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客家小吃

增加 3,59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客家小吃.jpg | thumb | 300px | 客家小吃 <br> [https://food.ltn.com.tw/article/5655 原圖鏈接] ]]
'''客家小吃'''(Hakka snacks)客家飲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客家菜餚,另一為客家小吃。正月元宵節 客家人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
*湯丸有鹹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
*15.艾粄--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客家人的傳統小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
*田艾粄,鹼水粽,釀苦瓜,...還有將近30幾種, 此處部一一備載。<ref name="每日頭條">{{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zh-tw/food/g8j959.html | title= 舌尖上的客家:客家小吃大全 | language=zh | date=2016-05-23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河源頻道| accessdate=2022-02-28}}</ref>
===米類的客家小吃===
*早期客家人多務農,由於耗費體力,因此三餐都離不開米。除了單純食用白飯外,也將米磨成漿製成不少以米為原料的食品,包括常在正餐之間當做點心的「米篩目」;或是農曆春節才會出現的「甜粄」、「發粄」、「菜頭粄」等。
*菜頭粄:早期客家族群多居山區,稻米產量有限,會用雜糧加米漿做成芋粄、南瓜粄等,入冬收成蘿蔔後,便會製作菜頭粄,到過年時即可團圓享用。
*發粄:在來米漿加二號砂糖、黑糖,製成Q彈香甜的發粄,是過年或掃墓祭祖時的應景美食。
*婚喪喜慶或廟會拜拜,則會齊力打製大量的米齊粑;如遇喜事或拜神,就要製作「紅粄」或「龜粄」;一年之中,若家中有小男丁誕生,則會在農曆正月十五製紅粄,稱為「新丁粄」;此外還有類似碗粿的「水粄」、有如湯圓的「雪圓」,以及最令大眾熟悉的「粄條」等。如此多元的米食文化,不但顯示客家婦女手藝之精巧,也點出了客家飲食中對於「吃飽」的重視。
*雪圓:以糯米製成的另一種點心,不管家中有喜,或冬至、元宵都會吃到,甜鹹皆宜。
*客家粄條: 說起客家料理,相信許多人直接聯想到「粄條」,不管用炒的、燙的、煮的,各有風味。
**炒粄條絕不可缺少紅蔥、豬油、蝦米、香菇。「鹹、肥、香」是傳統客家料理的特色,即便到了重視少油、低鹽的現代,香氣仍是客家菜的靈魂,因此爆香成了炒粄條時最重要的步驟。
*南北粄條做法略有差異,北部粄條以新竹新埔聞名,將在來米磨成漿倒在平板上,蒸熟切成條狀,由於以純米製作,所以有股米香。
**南部粄條則以高雄美濃出名,會在米漿中加一點太白粉或番薯粉,因此口感較Q,由於成品狀似手帕、毛巾,又稱粄條為「面帕粄」。其他以在來米製成的米食還有發粄、菜頭粄等,常出現在過年的餐桌上,象徵好采頭。
*米齊粑: 一般又稱客家米麻糬,將蒸熟的糯米放進木臼或石臼裡,用杵反覆搥打而成,早期在客家庄,每逢婚喪喜慶,左鄰右舍都會到家中拜訪,眾人一起出力製作、一起分享米齊粑,同時也建立起村民之間的默契。最常見的吃法是將米齊粑分小塊後,直接蘸花生粉。
*豬籠粄: 其實就是俗稱的「客家菜包」,由於在客家先人的眼裡,菜包造型與關豬仔的豬籠頗為相似,因此有了這個有趣的名稱。豬籠粄外皮由糯米製成,包入由蘿蔔絲、香菇、豬肉、紅蔥等爆香的內餡,再放到月桃葉上蒸熟,香氣誘人。彩色的外皮是現代人發揮創意,將紅麴、南瓜等食材與糯米漿融合,製成繽紛的豬籠粄。
*客家湯圓: 不但分有包餡和沒包餡,而且吃鹹、吃甜皆宜,甜食以黑糖和薑下去煮,補血又禦寒。
*鍋巴糰子: 以往煮飯都用大灶升火煮,因為火候控制不易,所以鍋底一定會煮出鍋巴,客家人會用鍋剷將鍋巴剷起集中,然後加一點水、一點糖,將鍋巴再炒軟,徒手從鍋中捏起已成塊的鍋巴,掐成一團一團就成了小孩最期待的甜點。 <ref name="自由時報">{{cite web |url=https://food.ltn.com.tw/article/5655 | title= 不只是粄條、麻糬!客家米食文化有這些故事 | language=zh | date=2017-04-13 | publisher=自由時報 | author=記者/沈筱紋 | accessdate=2022-02-28}}</ref>
==参考來源==
{{Reflist}}
 
[[File:客家小吃.jpg | thumb | 300px | 客家小吃 <br> [http://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54901 原圖鏈接] ]]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