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子弟兵

增加 3,405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子弟兵.jpg | thumb | 300px | 子弟兵 <br> [https://ppfocus.com/0/hib3d8da9.html 原圖鏈接] ]]
'''子弟兵'''(child soldiers)”由領兵將帥本鄉本土壯勇所組成的軍隊。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恩州刺史陳承親,嶺南大首領也,專使子弟兵劫江。
**入關後,隨著滿人被漢化,滿洲大爺們開始好吃懶惰,慢慢的這支軍隊也就凋零了。
*這五支軍隊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古代最強軍隊,我們熟悉的岳家軍、戚家軍、白袍軍、魏武卒、大秦軍團等都沒能位列其中,可能是外國人的思維跟我們不一樣,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能是比較客觀的說法。<ref name="每日頭條">{{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zh-tw/history/82vvp6n.html | title= 外國歷史學家評出的中國古代最強五支軍隊 | language=zh | date=2018-10-05|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衝仔學歷史 | accessdate=2022-04-29}}</ref>
===中國歷史項羽子弟兵的由來==
*陳勝吳廣造反,使得各地叛亂的集團越來越多,按照《史記》中的說法,當時在楚地的造反隊伍數不勝數,多得不得了,而這些造反隊伍通常都會殺官,就是把當地的縣令或郡守殺掉。
*這時的太守殷通,他一看當時的形勢不太對,這農民造反勢力這麼大,將來有一天來把殺我,我也扛不住;所以殷通想,乾脆我也造反算了。
*殷通找到項梁,跟項梁說:「我想造反,由你和桓楚兩人領兵怎麼樣?」這挺合項梁的意,項梁便說:「可以!但是現在桓楚亡命在外,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只有一個人知道他的下落,就是我的侄兒項羽,如果要找到桓楚的話,得先把我侄兒項羽叫過來一塊兒商量。」
*項梁就把項羽就叫了過來,項羽來了之後,項梁給項羽使了一個眼色,項羽就把劍拔出來衝了上去,一劍就把殷通的腦袋砍下來。當時底下的人一看太守被殺,都已經傻了,有的拿起武器要抵抗,項羽拿起劍來一連殺了幾十個人,結果後來誰都不敢動了。
*接著項梁就召集當地的少年,號召他們起來造反。因為太守已經死了,項梁跟項羽兩人本來在當地威望就比較大,於是就徵集了八千人,開始造反,後來我們一般所說的「項羽八千子弟兵」就是這麼來的。
*公元前209年九月,項梁和侄子項羽殺死了吳中太守殷通,召集江東八千子弟兵,開始加入造反起義的行列。
*此時秦政府的戰略反攻已經開始,秦大將章邯率領駐守長城的兵團近三十萬人,一路殲滅造反隊伍向東推進。
*這時項梁只有八千人,打是肯定打不過的; 所以項梁這個時候迫切的需要去擴充他的隊伍。
*當時有幾個人來投奔項梁,其中有一個人叫做陳嬰,是東陽人(今安徽省天長縣),這人是一個很守本分的人,大家都很喜歡他。
*陳勝吳廣造反之後,東陽地區的老百姓也造反,把當地的縣令給殺了; 殺了之後他們說咱們造反,需要找一個人挑頭吧,找誰呢?說咱們找陳嬰得了,大夥都很喜歡他。
*找到陳嬰說,我們已經把官殺了,你能不能給我們當頭?陳嬰說這是掉腦子滅族的事情,我當不了頭,但是你們要是信任我,我帶你們去投奔一個人,於是陳嬰就帶著當地兩萬人去投奔了項梁。
*除了陳嬰之外,還有英布、蒲將軍等七、八股人馬,帶著兵來投奔項梁,最後就聚集了大概六、七萬的人馬。
*接著項梁在「薛」這個地方,召開了一個會議,歷史上也稱為「薛地會議」,在會議上,他們統一了自己的政治綱領和軍事佈署。
*當時謀士有一個謀士叫范增,范增跟項梁說,楚南公當時講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如果我們要想成功的話,我們就必須得找一個過去楚王的後代,把他立為王,作為名義上的諸侯領袖; 於是他們就找到了一個放羊的人,這個人是楚懷王的孫子,把他立為王,也叫楚懷王。<ref name="笑談風雲">{{cite web |url=https://xtfy.ntdtv.com/newsletter-aug-2018-article05/ | title= 項羽八千子弟兵| language=zh | date=2018-07-27| publisher=笑談風雲 | author= | accessdate=2022-04-29}}</ref>
 
==参考來源==
{{Reflist}}
 
[[File:子弟兵.jpg | thumb | 300px | 子弟兵 <br> [http://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54901 原圖鏈接] ]]
[[Category:600 史地類:中國史地]]
[[Category:610 中國通史]]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