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到彦之

移除 5,37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到彦之
| 圖像 = [[File:到彦之.jpg|缩略图|居中|[http://p3.so.qhimgs1.com/bdr/248__/t01769f6241cb32fe23.jpg 原图链接]]]}}
到彦之(?-433年) ,字道豫,彭城武厚(今[[江苏沛县]]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开国将领。<ref name="国学网">{{cite web |url=http://www.guoxue.com/?p=53490 |title=历代名臣对立奏议选评(十七)| accessdate=2019-03-18}}</ref>
[[ 到彦之 ]] 早年以担粪为生,世以为讥云。东晋末,随[[刘裕]]平定孙恩之乱。义熙元年(405年),任镇军行参军。后在卢循之乱中,因战败,被免官。不久,领兵击败西蜀谯道福,收复白帝城,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任太尉中兵参军。先后从[[刘道怜]]、[[刘义隆]]镇守荆州,担任骠骑谘议参军、荆州司马、南郡太守、使持节、南蛮校尉。刘裕代晋建宋后,到彦之被封为佷山县侯,不过其仍佐刘义隆镇守荆州。到彦之佐守荆楚十余载,威信为荆州士庶所怀。
景平二年(424年),护送[[刘义隆]]抵达建康称帝。文帝即位后,立即任命到彦之为中领军,委以戎政。元嘉三年(426年),奉命率军讨伐谢晦,事完后,改封建昌县公。元嘉七年(430年),被文帝委任为北伐统帅,统军北伐,一度收复洛阳、滑台、虎牢等地。但在北魏的反攻中遭遇大败,损兵折将,又急速撤军,尽弃军资甲仗,被免官下狱。后复起用为护军将军,固辞不就,元嘉十年(433年),病卒,谥曰忠公。孝建三年(456年),配食文帝庙庭。
 
本 名: 到彦之
 
字 号: 字道豫
 
所处时:代南朝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彭城武厚
 
去世时间: 433年
 
爵 位: 佷山县侯→建昌县公
 
谥 号: 忠公
 
=人物生平=
=== 出身贫贱===到彦之,字道豫, [[ 彭城武原人 ]] ,虽然其自称楚国大夫屈到的后裔, [1] 不过,到彦之早年家庭十分贫贱,落魄到以为人挑粪为生,一直到其曾孙到溉时,仍为世人谈资。 [2]   === 随从刘裕===隆安三年(399年),[[刘裕]]讨伐[[孙恩]]时,到彦之因与刘裕同乡(籍贯为彭城),随从刘裕讨伐孙恩,屡有战功。 [3]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等人兴兵讨伐桓玄,刘道规于到彦之家所在的广陵起事,并成功控制广陵,杀死桓玄任命的青州刺史桓弘。到彦之当时也在广陵附近,知道此事后立刻返回广陵城内,但刘道规还是先一步从广陵南渡京口与刘裕会合了。于是,到彦之接着赶到京口,结果又来晚了,刘裕等军已经从京口出发兵向建业。留守京口的孟昶就将到彦之留下。不久,桓玄败死,刘裕恢复东晋政权。等到彦之见到刘裕后,刘裕责问到彦之,到彦之却不作任何解释,孟昶亦不为其申辩,故当时没获加官褒赏。 [4]  义熙元年(405年),到彦之出任刘裕的镇军行参军,后迁广武将军。 [5]  义熙六年(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际,出兵进攻建康,荆州刺史刘道规派时任广武将军的到彦之与司马王镇之及扬武将军檀道济领兵支援建康,然而到了寻阳时,到彦之被后秦派往支持卢循的将领苟林击败,到彦之因战败被免官。 [6-7]  义熙七年(411年),四月,到彦之领兵攻打趁卢循之乱占据白帝城的西蜀大将谯道福,大破谯道福的两万西蜀军队,成功收复白帝城。 [8] 战后,到彦之以军功被封为佷山县子,担任刘裕的太尉中兵参军。 [9]   从镇荆州 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以刘道怜为荆州刺史,出镇江陵。刘裕委派到彦之担任[[刘道怜]]的骠骑谘议参军,辅助刘道怜,不久刘裕又升任到彦之为荆州司马,兼南郡太守。 [10]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又以刘义隆出镇荆州,担任荆州刺史。到彦之又从刘义隆镇守荆州,刘裕改任到彦之为使持节、南蛮校尉,掌管荆州的军政要务,辅佐年少的刘义隆镇守荆州。 [11]   晋爵为侯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宋,进封到彦之为佷山县侯。不过此时,到彦之仍随刘义隆镇守在荆州。到彦之多年来出镇荆州,在当地士民中都很有威信。 [12]   文帝心腹 元嘉元年(424年)五月,辅政大臣[[徐羡之]]等人废杀宋少帝刘义符,改立荆州刺史刘义隆为帝。当时傅亮率行台到江陵迎刘义隆入京。当时已时是七月中,江陵已听闻少帝遇害的消息,刘义隆及一些官员都对来迎队伍有所怀疑,不敢东下,但在到彦之的劝告下决定出发。 [13] 并在八月八日到达建康,次日即位为帝,改元“元嘉”。 由于徐羡之等人顾忌到彦之,就想让他外任边将,当时正巧雍州刺史褚裕之去世,徐羡之就让到彦之暂镇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不久,徐羡之等人又想正式让到彦之外任雍州刺史。可是宋文帝坚决不允,并立即任命到彦之为中领军,将中军事务交给他管理。 [14]  到彦之接诏后,自襄阳出发返回建康时,谢晦已到江陵赴任荆州刺史,顾虑到彦之不经过自己住处,到彦之至杨口时,谢晦步行前往迎接,谢晦深深地对到彦之表示诚心,极其厚重地想要交结到彦之。到彦之留下马匹、利剑和名刀给谢晦,谢晦由此心安。 [15]  讨伐谢晦 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诛杀徐羡之、傅亮等人后,派到彦之率军征讨荆州刺史谢晦。到彦之统军,兵至彭城洲(今湖南岳阳县东北)。到彦之的前锋部将萧欣于当地败于谢晦军,众将劝到彦之退守夏口,但到彦之不肯,命令军队驻守在隐圻,力保此地。不久,檀道济率领大军到达隐圻,与到彦之的军队会合,军势之盛令谢晦军再无斗志,谢晦的军队四处溃散,谢晦只得退走江陵,后被捕诛杀。到彦之随即接收江陵,改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五月,朝廷调到彦之为南豫州刺史、监六州诸军事,镇守历阳。 [16-17]
统帅北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等人兴兵讨 [[桓玄]],刘道规于到彦之家所在的广陵起事,并成功控制广陵,杀死桓玄任命的青州刺史桓弘。到彦之当时也在广陵附近,知道此事后立刻返回广陵城内,但刘道规还是先一步从广陵南渡京口与刘裕会合了。于是,到彦之接着赶到京口,结果又来晚了,刘裕等军已经从京口出发兵向建业。留守京口的孟昶就将到彦之留下。不久,桓玄败死,刘裕恢复东晋政权。等到彦之见到刘裕后,刘裕责问到彦之,到彦之却不作任何解释,孟昶亦不为其申辩,故当时没获加官褒赏。
义熙 嘉七 (430 (405 年), 宋文帝欲收复河南故地,亦想让 到彦之 建立功勋以加其开府,遂用到彦之为北伐主将,以其为右将军,命其统率王仲德、竺灵秀、尹冲、段宏、赵伯符、竺灵真、庾俊之、朱修之等将领北伐北魏。到彦之率军自淮入泗,北魏以兵少放弃洛阳(今河南洛阳市)、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 出任刘裕的 )等地,宋 乘机收复失地,并沿黄河布防阻止北魏南侵。其年十月,北魏乘冬季反攻,洛阳及虎牢失陷而滑台被围攻,到彦之见洛阳既失,黄河守军又败,且黄河已结冰,即有退意。当时垣护之认为当时青州丰饶,漕运畅通,兵力又足,建议派竺灵秀支援滑台,大军留在北方进兵河北,继续对魏施压。但到彦之当时眼疾突然发作,将士也有疫病,于是到彦之没有采纳垣护之的意见,还是决定让 行参 队退返。不久 到彦之率水军入济水 烧毁船舰,又让大军步行至彭城。此次北伐宋文帝供给大军的军需品相当充足,但到彦之撤还时,过于匆急, 迁广武 这些物资悉数抛弃,遂令武库一时空虚。宋文帝此时改派檀道济率 支援滑台,将到彦之免官下狱 [18-19]
义熙六 境遇(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际,出兵进攻建康,荆州刺史刘道规派时任广武将军的到彦之与司马王镇之及扬武将军檀道济领兵支援建康,然而到了寻阳时,到彦之被后秦派往支持卢循的将领苟林击败,到彦之因战败被免官。
元嘉八 义熙七 (431 (411 年) ,四月 ,到彦之 领兵攻打趁卢循之乱占据白帝城的西蜀大将[[谯道福]],大破谯道福的两万西蜀军队,成功收复白帝城。战后,到彦之以军功 复起用 护军将 佷山县子,担任刘裕的太尉中兵参 军。 ===从镇荆州===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以刘道怜为荆州刺史,出镇江陵。刘裕委派到彦之担任[20[刘道怜] ]的骠骑谘议参军,辅助刘道怜,不久刘裕又升任到彦之为荆州司马,兼南郡太守。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又以刘义隆出镇荆州,担任荆州刺史。到彦之又从[[刘义隆]]镇守荆州,刘裕改任到彦之为使持节、南蛮校尉,掌管荆州的军政要务,辅佐年少的刘义隆镇守荆州。===晋爵为侯===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宋,进封到彦之为佷山县侯。不过此时,到彦之仍随刘义隆镇守在[[荆州]]。到彦之多年来出镇荆州,在当地士民中都很有威信。===文帝心腹===元嘉 (432 (424 年) 五月 辅政大臣[[徐羡之]]等人废杀 少帝刘义符,改立荆州刺史刘义隆为 诏令恢复 。当时傅亮率行台 彦之 江陵迎刘义隆入京。当时已时是七月中,江陵已听闻少帝遇害 封邑 消息,刘义隆及一些官员都对来迎队伍有所怀疑,不敢东下 ,但 到彦之 的劝告下 辞让 定出发。并在八月八日到达建康,次日即位为帝,改元“元嘉” [21]
元嘉十年(433年 由于徐羡之等人顾忌到彦之,就想让他外任边将,当时正巧雍州刺史[[褚裕之]]去世,徐羡之就让到彦之暂镇襄阳(今湖北襄阳市 。不久 徐羡之等人又想正式让 到彦之 病逝, 外任雍州刺史。可是 宋文帝 先恢复其封邑 坚决不允 ,并 追谥 立即任命到彦之为中领军,将中军事务交给 为“忠公” 管理 [22]
配享庙庭到彦之接诏后,自襄阳出发返回建康时,[[谢晦]]已到江陵赴任荆州刺史,顾虑到彦之不经过自己住处,到彦之至杨口时,谢晦步行前往迎接,谢晦深深地对到彦之表示诚心,极其厚重地想要交结到彦之。到彦之留下马匹、利剑和名刀给谢晦,谢晦由此心安。===讨伐谢晦===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诛杀徐羡之、傅亮等人后,派到彦之率军征讨荆州刺史谢晦。到彦之统军,兵至彭城洲(今湖南岳阳县东北)。到彦之的前锋部将萧欣于当地败于[[谢晦军]],众将劝到彦之退守夏口,但到彦之不肯,命令军队驻守在隐圻,力保此地。不久,檀道济率领大军到达隐圻,与到彦之的军队会合,军势之盛令谢晦军再无斗志,谢晦的军队四处溃散,谢晦只得退走江陵,后被捕诛杀。到彦之随即接收江陵,改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五月,朝廷调到彦之为南豫州刺史、监六州诸军事,镇守历阳。===统帅北伐===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欲收复河南故地,亦想让到彦之建立功勋以加其开府,遂用到彦之为北伐主将,以其为右将军,命其统率[[王仲德]]、[[竺灵秀]]、[[尹冲]]、[[段宏]]、[[赵伯符]]、[[竺灵真]]、[[庾俊之]]、朱修之等将领北伐北魏。到彦之率军自淮入泗,北魏以兵少放弃洛阳(今河南洛阳市)、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等地,宋军乘机收复失地,并沿黄河布防阻止北魏南侵。其年十月,北魏乘冬季反攻,洛阳及虎牢失陷而滑台被围攻,到彦之见洛阳既失,黄河守军又败,且黄河已结冰,即有退意。当时垣护之认为当时青州丰饶,漕运畅通,兵力又足,建议派竺灵秀支援滑台,大军留在北方进兵河北,继续对魏施压。但到彦之当时眼疾突然发作,将士也有疫病,于是到彦之没有采纳垣护之的意见,还是决定让军队退返。不久,到彦之率水军入济水后烧毁船舰,又让大军步行至彭城。此次北伐宋文帝供给大军的军需品相当充足,但到彦之撤还时,过于匆急,将这些物资悉数抛弃,遂令武库一时空虚。宋文帝此时改派檀道济率军支援滑台,将到彦之免官下狱。===晚年境遇===元嘉八年(431年),到彦之被复起用为护军将军。
孝建三 元嘉九 (456 (432 年), 宋文帝诏令恢复 到彦之 与王华、王昙首皆得配享文帝庙庭 礼遇 封邑,但到彦之坚决辞让 [23]
元嘉十年(433年),到彦之病逝,宋文帝先恢复其封邑,并追谥他为“忠公”。
===配享庙庭===
孝建三年(456年),到彦之与[[王华]]、[[王昙首]]皆得配享文帝庙庭的礼遇。
=轶事典故=
=== 挑粪成公侯===
《[[南史.到溉传]]》载“溉祖彦之,初以担粪自给,故世以为讥云。”到彦之早年以担粪自给为生,一直到其曾孙到溉时,仍为世人谈资。可见其出身贫贱,后来竟成公侯,使其家族一跃成为南朝的新出门户。
  === 《宋书》本传遗失===
《宋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不少散失,包括少帝本纪、赵伦之传、王懿传、到彦之传、张敷传、张畅传、朱修之传、宗悫传、王玄谟传等均有阙页或者阙失。这些阙漏的大部分传纪,被后人用[[唐高峻]]《[[高氏小史]]》、《南史》等史料综合起来所补加进去。唯独到彦之的《宋书》本传无人所补,实为一大遗憾,今人研究到彦之只能从《南史.到彦之传》中获取,而《南史》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从《[[宋书]]》中的内容删减过来的,其中关于到彦之生平的很多其他事情,今人已经无法得知。
=子嗣后代=
到彦之后裔门户渐长,历显于南朝宋、齐、梁、陈四朝,至梁朝时,其家族已从寒庶上升为士族,所居品级均不低于第三品。到陈朝,更被陈朝皇室封侯攀亲,位居宰相。
长子: [[ 到元度 ]] ,位益州刺史,有才用,早卒。
少子: [[ 到仲度 ]] 嗣爵建昌公,位骠骑从事中郎。
孙: [[ 到捴 ]] [[ 到遁 ]] [[ 到贲 ]] [[ 到坦 ]] [[ 到捴 ]] 袭爵建昌公,宋末任齐高帝中军谘议参军,建元初,国除。南齐时,历任司徒左长史、辅国将军、御史中丞、左卫将军等 曾孙:到沆、到溉、到洽,三人并有才名,时相代为之,见荣当世。到溉,南梁时官至御史中丞、太府卿、都官尚书、左民尚书、散骑常侍、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到洽,南梁时累迁御史中丞,被赠侍中,谥理子
孙: [[ 仲举 沆]] [[ 溉]]、[[到洽]],三人并有才名,时相代为之,见荣当世 [[ 仲举 溉]] ,南 ,任 官至御史中丞、太府卿、 都官尚书 ,封宝安县侯,邑五百户。迁 、左民 尚书 右仆射 丹阳尹。改封建昌县侯,后迁 散骑常侍、 侍中、 尚书仆射, 金紫光禄大夫。五世孙: 郁、到荩。到郁娶文帝妹信义长公主 官至 南梁时累迁御史 丞,被赠 出为宣城太守。到荩,官至尚书殿中郎 谥理子
六世 孙: [[ 郁诸子, 仲举]]、[[ 郁死后,以帝甥获免,仍为皇亲 镜]] [[ 荩子嗣 仲举]] 不详。=参考资料=1. 《 史.到彦之传》:到彦之 陈时,任都官尚书,封宝安县侯 字道豫 邑五百户。迁尚书右仆射、丹阳尹。改封建昌县侯 彭城武原人 后迁侍中、尚书仆射 金紫光禄 大夫 屈到后也
2. 《南史. 五世孙:[[到郁]]、[[到荩]]。[[ 溉传》:“溉祖彦之 郁]]娶文帝妹信义长公主 初以担粪自给 官至中书侍郎 故世以 讥云 宣城太守。到荩,官至尚书殿中郎
3. 《南史.到彦之传》:宋武帝讨 六世 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 4. 《南史.到彦之传》 义旗将起,彦之家在广陵,临川武烈王道规克桓弘,彦之时近行,闻事捷驰归,而道规已南度江,仓卒晚方获济。及至京口,武帝已向建邺,孟昶居守,留之。及见武帝,被责,不自陈,昶又不申理,故不加官。 5. 《南史. 彦之传》:义熙元年 郁诸子 补镇军行参军。 6. 《南史. 彦之传》:六年,卢循逼都,彦之与檀道济掩循辎重,与循党荀林战,败,免官。 7. 《宋书·刘道规传》:“卢循寇逼京邑,道规遣司马王镇之及扬武将军檀道济、广武将军到彦之等赴援朝廷,至寻阳,为贼党荀林所破。” 8. 《宋书.志第十五》:四月,到彦之攻谯道福于白帝,拔之。 9. 《南史.到彦之传》: 郁死 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为太尉中兵参军。 10. 《南史.到彦之传》:骠骑将军道怜镇江陵 ,以 彦之为骠骑谘议参军,寻迁司马、南郡太守。 11. 《南史.到彦之传》:又从文 西镇,除使持节、南蛮校尉。 12. 《南史.到彦之传》: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战,威信为士庶所怀。 13. 《南史.到彦之传》: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14. 《南史.到彦之传》: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 甥获免 委以戎政。 15. 《南史.到彦之传》: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 16. 《南史.到彦之传》: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其秋,迁南豫州刺史、临六州诸军事,镇历阳。 17. 《宋书·谢晦传》:“晦至江口,到彦之已到彭城洲。庾登之据巴陵,畏懦不敢进。会霖雨连日,参军刘和之曰:“彼此共有雨耳,檀征北寻至,东军方强,唯宜速战。”登之恇怯,使小将陈祐作大囊,贮茅数千斛,县于帆樯,云可以焚舰,用火宜须晴,以缓战期。晦然之,遂停军十五日。乃攻萧欣于彭城洲,中兵参军孔延秀率三千人进战,甚力。欣于陈后拥楯自卫,又委军还船,于是大败。延秀又攻洲口栅,陷之,彦之退保隐圻。……道济既至,与彦之军合,牵舰缘岸。晦始见舰数不多,轻之,不即出战。至晚,因风帆上,前后连咽,西人离阻,无复斗心。台军至忌置洲尾,列舰过江,晦大军一时溃散。晦夜出,投巴陵,得小船还江陵。” 18. 《南史.到彦之传》: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制督王仲德、竺灵秀、尹冲、段宏、赵伯符、竺灵真、庾俊之、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渗,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魏滑台、虎牢、洛阳守兵并走。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十年,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 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 皇亲 文帝遣檀道济北救滑台,收彦之下狱,免官。 19. 《宋书·垣护之传》:“随 彦之北伐,彦之将回师,护之为书谏曰:‘外闻节下欲回师反旆,窃所不同。何者?残虏畏威,望风奔迸,八载侵地 荩子嗣 ,不 战克复。方当长驱朔漠,穷扫遗丑,况乃自送,无假远劳。宜使竺灵秀速进滑台助硃修之固守,节下大军进拟河北,则牢、洛游魂,自然奔退。且昔人有连年攻战,失众乏粮者,犹张胆争前,莫肯轻退。况今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是朝廷受任之旨。’彦之不纳,散败而归。” 20. 《南史.到彦之传》:明年夏,起为护军。 21. 《南史.到彦之传》:九年,复封邑,固辞。 22. 《南史.到彦之传》:明年卒,乃复先户邑,谥曰忠公。 23. 《南史.到彦之传》:孝建三年,诏彦之与王华、王昙首配食文帝庙庭 。 = 学术论 参考 = 吴新江. 是“到彦之”,不是“刘道产”——《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误校一例. 《 文教资料 》 , 2000  张金龙. 南朝宋文帝初年政争与禁卫军权. 《 求是学刊 》 , 2003  王永平. "宋得其武,梁得其文"——略论南朝时期彭城武原到氏家族门风之演变. 《 江苏社会科学 》 , 2008{{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