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09
次編輯
變更
陈晓明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陈晓明
| 图像 =
[[File:陈晓明2.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p1.baikessl.sosoqhmsg.com/ug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71205378t01ffa4e14c02d4629a.jpg/0 原图链接] [https://pic.baike.sososo.com/ugcdo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10036388-57120537810517304.jpg/0 html 来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959年2月
| 逝世日期 =
| 职业 =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政协委员
}}
著有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评论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1993,2004修订版),《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1994)、《 [[ 不死的纯文学 ]] 》(2007),《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2009)、《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 》(2009,2012修订版)、《 [[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 ]] 》(2013)等。
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 "2002年度评论家奖,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14年获腾讯首届文学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奖项。《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获2010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 德里达的底线 ]] 》2011年获第北京大学十一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北京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中华英才》杂志称其为"领军后现代" 。
== 个人简介 ==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汉族 [[ 福建光泽 ]] 人,民盟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早年上山下乡知青,在福建求学任教,师从 [[ 李联明 ]] 教授和 [[ 孙绍振 ]] 教授。1987年进入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1] 1992年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副研究员、1998年起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院高评委员等职。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3年加入 [[ 中国作家协会 ]] 。1995至1998年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院(IIAS),德国鲁尔 [[ 波鸿大学 ]] 东亚系做访问研究和讲学。2003年起调入 [[ 北京大学 ]] 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等。著有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评论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1993,2004修订版),《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1994)、《剩余的想象》(1997),《 [[ 不死的纯文学 ]] 》(2007),《 [[ 现代性的幻象 ]] 》(2008)《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2009)、《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 》(2009,2012修订版)、《 [[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 ]] 》(2013)等。[2]
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 "2002年度评论家奖,2007年度 [[ 鲁迅文学 ]] 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等若干。专著《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后现代性》获1993年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 优秀奖、中国社科院首届优秀成果奖,《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获中国社科院第二届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 》获2010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 德里达的底线 ]] 》2011年获第北京大学十一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北京 [[ 政协委员 ]] ,民盟中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中华英才》杂志称其为"领军后现代"。[3]
== 工作简历 ==
1990年起在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工作,曾任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8),博士生导师(1999),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院高评委委员(1999年起)等职。
2003年起在 [[ 北京大学中文 ]] 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主要社会任职 ===
1、《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1993年5 月,23万字。2004年,广西师大出版社,修订再版,38万字。
2、《本文的审美结构》--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1993年11月,27万字。
3、《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4年9 月,23万字。
4、 《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 [[ 华艺出版社 ]] ,1997年 7月,29万字。
5、 《仿真的年代》,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1998年,18万字。
6、《文化超越》,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1999年,18万字。
7、《移动的边界――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1年;19万字。
8、 [[ 《后现代的间隙》,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1年;18万字。
9、《陈晓明小说评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26万字。
10、《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2年6月,40万字。
11、《无望的叛逆--从现代主义到后-后结构主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2年,7月。35万字。
12,《 [[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主持并撰写部分章节。44万字。
13、《 [[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 ]] 》(与杨鹏合作),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12月,31.5万字。
14,《思亦邪》(短论集),山东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
15, [[ 《批评的旷野》,花城出版社 ]] ,2006年。16,《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26万字。
17, [[ 《现代性的幻象》,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08年12月。32万字。
18,《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58万字。
19, [[ 《审美的激变》,作家出版社 ]] ,2009年1月,25万字。20,《 [[ 向死而生的文学》,吉林出版集团 ]] ,2009年。21,《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2013年10月(修订版),59万字。
22,《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晓明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47万字。
23,《 [[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 ]] 》,新人文丛书, [[ 新星出版社 ]] ,2013年6月,31万字。
=== 获奖情况 ===
1,《 [[ 无边的挑战 ]] 》获1996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首届优秀成果奖;获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会1994 会]]1994 年度优秀成果奖。
2,《无边的挑战》(2004年修订版)获2007年 [[ 鲁迅文学奖 ]] 理论评论奖。
3,《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第二届优秀成果奖。
4,《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获得首届2002年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获得2005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 》获2010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 德里达的底线 ]] 》2011年获第北京大学十一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2014年获腾讯首届文学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奖项。[4]
== 合作编辑 ==
1、编选《 [[ 中国先锋小说精选》,《中国新写实小说 ]] 精选》,
《中国女性小说精选》,《中国城市小说精选》,
《中国新本土小说精选》,《中国超情感小说精选》
--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1993年,1994年,1995年出版。
每本书前附有本人写的长篇序言,每篇小说后附有本人写的三千字左右的评论。
2、主编"晚生代丛书"(10卷, [[ 华艺出版社 ]] ,1995年,1996年) ," [[ 中国女性文学]]"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等。
3、 参与主持编选《当代潮流: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五卷),并编选《抚摸的纯粹感觉--新表象小说》,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1994年。
== 主要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