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次編輯
變更
朱肱
,创建页面,内容为“ (约11~12世纪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年归寓杭州大隐坊,自号大隐翁,浙江吴兴人,宋代伤寒学家。 朱肱于宋…”
(约11~12世纪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年归寓杭州大隐坊,自号大隐翁,浙江吴兴人,宋代伤寒学家。
朱肱于宋元三年(1088年)中进士,徽宗朝授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后忤旨罢官,侨居杭州大隐坊,自号大隐翁。著有《北山酒经》与《类证活人书》等。其《类证活人书》编写易稿,约经20余年始成。后征召为医药博士,又因直言时事,违犯党禁,被贬谪达州(四川达县)茶场。政和六年(1116年),以朝奉郎提点洞霄宫召还,不久终于任上。
朱氏精研《伤寒论》达数十年,为当时著名的伤寒学家,他把自己的主要著作,称为《南阳活人书》,亦称《类证活人书》20卷(1108年)。该书分析综合仲景之辨证论治,设为问答,以经证经,使仲景散乱之书而能提纲挈领,有条有理,读者易于领略。朱氏另撰有《内外二景图》3卷、《北山酒经》3卷。
朱肱治伤寒从经络立论,着重六经方证的定位与定性问题的阐发,强调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对伤寒脉法颇有研究,他并憾于“仲景证多而药少”,采取后世诸方补而备之,其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有重要的贡献。朱肱认为《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是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并因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首创伤寒传足不传手说。朱氏以经络论三阴三阳,其实质是力图阐明伤寒病证的定位问题。朱氏在比较正确认识六经病机的基础上,根据《素问·热论》六经病证,结合《伤寒论》条文所载,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候指征,并设问答六题,补充了六经的脉候。这些论述对后世立六经“提纲证”有很大的启发。
朱氏在分经辨证以定病位的同时,又十分重视病证的定性问题。他强调表里虚实阴阳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以阴阳两纲最为重要,指出“治伤寒须识阴阳二证”,“治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在具体辨别病性时,朱肱主张必须脉证合参,他说:“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并明确指出了各种脉证一般的阴阳表里性质,他还将常见的主要脉象,按阴阳表里进行分类。他还具体地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痓病、温毒等病名区分开来,认为“名定而实辨”,这样才可“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而治无差误。他对发热、头痛、喘、呕……等证候进行了归纳分析,说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病机和治法。
朱氏研究《伤寒论》的又一个创见,是他别开生面的以方类证,详述方药的加减之法。他主张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并主要着眼病机增损方药。朱肱认为仲景药方缺者甚多,因此选录方剂100余首,补而备之,大大丰富了伤寒方药的内容,他认识到妇人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提出妇人伤寒与小儿伤寒遣方用药的注意点,以及对阴毒伤寒的很多阐发,均是仲景所未备。朱肱治伤寒有较高造诣,融会贯通《伤寒论》的精义,深入浅出地阐明其理法方药,使之明白易晓,推广使用,并知其所长,补其不足,为发展仲景学说作出了一定贡献。
朱肱于宋元三年(1088年)中进士,徽宗朝授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后忤旨罢官,侨居杭州大隐坊,自号大隐翁。著有《北山酒经》与《类证活人书》等。其《类证活人书》编写易稿,约经20余年始成。后征召为医药博士,又因直言时事,违犯党禁,被贬谪达州(四川达县)茶场。政和六年(1116年),以朝奉郎提点洞霄宫召还,不久终于任上。
朱氏精研《伤寒论》达数十年,为当时著名的伤寒学家,他把自己的主要著作,称为《南阳活人书》,亦称《类证活人书》20卷(1108年)。该书分析综合仲景之辨证论治,设为问答,以经证经,使仲景散乱之书而能提纲挈领,有条有理,读者易于领略。朱氏另撰有《内外二景图》3卷、《北山酒经》3卷。
朱肱治伤寒从经络立论,着重六经方证的定位与定性问题的阐发,强调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对伤寒脉法颇有研究,他并憾于“仲景证多而药少”,采取后世诸方补而备之,其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有重要的贡献。朱肱认为《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是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并因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首创伤寒传足不传手说。朱氏以经络论三阴三阳,其实质是力图阐明伤寒病证的定位问题。朱氏在比较正确认识六经病机的基础上,根据《素问·热论》六经病证,结合《伤寒论》条文所载,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候指征,并设问答六题,补充了六经的脉候。这些论述对后世立六经“提纲证”有很大的启发。
朱氏在分经辨证以定病位的同时,又十分重视病证的定性问题。他强调表里虚实阴阳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以阴阳两纲最为重要,指出“治伤寒须识阴阳二证”,“治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在具体辨别病性时,朱肱主张必须脉证合参,他说:“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并明确指出了各种脉证一般的阴阳表里性质,他还将常见的主要脉象,按阴阳表里进行分类。他还具体地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痓病、温毒等病名区分开来,认为“名定而实辨”,这样才可“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而治无差误。他对发热、头痛、喘、呕……等证候进行了归纳分析,说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病机和治法。
朱氏研究《伤寒论》的又一个创见,是他别开生面的以方类证,详述方药的加减之法。他主张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并主要着眼病机增损方药。朱肱认为仲景药方缺者甚多,因此选录方剂100余首,补而备之,大大丰富了伤寒方药的内容,他认识到妇人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提出妇人伤寒与小儿伤寒遣方用药的注意点,以及对阴毒伤寒的很多阐发,均是仲景所未备。朱肱治伤寒有较高造诣,融会贯通《伤寒论》的精义,深入浅出地阐明其理法方药,使之明白易晓,推广使用,并知其所长,补其不足,为发展仲景学说作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