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鄭士良

增加 9,661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鄭士良'''(1863  — 1901),中國近代基督徒民主革命家;孫中山的左右手之一,興中會重要領袖;惠州三洲田起義總指揮…”
'''鄭士良'''(1863  — 1901),中國近代基督徒民主革命家;孫中山的左右手之一,興中會重要領袖;惠州三洲田起義總指揮。

[[基督徒]](希臘語:Χριστός,拉丁語:Christianus),是跟隨[[基督教]]<ref>[https://www.sohu.com/a/453795427_120845443 基督教曆史],搜狐,2021-03-03</ref>、耶穌的生平與教誨的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教徒的統稱。意為“基督的支持者”,出自聖經,在《[[新約]]》裏出現過三次,在安提阿耶穌基督的追隨者被首次稱為“基督徒”,按照聖經<ref>[https://www.sohu.com/a/276770204_722829 《聖經·舊約》我鐘愛的115個句子],搜狐,2018-11-20</ref>的紀錄,從初代[[教會]]聖保羅在安提阿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

==简介==

鄭士良,號弼臣,客家人。於1863年生於[[廣東]]歸善縣(今惠陽)淡水墟。其父原在上海經商,後來在一起官司中被官吏陷害,憤激而死。故此,鄭士良自幼對清廷官吏積恨在心。他稟性好,具俠義精神,自小習武,喜歡和綠林洪門交往。年少時即加入三合會,故抱有三合會反清復明的思想。後來漸漸在三合會中確立了地位,成為其中的重要首領。

鄭士良幼時在家鄉讀書,稍長到廣州求學,入讀油欄門德國禮賢會學校——一所由禮賢會和小巴陵會合辦的學校。在基督教教育和基督徒的影響下,他歸信了耶穌基督,並正式受洗加入禮賢會教會。因著基督教信仰的影響,鄭士良原先頭腦中的“反清復明”觀念,逐漸轉化成為“民主革命”的理念;由江湖中人,轉變為一個理性的民主革命者。

從禮賢會[[學校]]畢業後,鄭士良繼續追求西學,進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的博濟醫學堂學醫,和孫中山和陸皓東同學。他與陸皓東原本相識,二人的父親曾同在上海經商。幾經接觸和交談後,鄭士良給孫中山留下很好的印象。孫後來回憶說:“鄭士良號弼臣者,其為人豪俠尚義,廣交游,所結納皆江湖之士,同學中無有類之者。予一見奇之,稍與相習,則與之談革命。” 鄭士良亦“不但不視逸仙為瘋子,而且非常注意其言行,認為他是將來有為的人物”。二人彼此引為知己,可以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不久,他成為孫中山的忠實跟隨者,他和孫、陸以及後來認識的陳少白由是形成早期基督徒革命志士群體,也成為後來興中會的領導核心。陸皓東在乙未之役中殉難後,鄭士良和陳少白便成了孫中山的左右手。

鄭士良在早期興中會的革命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他促成[[孫中山]]把革命事業由言論轉化為行動的。在孫中山與其交往後不久,便知道鄭是三合會的首領,知悉不少有關秘密會黨之事,孫中山之欲“聯合會黨,實自此始”。孫中山早在家鄉翠亨村時,曾到三合會所設武館觀看過學員練武,故對會黨印象不錯。鄭士良的反清之志與孫中山推翻滿人統治的想法相合,故當孫把自己的革命理想告訴鄭時,鄭非常興奮,建議孫利用會黨力量,並答允如將來真的從事革命,他可以集聚這股力量以聽指揮。鄭士良可說是第一位建議孫中山利用會黨力量的人,後來在興中會第一次和第二次起義中,他所發動的會黨力量成了革命軍的主力。孫中山後來說:“予由談論時代入於實行時代之動機,則受鄭君所賜者甚多也。” 由此可見鄭士良對孫中山革命事業及其早期革命方式之影響。

1887年,孫中山轉學到香港西醫書院,陸皓東赴[[上海]]電報學堂讀書,鄭士良仍留在博濟學堂繼續其學業,翌年離校返歸善縣淡水墟家鄉行醫,開設同生藥房,同時留意聯絡會黨,以備將來可能起義之需。一有機會,他就去香港找孫中山,商討革命可行之辦法。王煜初牧師所在的道濟會堂成為他們談論新學、時政和革命的場所,也成為他們凝聚革命同志的地方。1893年,他們在廣州廣雅書局抗風軒舉行會議,成立了“興中會”革命組織,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會議中,鄭士良受命負責招納會員,聯絡防營作為起義之軍力基礎。

1895年2月21日,孫中山在香港士丹頓街之會址聚集各路新舊同志,成立香港興中會組織,並決定以香港作為集結人員和策動起義的基地,計劃於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在廣州發動起義。他們舉手向天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神明”乃指基督教信仰之[[上帝]])。在軍力方面,他們計劃徵集港、粵兩地的會黨、綠林、鄉團和防營等力量,作為起事的基本隊伍,廣州一帶的會黨及綠林的徵集乃由鄭士良負責。這是基督徒與會黨合作進行革命的開始。

這次起義的領導人包括孫中山、楊衢雲、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鄧蔭南、黃詠商、謝纘泰等,他們全是基督徒。一切安排就緒後,孫中山就帶領鄭士良和陳少白等人到廣州部署。他們租用了雙門底王家祠中之雲崗別墅為興中會分會的秘密會所,作為指揮機關。

[[廣州起義]]不幸因泄密而失敗,鄭士良等革命志士均遭通緝,遂與孫中山和陳少白一道逃亡日本。雖然起義失敗了,但他們的革命意志并未稍減,不久他們又重組革命力量,籌備再次起義。重整後的力量大致分為兩路:一路以孫中山、陳少白和鄭士良為首;另一路以鄧蔭南和宋居仁為首。兩路都在孫中山興中會的指揮下活動。經過多年的努力,興中會在各地重新糾集了新舊革命力量,準備發動第二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發生在1900年,地點仍在廣東。當時北方義和團運動興起,興中會認為機不可失,便加緊策劃起義行動。同年6月17日,孫中山與楊衢雲、鄭士良等興中會會員和一些日本志士赴香港籌劃起事。他們計劃把軍力分為廣州和廣州以東的惠州兩路,雙方策應,攻下惠州後,再分別直攻廣州。是年10月,鄭士良領兵在惠州南部附近大鵬灣沿岸之三洲田發動起義,史稱“惠州三洲田之役”或“庚子惠州之役”。

鄭士良家鄉離惠州不遠,他與這一帶的綠林會黨關系十分密切,因此,綠林會黨就成為[[惠州]]之役的主力軍。鄭士良手下兩大戰將,一個是綠林首領黃耀庭,另一個是三合會首領黃福。二人幫助鄭士良把惠州十縣的會黨和綠林結成陣線,由他擔任總指揮。鄭士良因此可說是一位把會黨和綠林的反清鬥爭引向民主革命的基督徒革命者。

10月6日,時機成熟,鄭士良正式起兵。此次戰役是興中會自1894年創立以來七年後第一次正式的軍事攻擊行動。鄭士良以歸善縣三洲田(今深圳鹽田三洲田村)為根據地,與黃福和黃耀庭等將領一起,揮軍攻占了新安、深圳之後,又轉戰龍崗、淡水和平海等地,一路破清軍,繳槍械,甚至生擒歸善縣縣丞兼管帶杜鳳梧。不消半個月,他們已經取得四次大捷,惠州府十州縣中已有六縣為革命軍所占據。

鄭士良所率領的由綠林和會黨組成的革命軍,不但戰鬥力高,而且很有紀律,[[軍隊]]所到之處,對民眾秋毫無犯,故受到沿途民眾的歡迎和支持,稱他們為“仁義之師”。連戰皆捷之下,各地會黨群眾紛紛來投,革命軍增至二萬余人。後因策應部隊失敗,清軍又調兵全力圍剿革命軍,鄭士良軍雖以寡敵眾,屢次獲勝,無奈曠日持久,供援不繼,終至彈盡援絕,不得已而決定退兵解散,時為10月22日。正當此際,大批清軍趕到,革命軍苦戰,死傷甚重。鄭士良和二黃等手下百余人突圍逃脫,撤退至香港。鄭士良禁不住仰天痛哭:“十余年經營苦心盡此一旦!”

惠州之役後,鄭士良名聲大噪。清[[政府]]懸重賞通緝他,又查抄了他所有在歸善縣的房產財物。退避香港後,在英美基督教宣教士的保護下,鄭士良繼續聯絡會黨,從事革命工作,以圖東山再起。1901年8月7日,鄭士良在香港不幸被一名謀賞者下毒暗殺,以身殉國,年僅38歲。其友人按基督教儀式為他舉行了葬禮,並將他安葬於香港薄扶林道基督教墳場。為避清廷鷹犬破壞,墓碑上未用鄭士良之名,只鐫刻以“鄭弼臣之墓”。孫中山聞訊後極為悲痛,特地派人到香港吊唁並撫恤其遺屬。

鄭士良遺有夫人鍾氏和四個[[兒子]]。三洲田起義失敗後,清廷派兵前往鄭家捕殺“亂黨”遺屬,鄭夫人欲以籮筐擔走四個兒子,因清兵驟至,只好忍痛將次子和三子留在家里,不幸為清兵所殺。鄭夫人在逃難途中,將幼子送給饒姓人家收養,最後只攜得長子雲松,輾轉到香港。民國政府成立後,為追念鄭士良之殊勛,送其子雲松去英國留學,攻讀工程專業。雲松學成回港後,效力於香港市政建設工程。在太平洋戰爭香港陷落期間,病逝於香港,遺下一子二女。其次女(鄭士良之孫女)鄭碧葦從事教育工作,長於文史。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
277,0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