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夏民族

增加 2,324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華夏民族'''(Chinese nation)是漢族的前身,華夏又稱“華”、“諸華”、“夏”、“諸夏”、“中夏” 。 *是古代居住於中原…”
'''華夏民族'''(Chinese nation)是漢族的前身,華夏又稱“華”、“諸華”、“夏”、“諸夏”、“中夏” 。
*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為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自稱,又稱中華。
*西周分封建國,最多時分封了八百多個諸侯小國家,這些小國總稱為“諸夏”。
*“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左傳》)。
*周王東遷洛邑(洛陽)後,王室的權威下挫,諸侯國之間頻繁兼併,列強國家出現。這一時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區,“居楚則楚,居越則越,居夏則夏”(《荀子》),此時,“華”字開始用於文字表述中,“推衍出一個‘華’字來,按華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增用一個字有加重語氣的作用。
*二字可單用,亦可以合用,夏和華二字互舉為文,與裔和夷二字互舉為文相同”。
*《左傳》裏的記載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今而始大,比於諸華”,“諸華必叛”,“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華夏兩字並稱,在春秋時期就有了,但使用之初,是指中原一帶,或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
*漢朝以後又稱漢人,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
*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
*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
*明朝既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
*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最普遍的。
*華夏族,又稱河洛民族,是華族和夏族的合稱,在周朝時曾自稱為諸夏或華夏。
*是古代中原的主體民族,起源自黃河中游,在商周時期逐漸成型並在後來的征伐擴張中與周圍各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今日漢族之前身。
*“華夏民族”一詞,中國人經常使用,或稱中國為“華夏”。
*關于“華夏民族”一詞的來歷,《說文》將“華”解釋為“榮”,將“夏”解釋為“中國之人”。
*“中國”即指“中的”、“中州”、“中土”等,在春秋時期一般包括鄭、蔡、沈、申、息等國。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