顺帝修炼“大喜乐”时享用。顺帝等人在一间名为“些郎兀该”(汉语“事事无碍”,据记载该“秘密法堂”就建在宣文阁旁)的室内“男女裸居,或君臣共被”,在上都更是建穆清阁,数百间房屋里充斥着女人,都用来修“大喜乐”的。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原本对此深恶痛绝,但在顺帝的影响下也沉湎此道了。史载:“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著闻于外,虽市井之人亦恶闻”。时任宣政院判官的[[张昱]]作诗讥讽道:“似将慧日破愚昏,白日如常下钓轩。男女倾城求受戒,法中秘密不能言”。
=亲属成员=
父 母亲:[[和世瓎]](元明宗)
姐妹:昌国公主月鲁(下嫁昌王沙蓝朵儿只);明慧贞懿公主(不答昔你)
===皇后===
钦察答纳失里皇后,钦察氏,妥懽帖睦尔第一任皇后,燕帖木儿之女。元统元年(1333年)被册立为皇后,至元元年(1335年)因哥哥唐其势等谋反失败而被赶出皇宫,在开平民舍被丞相伯颜用毒酒毒死。
伯颜忽都皇 后 妃,[[弘吉剌氏]],妥懽帖睦尔第二任皇后。至元三年(1337年)三月被册立为皇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八月去世。
奇 皇后,蒙古名完者忽都,奇氏,高丽人,妥懽帖睦尔第三任皇后。至元六年(1340年)奇氏生下皇子爱猷识理达腊后被册立为第二皇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被册立为正宫皇后,洪武元年(1368年)随妥懽帖睦尔一起逃离大都,回到北方草原,下落不明。===妃嫔===《元史》中对顺帝后宫语焉不详。史载顺帝“后宫约千余人”,又载“顺帝宫嫔进御无纪,佩夫人、贵妃印者,不下百数”,《[[庚申外史]]》还说顺帝“令诸嫔妃百余人,皆受大喜乐佛戒”,可见顺帝的后宫是非常多的,嫔妃有上百人之众。后来这些后妃都随顺帝出逃上都和应昌,至正三十年(1370年)五月在应昌被明军全部俘获。其中只有寥寥几位在陶宗仪《[[元氏掖庭记]]》等史料中留下记载,她们是:
元顺帝子女数难以考证。《元史》记载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为爱猷识理达腊,剩下两个早夭。但顺帝皇子的数量很明显不止三个,至于有多少个女儿也无法确认。有记载的皇子如下:
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至正十三年(1353年)被立为皇太子,至正三十年(1370年)即位,为北元第二任皇帝,生母奇皇后。
真金,生母伯颜忽都皇后,二岁夭折。 [64] 失秃儿太子,又作实逗、失笃儿,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二月奉旨护送恭愍王夫妇前往高丽,并娶高丽女林氏。 [67-68] 至正三十年(1370年)十二月降明,明太祖赐予他宅邸。 [69]
峦峦太子,至正十三年(1353年)奉命前往高丽,并娶高丽女金氏。 [68] [70]
雪山,生母伯颜忽都皇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率兵入京,赶走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试图拥立雪山为皇太子,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孛罗帖木儿被刺身亡,爱猷识理达腊与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率兵入京,伯颜忽都皇后以忧死,幼子雪山,其母家取归直北海都田地。 [71]
益王 [[ 脱古思帖木儿 ]] ,宣光八年(1378年)即位,为北元第三任皇帝(一说是爱猷识理达腊之子,元顺帝之孙)。
=史籍记载=
《元史·顺帝纪》 [2] 《 [[ 新元史 ]] ·惠宗本纪》 [72]
=汉化水平=
元顺帝幼时曾在广西静江受过一年的汉文教育,即位后“寻召奎章儒臣侍讲六经禁中”。 [73] 但是权臣伯颜反对汉化,主张“休教读汉儿人书” [11] ,因此顺帝的汉学水平一度停滞。顺帝联合脱脱扳倒伯颜以后,脱脱请求顺帝“留心圣学” [12] ,于是顺帝开经筵,后又将文宗朝的奎章阁改为宣文阁,作为经筵的固定场所。顺帝以丞相脱脱领经筵事,其下有兼经筵官、参赞官、译文官及译史三人、检讨四人、书写五人、宣使四人,进一步完善了泰定帝以来的经筵制度。 [74] 顺帝在经筵上随各族儒臣“读五经、四书,写大字,操琴弹古调”。 [11] 顺帝的经筵是月讲三次,每次讲解时间不定,乌古孙良桢曾批评当时“数日一进讲,不渝数刻已罢” [75] ,但也有讲的比较长的时候,如当时经筵官张以宁的诗句“宣文阁下仗初移,讲彻鸡人报午时。……儒臣有戒陈忠荩,圣主无为宝俭慈。” [76] [ 叶衡 ]] 也作诗:“水晶宫殿柳深迷,朝罢千官散马蹄。只有词臣留近侍,经筵长到日轮西。” [77] 可知经筵时间长短是依顺帝的兴趣而定。元顺帝还十分注重对自己儿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培养,为他开端本堂,让他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 。 [78] 由于元顺帝受过良好的汉学教育,因此汉文化造诣相当高,在元朝诸帝中仅次于元文宗。他非常擅长书法,陶宗仪评价其字“严正结密,非浅学可到”。 [79] 曾旁观顺帝作书的胡震宦如是评说:“及见始作字时,落笔如宿习,每精意审订,然后振臂一扫,不复润饰。”王沂所见略同:“臣沂忝待诏宣文阁,窃观皇上运笔之妙,鸾翔凤翥,势若飞动,而从容法度之中… … 天纵之圣,肆笔而成,已见于居潜之日。” [80] 顺帝留下的墨宝很多,有“闲闲看云”、“模以文梓,饰以云龙”、“元成宫”、“山斋”、“九霄”、“明良”、“庆寿”、“方谷”、“圆觉” [80] 、“江南忠义之士” [81] 等,还以“真草千(字)文碑本颁赐臣下”。 [82] 当时的书法家盛熙明曾编《法书考》八卷,顺帝”览之彻卷,命藏禁中”。 [79] 元顺帝如此热爱书法艺术,所以许多诏书都由他亲笔书写,而臣下得到御笔诏敕,亦是受宠若惊。 [83-84] 在顺帝的带动下,元廷刮起了书法之风,不仅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精通书法,就连顺帝的佞臣哈麻也擅长写大字。 [18] [85] 除了书法之外,元顺帝还喜欢绘画,康里儒臣巙巙利用顺帝喜爱古名画的机会,献上郭忠恕《比干图》,并以商纣王受不听忠言而亡国之事劝谏顺帝。有一天,顺帝在看宋徽宗画作时连连称善,巙巙进言:“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顺帝问:“何谓一事?”巙巙回答说:“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人君贵能为君,它非所尚也。” [86] 在《金华集》里也记载了拔实以徽宗画作进谏顺帝之事。 [87] 此外顺帝还能作诗,在叶子奇《草木子》中,即录有他所作的佳句“鸟啼红树里,人在翠微中”。 [21] 此外他还有三首汉诗流传于世。 元顺帝还遵用汉族礼乐制度,至正以后,他穿着冕服亲享太庙,并在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和至正十五年(1355年)十一月两次亲自南郊祀天 [88] ,在此之前亲自祭天的元朝皇帝也只有元文宗而已。在一次祭祀上,顺帝行至元宁宗牌位时,问道:“我兄也,彼弟也,拜合礼仪否?”博士刘闻回答说:“宁宗皇帝虽是弟,然曾承宗器而为皇帝,时陛下亦尝作他的臣子来,当拜。又春秋时,鲁国的诸侯有闵公、僖公。闵公是弟,先作诸侯;僖公是兄,在闵公后作诸侯,宗庙四时祭祀,未闻僖公不拜闵公。比这例儿,陛下合拜。” [11] [18] =参考资料=1. 明王世贞《北虏始末志》(载于《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元主开门北遁,至应昌,二年殂,其国人谥曰惠宗,而高皇帝……尊之曰顺帝。”清《蒙古世系谱》卷四也有类似记载。 2. 元史 卷三十八 本纪第三十八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11-27] 3. 《元史》卷三十一,本纪第三十一,《明宗纪》 .国学导航 4. 《元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后妃传一》 .国学导航 5. 《高丽史》卷三十六,世家卷第三十六,《忠惠王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6. 《高丽史》卷三十六,世家卷第三十六,《忠惠王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7. 《高丽史》卷三十六,世家卷第三十六,《忠惠王世家》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8. 权衡《庚申外史》卷下 .国学导航 9. 周有光:靖江王府考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官网 10. 蔡巴·贡噶多吉著;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29页 11. 权衡《庚申外史》卷上 .国学导航 12. 《元史》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五,《伯颜传》、《脱脱传》 .国学导航 13. 《元史》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顺帝纪二》 .国学导航 14. 《元史》卷四十,本纪第四十,《顺帝纪三》 .国学导航 15. 杨瑀《山居新话》卷一。 16. 《元史》卷一八三,列传第七○,《苏天爵传》 .国学导航 17. 欧阳玄《圭斋集》卷2,〈试院倡唱〉。 18. 《元史》卷四一,本纪第四一,《顺帝纪四》 .国学导航 19.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九。 20. 李谷《稼亭集》卷4,〈小圃记〉。 21. 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上。 22. 余阙《青阳集》卷3,〈合肥修城记〉。 23. 《元史》卷二○五,列传第九二,《奸臣传》 .国学导航 24. 《元史》卷四五,本纪第四五,《顺帝纪八》 .国学导航 25. 《元史》卷二○七,列传第九四,《逆臣传》 .国学导航 26. 《元史》卷一四一,列传第二八,《察罕帖木儿传附扩廓帖木儿传》 .国学导航 27. 《元史》卷四七,本纪第四七,《顺帝纪十》 .国学导航 28. 《高丽史》卷四一,世家第四一,《恭愍王世家四》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29. 刘佶《北巡私记》 .国学导航 30.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5,洪武元年十月壬申条。 31.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7,洪武元年十二月条。 32. 脱脱更化 .华夏经纬网[引用日期2015-01-27] 33. 伯颜专权与脱脱更化 .中华网[引用日期2015-01-27] 34. 元人潘迪所撰《宪台通纪·后序》称:“洪惟世祖皇帝,肇建宪台,慎简端士,任以耳目之职,规模宏远,法制详备,纶音炳焕,见诸简册,其所以肃清风化,昭示彝典,儆于有位者至矣。列圣相承,咸守成宪,今圣天子作新风纪,祖训是式,宪臣思所以上体宸衷,下振纲维,以为《风宪宏纲》虽已颁布,然事之首尾,制之因革,犹未尽举,至若因事处,宜随时立制者,苟不备载沿革,无以详其本末,考其先后,乃命宪属赵承禧稽之简策,参以案牍,旁询曲采,汇集成书。”《永乐大典》[M]卷2608,中华书局印本。 35. 书成,为制诏百有五十条,格千有七百,断例千五十有九。至正五年书成,丞相阿鲁图等入奏,请赐名曰《至正条格》。其编纂始末,厘然可考。《元史》遗之,亦疏漏之一证矣。原本卷数不可考,今载於《永乐大典》者,凡二十三卷。 36. 《元史》卷一三九,列传第二六,《阿鲁图传》 .国学导航 37. 《元史》卷九七,志第四五下,《食货志五》 .国学导航 38. 《元史》卷六六,志第一七下,《河渠志三》 .国学导航 39. 元 周朗 佛郎国献马图卷(明摹) .中国经济网 40. 《元史》卷一四○,列传第二七,《铁木儿塔识传》 .国学导航 41. 海上巨患 嘉靖朝倭寇肆虐之谜 .华夏文明[引用日期2015-01-27] 42. 《元史》卷四六,本纪第四六,《顺帝纪九》 .国学导航 43. 《啸亭杂录·卷二》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5-10-01] 44. 《元史类编》卷十《顺帝》 45. 《元书》卷十五《顺帝本纪》 46. 拉喜彭斯克.《水晶珠》(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92—796页 47. 《蒙兀儿史记》卷十七《妥欢帖睦尔汗本纪下》 48. 《新元史·惠宗本纪》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2-06-03] 49.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第203页 50. 邱树森〈论妥欢帖睦尔〉,《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51. 雷庆〈元顺帝新论〉,《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52. 张朋〈元顺帝:意欲有为的亡国之君〉,《文史月刊》2006年第3期。 53. 徐炖《榕阴新检》:“元王荐字希贤,福宁人。父疾,祷天减年以益父寿。父绝而复苏曰:‘适有神人,皂衣红帊,语我曰:“汝子孝,上帝赐汝十二龄。”’后果符其数而卒。母沈氏病渴思啖瓜,时冬月,不得荐。至深墺岭,值雪,避树下,思母病,仰天而哭。忽见石岩间青蔓离披,有二瓜。摘归奉母,渴遂止。至正间,福建宣慰司上状旌之。御制诗云云。” 54. 徐祯卿《剪胜野闻》 .国学导航 55.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4—265页 56. 袁忠彻《符台集》:“永乐十年五月十八日,我太宗文皇帝御武英门,命内官李谦、王吉于古今通集库取宋列帝遗像,命臣忠彻及画士百户徐英观之。上笑谓忠彻曰:‘宋太祖以下,虽是胡羊鼻,其气象清癯,若太医然。’十九日,上复御武英门,命臣忠彻同内官王吉看元列帝像,俱魁伟雄迈。上曰:‘都吃绵羊肉者。’及观顺帝像,顾谓臣忠彻曰:‘唯此何为类太医也?’忠彻斯时承命未实,俯首莫对。” 57. 任崇岳〈元顺帝与宋恭帝关系考辨〉,《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58. 萧洵《元故宫遗录》 .国学导航 59. 张昱《张光弼诗集》卷3,〈辇下曲〉之八十七。 60. 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卷上:“张士信后房百余人,习天魔舞队,珠金玉翠,极其丽晦。” 61. 《元史》卷四三,本纪第四三,《顺帝纪六》 .国学导航 62. 陶宗仪《元氏掖庭记》。 63.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5,洪武元年十月甲午条。 64. 《元史》卷一一四,列传第一,《后妃传一》 .国学导航 65.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53,洪武三年五月辛丑条。 66. 《高丽史》卷三八,世家第三八,《恭愍王世家一》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67. 《高丽史》卷三八,世家第三八,《恭愍王世家一》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68. 《高丽史》卷三八,世家第三八,《恭愍王世家一》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69.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癸亥条:“故元主之子失笃儿、国舅阿里麻思海牙、驸马忙哥剌失等来降,诏各赐第宅。” 70. 《高丽史》卷三八,世家第三八,《恭愍王世家一》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71.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 72. 新元史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11-27] 73.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28,〈题松厅章疏后〉。 74. 许有壬《至正集》卷44,〈题赐经筵题名碑〉。 75. 《元史》卷一八七,列传第七四,《乌古孙良桢传》 .国学导航 76. 张以宁《翠屏集》卷2,〈和周子英进讲诗韵〉。 77. 叶衡《上京杂咏诗》六首,转引自黄可润《口北三厅记》卷15。 78. 《元史》卷四二,本纪第四二,《顺帝纪五》 .国学导航 79.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八。 80. 蓝武〈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的文化素养及其心态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1. 赵汸《汪同传》,转引自程敏政辑《皇明文衡》卷58。 82.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30,〈恭跋御赐真草千文碑本〉。 83.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10,〈跋御笔除丑闾太府太监〉:“国朝典故,凡命官,自宰相以下,皆中书造命。其贵者封以天子之玺而赐之。云汉昭回 ,龙光舄奕,未有若臣丑闾之亲被御书是也。” 84. 孔克齐《至正直记》卷一:“朝廷议立东宫,奉特旨命近臣召欧阳玄,以老疾不至。天子特以御罗亲书墨敕召之,略云:‘即日朝廷有大事商议,卿可勉为一行。’后不书名,但呼元功而已。圣眷之重,亘古莫有。玄即赴京,就以御札装潢成轴以荣之。” 85. 李士瞻《经济集》卷4,〈题跋吴溥泉所藏哈麻丞相书赠尚友二大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