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德凤镇

增加 3,139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德凤镇 </big> '''
|-
| <center><img src=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q_70%2Cc_zoom%2Cw_640%2Fimages%2F20170718%2F2c2647f7de2d485fa68627642d3a9f8d.jpeg&refer=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2693399&t=bc1948201a7eebc2c8fa09380c46de84 width="300"></center><small>[ https://m.sohu.com/a/158006274_446827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德凤镇'''位于 [[ 贵州省 ]] 黎平县所在地,是一座个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德府古城。是黎平 [[ 政治 ]] [[ 经济 ]] 、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省级 [[ 历史文化 ]] 名城,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中心区。 <ref>[ https://m.tianqi.com/jingdian/18538.html 德凤镇景点介绍(附图)], </ref>
=地理情况=
德凤镇早在1955 年就开始以"德凤"为区名,至 1984 年德凤公社与城关镇合并为德凤镇。境内平均海拔550米,年平均气温15-16 ℃,年降雨量1321 毫米,无霜期 270-280 天。全镇总面积310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 总人口43641 人,其中:农业人口22693 人,占51 .99 % ;少数民族人口22820 人,占总人口的 52 .29%,以侗族居多。全镇共有耕地17462.23亩,其中稻田16650.97亩。主产[[水稻]]、油菜、[[花生]]、[[玉米]]、黄豆、[[茶叶]]、中药材等,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
=经济发展=
德凤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有长期开通直达浙江宁波、温州;河北石家庄;北京;上海;[[湖南]]长沙、株洲、靖州、怀化、邵阳;广西三江、[[桂林]]、柳州和广东[[深圳]]、东莞等地的客车。以德凤为中心的交通网络辐射全州以及全县各乡(镇)。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互连网等通讯设施日臻完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松、杉、樟及银杏等林木700多种。有杜仲、天麻等药材数百种。砂金、[[石灰石]]、硅石等矿产十分丰富。先后建起了泉山啤酒厂、新华建材实业有限公司、铁合金厂、东关红砖厂、复合肥厂、茶叶生产加工厂、森泰食品加工厂、建材预制厂等一大批乡镇企业和合资、独资企业,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凤历史=
该镇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瑶等民族3万多人。这里早在秦代,已有人繁衍生息,隶属于黔中郡。汉唐宋元,绵延不断。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年),设潭溪、八舟等军民长官司,始有建置。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设上黎平军民长官司,黎平从此得名。明清时期,先后设五开卫、黎平府、开泰县于五脑寨(今德凤镇)。
 
=历史遗迹=
明清时期城府周围筑有城墙,周围长4032.67米,高7米,顶宽3.67米,开有东西南北四城门,今仅存东、南两座城门。城内有主街4条,其东西为东门街,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飞檐翘角,鳞次栉比。著名的有两湖会馆、成德桥、玉带桥、神鱼井、西佛崖等胜迹。城东二郎坡,有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红军长征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曾在此举行会议,作出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在危机关头挽救了红军,并从政治上,思想上为遵义会议德召开奠定了基础。
==视频==
{{#ev:youku| XNzExMzUzOTA4 |640|center|<big> 黎平德凤镇中学 校园文化艺术节 </big>|frame}}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69,2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