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1
次編輯
變更
杨镇龙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镇龙
| 圖像 = [[File:杨镇龙.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zwbk.org/baike/spic/2015/01/15/20150115194140222_3469.jpg 原图链接]]]}}
启用“皇帝膺天命之宝”、“护国护民威权法令奉命之印”两玺。接着分兵两路,七万攻 [[ 东阳 ]] 、 [[ 义乌 ]] ,余攻嵊县、新昌、天台、永康等地。后又在 [[ 嵊县龙兴山 ]] 建营垒,构屋六十余间,饰以龙凤。起义军纪律严明、器甲精良,官军望之失色。
=人物介绍=
杨镇龙起义震动京师,元统治者急忙起用谪居在婺州的诸王 [[ 翁吉 ]] 带为统帅,会同左丞相莽哈岱等领兵镇压。随后又派元朝名将 [[ 史弼 ]] 挥师南下。联合东阳的地主武装王道恩部队夹击起义军。由于起义队伍缺乏训练和战斗实践,激战中失利较多,主要将领先后被元兵擒杀。为保存实力,杨镇龙即率领队伍自义乌突围回宁海松坛,元将数十人紧追不舍。至宁海,十万元兵围剿松坛,纵火烧杀,杨氏宗人四散逃亡。杨镇龙兵败后,隐匿深山,后卒于牖下,葬宁海鲍公岙印山。
=杨镇龙起义史略=
南宋[[淳祐]](1241~1252)年间,宁海松坛杨氏大户,祖上世代为官,家道殷富,周边十里方圆,尽是杨家庄宅田园。庄前有千亩乌龙畈,庄后是万顷鳌头山,庄内盖有华丽的花厅,花厅后面有座大花园,花园内建有金阶玉柱的龙泉亭,亭下有口深邃的八角井,井底涌出一股晶莹的珍珠泉,常年热气腾腾,氤氲缭绕。据传此泉是从天台山玉柱峰底沁出,深透龙眼潭,直通 [[ 东海明珠湾 ]] 。
易村枯井寻英迹,不废长流花月溪。
=农民皇帝杨镇龙=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反对民族压迫与民族剥削的农民领袖灿若群星,可歌可泣,我县的杨镇龙就是其中的一个。
天台、四明二山绵延,纵贯江浙以东。两山脉汇,乃在象山湾与三门湾之间,便是浙东海滨的宁海县。古传东海诸湾之内怒涛皆翻涌不绝,独宁海沿岸风平浪静,故名之,既取“ [[ 安宁海湾 ]] ”之意。宁海一县辖下虽小,但千百年来忠烈辈出,近代曾有“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再溯古些,有明初那位“诛十族亦不改其心”的大儒方孝孺,又有上个世纪初时率领民众作下“宁海教案”的王锡桐。这些人或忠贞不阿、或节烈不屈,而共通之处,是都有那么一抹灭身取义的悲壮。王锡桐可称近代倡导农民阶级力抗夷狄的先驱代表,在宁海民间历来倍受推崇。然而早于 [[ 王锡桐起义 ]] 的五百余年之前,宁海人的心目中便已有了一位举义抗暴的英雄偶像杨镇龙。
杨镇龙,又名 [[ 震龙 ]] ,字子翔,宁海县松坛(今黄坛镇)人,出生于南宋理宗年间,自幼习韬略,练弓马,文武双全,宋末登科进士,曾任衢州总兵。1279年元军攻占临安,先锋直抵江南,各地纷纷降元,宋朝灭亡。杨镇龙激于忠义之气,怀着推翻元朝统治的大志,回到宁海家乡。他散发家财,集合旧部将校,秘密发动与组织群众,筹划起兵反元事宜。他以创办白莲教为名,在全县各地设坛练武,积蓄力量。 [[ 白莲教 ]] 高举崇尚光明,反对黑暗的大旗,宣称只要“明王”出世,黑暗即会驱除,光明世界就会到来。这种宣传大大鼓舞了深受苦难的江南人民,白莲教人数得到迅猛发展。
宋朝灭亡后,元朝统治者赤裸裸地推行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包括蒙古各部的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各族人民。元朝统治者对全国人民、尤其是对江南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是惨不忍睹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人间地狱的非人生活。
公元1288年,南方的贺州、泉州、 [[ 衢州 ]] 、处州等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杨镇龙认为时机成熟,就在二十都莲头山脚(今赵家山、水车、白溪、屠岙胡一带),杀马祭天,声言受上天符录,讨伐元朝。拥众一万余人,组织良好,举起了反元大旗。又旗开得胜,一举攻下宁海、象山两个县城。义军势如破竹,筹集给养,挥兵西进,攻克天台。初战告捷,军心民心大振,各地民众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壮大数倍。义军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器甲精良,官军望之失色。
公元1289年正月廿四日,杨镇龙率部从天台出发,横扫磐安进入东阳县。义军纪律严明,群众焚香跪拜迎接,队伍不断壮大。杨镇龙与众谋士商议,选择了玉山乡作为起义根据地。玉山在东阳县东八十里处,地势高峻险要,向东可出新昌、嵊县,向北直捣 [[ 金华 ]] 、义乌挺进浙西。这里历来是藏龙卧虎之处,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据此起义者为数不少。杨镇龙在玉山时日不多,但广交天下英雄,又结反元豪杰,不仅有台州六县义士,还有许多婺州豪杰。
公元1289年2月1日,义军迅猛发展达十二万人,聚集在 [[ 东阳玉山 ]] 一带。为了加强义军的组织领导。壮大实力,扩大影响,号召全国人民反对元朝统治者,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定国号为“大兴”,定年号为“安定”。杨镇龙被拥为“大兴国皇帝”。所部称“大兴国军”。封楼蒙才,李森为左右承相,季祥为平章,李继为参政。受天命符玉玺:“皇帝恭膺天命之宝”、“护国护民法令寿命之印”。随后议事决定兵分二路,一路由首领李森统兵五万,分派数名座王随军指挥,攻克了东阳、义乌、永康诸县。另一路由杨镇龙亲自统帅大军七万,席卷新昌、嵊县、余姚、上虞等县,遍及浙东重镇绍兴府。起义军连战连捷,势如风卷残云,元军闻风丧胆,草木皆兵。在此形势下,婺州路(金华市)亲王 [[ 翁吉 ]] 带全国浙江左承相莽哈岱率兵镇压,不想元军被义军击败。元王朝闻此惊恐万状,寝食不安。元王忽必烈三次召集大臣议讨镇压义军,忽令大将忙兀带、不鲁失海牙及月的迷失合兵进讨。元王朝气急败坏调集数十万之众,聚集金华府,而后奋力反扑,气焰甚嚣尘上,与义军在东阳进行“开关大战”。面对数倍于我之敌,杨镇龙沉着指挥,他的两个儿子杨靖、杨竦亦骁勇抗敌。但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义军无力回天,战斗十分惨烈。义军退至新昌县,凭借着崇山峻岭的复杂地形与元军展开英勇战斗,交战多日,义军将领先锋张九不幸被擒牺牲,元军占领了起义军的要塞桃源(今 [[ 桃源乡]])。义军处于不利情况下,但仍不怕牺牲顽强战斗,双方消耗很大。元王朝见势不妙,又启用名将史弼为元帅,抽调各路精兵。十月,史弼率领大军南下,渡过钱塘江直扑杨镇龙西路大军。东阳地主武装王道恩部,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趁机夹击西路军。义军处于腹背受敌之势,战斗十分惨烈。连日鏖战,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各县城相继失守,义军将领 [[ 李森 ]] ,左右承相和平章、参政等首领相继被俘牺牲。杨镇龙为保存义军剩余实力,旋即率领队伍退回家乡二十七都,拟凭家乡一带之有利地形,巧与元军周旋。
大兴国义军失利后,宗王翁吉带向元朝报捷,元朝统治者马上拨兵十万,围剿杨镇龙家乡。义军占据有利地形,隐于深山丛林之中,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神出鬼没打击元军,元军失利诸多。狠毒的史弼竟采用了“纵火焚杀”的残忍手段,四面点火焚烧,元军趁机四围攻打,致使义军最后失败。在此情况下,大批无法藏身的军士惨遭杀害,义军首领多遭全家诛杀,无辜乡民参遭屠杀者不计其数。 [[ 黄坛镇 ]] 、花园一带血流成河,房舍被烧,所有财物洗劫一空。
义军失利后,杨镇龙之子 [[ 杨靖 ]] 、 [[ 杨竦 ]] 和部分大兴国军转入山岙、西溪等地,凭借着崇山峻岭和茂密的森林,仍然坚持与元军斗争。
公元1297年3月,大兴国军在斗争中积聚了新的力量,准备在浙东再次奋起反击东山再起。元军又一次对起义军进行大规模的血腥镇压,元军残忍恶毒花样百出,采用了恩威并施的办法,最后致使杨镇龙领导的轰轰烈烈的 [[ 农民起义 ]] 以失败而告终。
杨镇龙领导的元军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对元朝惨无人道的残酷统治给了当头一棒。同时也展示了江南人民的是不可辱的,不管统治者多么凶残,都征服不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斗志与决心。杨镇龙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品格,不仅是留给后世的无价之宝,也是留给宁海人民精神财富。
杨镇龙不愧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农民皇帝。 [2] 浙东一带关于杨镇龙的传说较多,其中一则与民间“月圆杀鞑”的说法有关,颇值一提。元时“月圆杀鞑,月饼传信”之事,民间自来广为流传,但说法不一,元末刘福通、朱元璋的起义中也都涉有传闻。 <ref name=" 宁海 旅游网">{{cite web |url=http://www.nhly.net/lyxx/2013/13071001.htm |title=农 民 间流传, 皇帝 杨镇龙 起义之前为统一各地起义时间,将“二月二,宰马杀鞑祭天地”的字条裹在月饼馅中,于中秋节向各地义军秘密传送。为利讯息传递,月饼先向周边乡县派发,所以当最后发至宁海本地时,已是十六日清早,因而宁海一带至今仍沿有以八月十六为中秋的习俗。除此一则外,另有杨镇龙少遇山中仙人赠书、义军威震朝野,忽必烈吓倒于龙座下、方士施法破杨家松坛故居风水等说,实属民间演义,较为荒诞。| accessdate=2013-07-10}}</ref>
东海之浪淘千古,怒涛卷岸何曾有一朝息止?然而宁海一地之波澜不惊亘古未变,亦为人所共鉴。
留五扇村,一个很奇怪的村名,一个沉淀历史沧桑的村名。
据《 [[ 农村地名传说故事 ]] 》村民传说故事(212则)记载:
留五扇的来历:宁海深山峡谷中有一个叫“留五扇”的古村落。
宁海黄坛村,原称“松坛”,从宁波到台州的古驿道穿越村前,唐朝安史之乱后,宰相 [[ 杨国忠 ]] 当时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以致被灭门。到了宋代杨国忠后就裔迁居来到宁海,人们就把“松坛”,称为“松坛杨”。南宋绍熙(1190-1193),族人杨景思任职三省枢密使。元代至元26年(1289),为反抗元代统治者暴虐统治,“松坛杨”的杨镇龙率众起义,后遭十万元军残酷镇压,黑夜之中仅杨家族人杨三教一家挟带五扇屏风逃到深山隐居,而其他起义军都没有逃出来,从此杨三教逃往的山岭就叫“五扇岭头”,而他们一家居住的地方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村落,村名“留五扇”。 [4] <ref name= 参考资料"中国宁波网">{{cite web |url=1http://daily. 杨镇龙起义史略 .宁海新闻网 .2005-05-13[引用日期2013-09-29] 2cnnb. 农民皇帝杨镇龙 .宁海旅游网.2013-07-10[引用日期2013-09-29] 3com. 略说杨镇龙 .百度空间.2009-10cn/nbwb/html/2009-03/01[引用日期2013-10-02] 4/content_66497. htm |title= 风雨烟霞 代代相传 宁波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宁波网.2013| accessdate=2009-0703-31[引用日期2013-09-29]01}}</ref>=参考文献={{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