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928
次編輯
變更
伊斯
,创建页面,内容为“'''伊斯'''(Yazdbozid),唐代著名景教領袖之一,在唐肅宗、代宗和德宗三朝效力朝廷,亦為景教之柱石。 景教,即唐代…”
'''伊斯'''(Yazdbozid),唐代著名景教領袖之一,在唐肅宗、代宗和德宗三朝效力朝廷,亦為景教之柱石。
[[景教]],即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裏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是從希臘正教(東正教<ref>[https://www.churchchina.org/archives/170109.html 【 更正教與天主教 】 我們是合一的嗎——對比更正教與天主教的聖經觀 【注1】],教會, 2017-01</ref>)分裂出來的基督教教派,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裏於公元428-431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ref>[https://www.sohu.com/a/453795427_120845443 基督教曆史],搜狐,2021-03-03</ref>。
==简介==
[[唐代]]著名景教領袖之一,在唐肅宗、代宗和德宗三朝效力朝廷,亦為景教之柱石。他曾擔任名將郭子儀的副使,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戰功卓著;而且他在社會慈善和宗教文化事業方面,亦有相當的貢獻。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中有一段話,記述了伊斯輔佐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功及其個人的善行:“大施主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賜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聞道勤行;遠自王舍之城,聿來中夏,術高三代,藝博十全,始效節於丹庭,乃策名於王帳。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公子儀,初總戎於朔方也,肅宗俾之從邁,雖見親於臥內,不自異於行間;為公爪牙,作軍耳目。能散祿賜,不積於家;獻臨恩之頗黎,布辭憩之金罽。或仍其舊寺,或重廣法堂;崇飾廊宇,如翬斯飛;更效景門,依仁施利。每歲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備諸五旬,餒者來而飫之,寒者來而衣之,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清節達姿,未聞斯美;白衣景士,今見其人。願刻洪碑,以揚休烈。”
從這段記載和其它歷史[[文獻]]可推知伊斯之生平梗概。伊斯的家鄉是王舍城,即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小王舍城縛喝國(Bolkh),在阿姆河南岸。而“效節於丹庭”是伊斯東來的原因。安祿山於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興起叛亂,陷河北諸郡,丹庭迫切需要補充軍事裝備和人力物力。天寶十五年,即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二十八日,郭子儀等將兵五萬自河北至靈武,靈武軍始盛。伊斯等一眾景教徒可能亦於此時抵靈武宮廷。翌年,即至德二年(757年)二月,伊斯似隨安西西域軍隊抵鳳翔。四月,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赴鳳翔。五月,伊斯見郭子儀。二月至閏八月之間的六個月,就是碑文中伊斯“始效節於丹庭,乃策名於王帳”之時。閏八月戊辰,肅宗遣諸將攻長安,即碑文“郭公子儀初總戎於朔方也,肅宗俾之從邁”,即命令伊斯為副使之時。肅宗任他為同朔方節度副使,供職於朔方節度使郭子儀麾下,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戰事。九月香積寺之戰,即伊斯“雖見親於臥內,不自異於行間。為公爪牙,作軍耳目”,即偵者諜者之時。伊斯襄助郭子儀南征北戰,在河北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又聯合回紇兵收復長安、洛陽,使唐王朝轉危為安。因此肅宗於至德二年十二月戊午朔,大封蜀郡靈武元從功臣。此日似即伊斯得賞“祿賜”之日,亦即伊斯得賜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紫袈裟之日,請求肅宗“於靈武等五郡重業景寺”之日。肅宗進而加強對景教的支持,在靈武等五郡建造景教寺,伊斯為此出力頗多。
伊斯除了熱心傳教外,還賙濟貧窮。他“能散祿賜,不積於家”,“依仁施利”,“虔事精供”;每年集合五郡的教士於靈武,虔誠奉行[[宗教]]禮儀,舉辦慈善活動,使景教在隴右、河西一帶得以重振旗鼓。景教徒對他在肅宗、代宗和德宗三朝的功績贊揚不已,故“願刻洪碑,以揚休烈”。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建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正月初七日(781年2月4日),是對景教、伊斯等景教徒效忠朝廷的一種褒獎。此碑由伊斯出資,其子景淨撰文,呂秀岩鐫刻,最後豎立於大秦寺的院中。中國基督教學者江文漢在其專著中提到景教碑的建立和伊斯之子問題,如此寫道:“伊斯——敘利亞文Yazedbouzid”,“是景教徒僧米利斯(Milis)的兒子,景教碑文作者景淨的父親”;由父親出錢,兒子撰文,“建立起《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來紀念伊斯,並歌頌基督教聶派傳教士在唐朝傳教近一百五十年的經過。”
景教碑文中“清節達娑,未聞斯美,白衣景士,今見其人”一句,證明伊斯是景教的“白衣教士”,當景教碑建立時,他還活在世上。其子景淨教名亞當(Adam),可能自幼生長在中國,接受過[[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後曾擔任“區主教”、“司鐸”和“中國教父”等聖職。
景教碑碑文計1780個漢字。第一部分是“序”,第二部分是“頌”。序言開宗明義僅用450個字就扼要概述了景教的基本教義,其內容包涵了三位一體、創造世界、原罪、救恩、道成肉身、福音使命、新約聖經、教會和宗教生活等。然後解明“景教”名稱之義及由來:“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接著敘述了景教自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到德宗建中二年(781年)140多年的歷史;再後面則記述了伊斯輔佐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功及其個人的善行。最後的頌詞是對上述景教歷史的總結。整個內容文字簡練,充分顯示出景淨的中國文學功底和深厚修養。
碑底[[敘利亞]]刻文中有關部分是左邊的十三行,據穆爾《一五五○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史》中譯本第48頁抄錄如下:“希臘紀元1092年(公元781年),吐火羅(Tahuristan)巴爾赫城(Balkh)長老米利斯之子克姆丹(即長安)京都區主教耶質蒲吉(Yazdbozid)長老立此石碑。碑上所錄是教主之法和諸長老向秦尼(即中國)諸帝所講之道。鄉主教耶質蒲吉之子亞當牧師僧靈寶”(按“僧靈寶”三字為漢文)。這段敘利亞刻文明言建立此碑的是Yazdbozid,而伊斯即Yazdbozid的漢語音譯。漢文說他來自王舍之城,敘利亞文說他是吐火羅巴爾赫城(Balkh,又譯縛喝羅)人,與唐代人的記述亦合,因為唐時就視縛喝羅城為小王舍城。碑文又指伊斯是“白衣景士”,可知他是一個白衣教士,屬於世俗聖職人員,過世俗生活,或可稱之為“在俗司鐸”(Secular Priests)。他本人是司鐸米利斯之子;而他自己亦有子,可見當日在中國之景教的在俗司鐸,可有家室。
唐代宗繼位後,亦為褒獎景教徒的戰功而在聖誕節向景教寺賞賜天香及飲食。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德宗李適即位。景教碑說他“惟新景命”,即對景教仍大力支持。到景教碑建立之時(781年),在三朝[[皇帝]]的恩寵之下,景教進入黃金時期,呈現出景教碑文所描述的“法流十道,寺滿百城”之景象。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
[[景教]],即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裏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是從希臘正教(東正教<ref>[https://www.churchchina.org/archives/170109.html 【 更正教與天主教 】 我們是合一的嗎——對比更正教與天主教的聖經觀 【注1】],教會, 2017-01</ref>)分裂出來的基督教教派,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裏於公元428-431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ref>[https://www.sohu.com/a/453795427_120845443 基督教曆史],搜狐,2021-03-03</ref>。
==简介==
[[唐代]]著名景教領袖之一,在唐肅宗、代宗和德宗三朝效力朝廷,亦為景教之柱石。他曾擔任名將郭子儀的副使,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戰功卓著;而且他在社會慈善和宗教文化事業方面,亦有相當的貢獻。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中有一段話,記述了伊斯輔佐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功及其個人的善行:“大施主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賜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聞道勤行;遠自王舍之城,聿來中夏,術高三代,藝博十全,始效節於丹庭,乃策名於王帳。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公子儀,初總戎於朔方也,肅宗俾之從邁,雖見親於臥內,不自異於行間;為公爪牙,作軍耳目。能散祿賜,不積於家;獻臨恩之頗黎,布辭憩之金罽。或仍其舊寺,或重廣法堂;崇飾廊宇,如翬斯飛;更效景門,依仁施利。每歲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備諸五旬,餒者來而飫之,寒者來而衣之,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清節達姿,未聞斯美;白衣景士,今見其人。願刻洪碑,以揚休烈。”
從這段記載和其它歷史[[文獻]]可推知伊斯之生平梗概。伊斯的家鄉是王舍城,即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小王舍城縛喝國(Bolkh),在阿姆河南岸。而“效節於丹庭”是伊斯東來的原因。安祿山於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興起叛亂,陷河北諸郡,丹庭迫切需要補充軍事裝備和人力物力。天寶十五年,即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二十八日,郭子儀等將兵五萬自河北至靈武,靈武軍始盛。伊斯等一眾景教徒可能亦於此時抵靈武宮廷。翌年,即至德二年(757年)二月,伊斯似隨安西西域軍隊抵鳳翔。四月,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赴鳳翔。五月,伊斯見郭子儀。二月至閏八月之間的六個月,就是碑文中伊斯“始效節於丹庭,乃策名於王帳”之時。閏八月戊辰,肅宗遣諸將攻長安,即碑文“郭公子儀初總戎於朔方也,肅宗俾之從邁”,即命令伊斯為副使之時。肅宗任他為同朔方節度副使,供職於朔方節度使郭子儀麾下,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戰事。九月香積寺之戰,即伊斯“雖見親於臥內,不自異於行間。為公爪牙,作軍耳目”,即偵者諜者之時。伊斯襄助郭子儀南征北戰,在河北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又聯合回紇兵收復長安、洛陽,使唐王朝轉危為安。因此肅宗於至德二年十二月戊午朔,大封蜀郡靈武元從功臣。此日似即伊斯得賞“祿賜”之日,亦即伊斯得賜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紫袈裟之日,請求肅宗“於靈武等五郡重業景寺”之日。肅宗進而加強對景教的支持,在靈武等五郡建造景教寺,伊斯為此出力頗多。
伊斯除了熱心傳教外,還賙濟貧窮。他“能散祿賜,不積於家”,“依仁施利”,“虔事精供”;每年集合五郡的教士於靈武,虔誠奉行[[宗教]]禮儀,舉辦慈善活動,使景教在隴右、河西一帶得以重振旗鼓。景教徒對他在肅宗、代宗和德宗三朝的功績贊揚不已,故“願刻洪碑,以揚休烈”。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建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正月初七日(781年2月4日),是對景教、伊斯等景教徒效忠朝廷的一種褒獎。此碑由伊斯出資,其子景淨撰文,呂秀岩鐫刻,最後豎立於大秦寺的院中。中國基督教學者江文漢在其專著中提到景教碑的建立和伊斯之子問題,如此寫道:“伊斯——敘利亞文Yazedbouzid”,“是景教徒僧米利斯(Milis)的兒子,景教碑文作者景淨的父親”;由父親出錢,兒子撰文,“建立起《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來紀念伊斯,並歌頌基督教聶派傳教士在唐朝傳教近一百五十年的經過。”
景教碑文中“清節達娑,未聞斯美,白衣景士,今見其人”一句,證明伊斯是景教的“白衣教士”,當景教碑建立時,他還活在世上。其子景淨教名亞當(Adam),可能自幼生長在中國,接受過[[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後曾擔任“區主教”、“司鐸”和“中國教父”等聖職。
景教碑碑文計1780個漢字。第一部分是“序”,第二部分是“頌”。序言開宗明義僅用450個字就扼要概述了景教的基本教義,其內容包涵了三位一體、創造世界、原罪、救恩、道成肉身、福音使命、新約聖經、教會和宗教生活等。然後解明“景教”名稱之義及由來:“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接著敘述了景教自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到德宗建中二年(781年)140多年的歷史;再後面則記述了伊斯輔佐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功及其個人的善行。最後的頌詞是對上述景教歷史的總結。整個內容文字簡練,充分顯示出景淨的中國文學功底和深厚修養。
碑底[[敘利亞]]刻文中有關部分是左邊的十三行,據穆爾《一五五○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史》中譯本第48頁抄錄如下:“希臘紀元1092年(公元781年),吐火羅(Tahuristan)巴爾赫城(Balkh)長老米利斯之子克姆丹(即長安)京都區主教耶質蒲吉(Yazdbozid)長老立此石碑。碑上所錄是教主之法和諸長老向秦尼(即中國)諸帝所講之道。鄉主教耶質蒲吉之子亞當牧師僧靈寶”(按“僧靈寶”三字為漢文)。這段敘利亞刻文明言建立此碑的是Yazdbozid,而伊斯即Yazdbozid的漢語音譯。漢文說他來自王舍之城,敘利亞文說他是吐火羅巴爾赫城(Balkh,又譯縛喝羅)人,與唐代人的記述亦合,因為唐時就視縛喝羅城為小王舍城。碑文又指伊斯是“白衣景士”,可知他是一個白衣教士,屬於世俗聖職人員,過世俗生活,或可稱之為“在俗司鐸”(Secular Priests)。他本人是司鐸米利斯之子;而他自己亦有子,可見當日在中國之景教的在俗司鐸,可有家室。
唐代宗繼位後,亦為褒獎景教徒的戰功而在聖誕節向景教寺賞賜天香及飲食。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德宗李適即位。景教碑說他“惟新景命”,即對景教仍大力支持。到景教碑建立之時(781年),在三朝[[皇帝]]的恩寵之下,景教進入黃金時期,呈現出景教碑文所描述的“法流十道,寺滿百城”之景象。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