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不忽木

增加 1,03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不忽木'''==[[File:不忽木.jpg|缩略图|右|不忽木|[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3010101314&di=a0a2bbb8f9e552e9a794ca2e5c10f1f0&imgtype=0&src=http%3A%2F%2Fwww.gushiji.cc%2Fupload%2Fauthor%2F738977421835181.jpg 原图链接][http://www.gushiji.cc/yuan/list.html 来自古诗集的图片]]]'''[[不忽木]]'''({{bd|1255年||1300年||catIdx=K}}),[[中国]][[元朝]]政治人物,[[康里]]人。又名'''时用''',字'''用臣'''。[[元世祖]]侍从[[燕真]]之子,不忽木跟[[王恂]]、[[许衡]]学习[[儒学]],历仕[[元世祖]]、[[元成宗]]两朝,官居[[中书]][[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后为平章军国事,行[[御史中丞]],后病亡。他[[汉化]]较深,主张兴建[[学校]],重视儒学,反对任用敛财之臣[[阿合马]]、[[桑哥]]等。其子[[康里巎巎]]。
不忽木曾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读过[[张养浩]]的文章后,大为欣赏,便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他是张养浩的恩师。
 
大德四年(1300年),不忽木逝世,时年四十六岁。<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yuanshi/yuas_130.htm 《元史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十七》],国学网</ref>
==家族身世==
 
不忽木,世代为[[康里部]]人。康里,即[[汉高车国]]。祖海蓝伯,曾是[[克烈王可汗]]之臣。克烈部灭亡,就弃家从几千骑兵朝西北奔驰而去,元太祖铁木真派使者招降,他回答说:“过去与皇帝同事克烈王可汗,现在大王可汗灭亡,不忍心改变这件事。”说完就离开了,不知到怎么回事。十个儿子,都是为元太祖所俘虏。其中燕真最小,年方六岁,元太祖赐庄圣皇后。后来是因为同情才养育他的,派遣侍卫在元世祖忽必烈的藩邸。长从征讨伐,有功劳。世祖威名日盛,宪宗将要讨伐宋国,命令以守。燕真说:“皇上平素有心志疑惑,现在皇上长途跋涉到危险的地方,殿下以皇弟一处安全,可以吗?“元世祖忽必烈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南征。元宪宗蒙哥高兴,于是分兵命令到鄂州,而自己领兵攻打蜀地的钓鱼山,令阿里不哥居守。元宪宗蒙哥死后,燕真统元世祖忽必烈留部,觉得阿里不哥有野心,奉皇后来逐渐招来至南方,与元世祖忽必烈相会于上都。 <ref>《元史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十七》燕真最幼,年方六岁,太祖以赐庄圣皇后。后怜而育之,遣侍世祖于籓邸。长从征伐,有功。世祖威名日盛,宪宗将伐宋,命以居守。燕真曰:“主上素有疑志,今乘舆远涉危难之地,殿下以皇弟独处安全,可乎?”世祖然之,因请从南征。宪宗喜,即分兵命趋鄂州,而自将攻蜀之钓鱼山,令阿里不哥居守。宪宗崩,燕真统世祖留部,觉阿里不哥有异志,奉皇后稍引而南,与世祖会于上都。 </ref>
==早年逝世==
大德二年(1298年),御史中丞崔彧去世,特别命令不忽木为行中丞事。大德三年(1299年),兼领侍仪司。因父亲收受贿赂之财,御史一定要归罪自己的父亲,不忽木说:“纪律的部门,以宣政化、激励风俗为先,如果你证明自己父亲,又如何建立孝!”枢密院大臣受人玉带,征赃不说,御史说处罚得太轻,不忽木说:“礼,大臣贪污,只是说饭碗不漂亮,如果加以鞭打羞辱,不是用刑于上大夫的意思。”人们称赞他的平和宽恕。大德四年(1300年),疾病复发,成宗派遣医生医治,无效,不忽木便搭上奏说:“臣懦弱平庸无取,愧对于皇帝的眷爱与恩泽,我快死去了,永远辞别这政治清明的时代了。”便把酒杯斟满痛饮而亡,时年四十六岁。成宗听说后感到难过,士大夫都失声痛哭。<ref>《元史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十七》大德二年,御史中丞崔彧卒,特命行中丞事。三年,兼领侍仪司事。有因父官受贿赂,御史必欲归罪其父,不忽木曰:“风纪之司,以宣政化、励风俗为先,若使子证父,何以兴孝!”枢密臣受人玉带,征赃不叙,御史言罚太轻,不忽木曰:“礼,大臣贪墨,惟曰簠簋不饰,若加笞辱,非刑不上大夫之意。”人称其平恕。四年,病复作,帝遣医治之,不效,乃附奏曰:“臣孱庸无取,叨承眷渥,大限有终,永辞昭代。”引觞满饮而卒,年四十六。帝闻之惊悼,士大夫皆哭失声。</ref>
大德二年(1298年),御史中丞[[崔彧]]去世,特别命令不忽木为行中丞事。大德三年(1299年),兼领侍仪司。因父亲收受贿赂之财,御史一定要归罪自己的父亲,不忽木说:“纪律的部门,以宣政化、激励风俗为先,如果你证明自己父亲,又如何建立孝!”枢密院大臣受人玉带,征赃不说,御史说处罚得太轻,不忽木说:“礼,大臣贪污,只是说饭碗不漂亮,如果加以鞭打羞辱,不是用刑于上大夫的意思。”人们称赞他的平和宽恕。大德四年(1300年),疾病复发,[[成宗]]派遣医生医治,无效,不忽木便搭上奏说:“臣懦弱平庸无取,愧对于皇帝的眷爱与恩泽,我快死去了,永远辞别这政治清明的时代了。”便把酒杯斟满痛饮而亡,时年四十六岁。成宗听说后感到难过,士大夫都失声痛哭。<ref>《元史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十七》大德二年,御史中丞崔彧卒,特命行中丞事。三年,兼领侍仪司事。有因父官受贿赂,御史必欲归罪其父,不忽木曰:“风纪之司,以宣政化、励风俗为先,若使子证父,何以兴孝!”枢密臣受人玉带,征赃不叙,御史言罚太轻,不忽木曰:“礼,大臣贪墨,惟曰簠簋不饰,若加笞辱,非刑不上大夫之意。”人称其平恕。四年,病复作,帝遣医治之,不效,乃附奏曰:“臣孱庸无取,叨承眷渥,大限有终,永辞昭代。”引觞满饮而卒,年四十六。帝闻之惊悼,士大夫皆哭失声。</ref> [[ 不忽木 ]] 家中素来贫穷,他亲自用灶做饭,妻子织布来奉养母亲。后来出使回来,那时母亲已经亡故了,他大声地痛哭呕血,数次晕倒不起。日常穿着为儒者,不追求华丽的装饰。俸禄赏赐有多,就散施关系。知晓人,多所推荐提拔,丞相哈剌哈孙答刺罕也是他所推荐的。他学先实践后文艺。不忽木平时沉默寡言,到皇帝面前讨论事情,吐辞洪畅,引义正大,以天下之重为自己的责任,知无不言。世祖曾对他说:“ [[ 太祖 ]] 有说,君主治理天下,如果右手拿东西,必须用左手接住它,这样才能稳固。你就是我的左手。”每当侍宴机会,一定要陈述古今政事的要点, [[ 世祖 ]] 每拍腿叹息说:“我恨你生得晚,不能早点听到这些话,但是我们子孙会幸福的。”临终,把白璧给了他,说:“有一天带着这个东西来见我。”武宗时期,追赠为纯诚佐理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号为文贞。<ref>《元史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十七》家素贫,躬自爨汲,妻织纴以养母。后因使还,则母已死,号恸呕血,几不起。平居服儒素,不尚华饰。禄赐有余,即散施亲旧。明于知人,多所荐拔,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亦其所荐也。其学先躬行而后文艺。居则简默,及帝前论事,吐辞洪畅,引义正大,以天下之重自任,知无不言。世祖尝语之曰:“太祖有言,人主理天下,如右手持物,必资左手承之,然后能固。卿实朕之左手也。”每侍燕间,必陈说古今治要,世祖每拊髀叹曰:“恨卿生晚,不得早闻此言,然亦吾子孙之福。”临崩,以白璧遗之,曰:“他日持此以见朕也。”武宗时,赠纯诚佐理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文贞。</ref> 
==人物评价==
 
[[朱权]]:“如闲云出岫。"
[[元世祖]]忽必烈:“恨卿生晚,不得早闻此言。”
“不忽木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 陈垣先生 ]] 称之为“纯儒”,他廉正守职,执法公允;不畏权臣,敢于直谏;反对聚敛,体恤百姓,在当时深孚众望。”
==主要成就==
 
===文化===
[[ 不忽木 ]] 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他谙熟古史,崇儒尊长,纲常观念浓厚,是个完全汉化的“ [[ 纯儒 ]] ”。他幼年在东宫侍奉 [[ 真金太子 ]] ,师从王恂。后继师许衡。王、许皆为当时大儒,不忽木受业门下,自然深受影响,甚至在性格特征上,也像前辈大儒,沉稳而敏瞻。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与同舍生坚童、太答、秃鲁等上疏,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继述历代学校制度。要求设立国学,下列诸科,“使其教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为之讲解经传,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本着儒家的纲常观念,他极力反对“ [[ 奴告主 ]] ”、“ [[ 子证父 ]] ”,认为这会坏风俗,乱人伦,断不可行。对于老师,“其敬以素,犹子事父”。因此,许衡常常夸奖他,说他将来“必大用于世”,不忽木还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曾有乐府行于世。  
===社会===
 
不忽木也做了一些对百姓有益的事情。至元十九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2年—1284年)间,他曾出使河东道,遇见饥民死徙相属,就下令发廪赈济,数万人赖以不死。又有一次,有人请征讨流求。为筹措军费,计划在江南征收包银,不忽木争辩说:“吾元疆理天下,四表之间,横目穷发,何所不至,何资鱼虾之国,始广土众民哉……今江南履亩而税,输酒醋课,及他乡里门徭,水马驿递,又增包银,则重敛矣,民将不堪。”事遂止。
 
==亲属成员==
 
父亲:燕真,元世祖忽必烈侍从。
 
妻子:寇氏,鲁国公主。王氏,鲁国公主。
 
儿子:回回,陕西行省平章政事。
 
巎巎,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翰林学士。书法家。
 
==个人作品==
 
《[[仙吕]]》、《[[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寄生草]]》、《[[村里迓鼓]]》、《[[元和令]]》、《[[上马娇]]》、《[[游四门]]》、《[[后庭花]]》、《[[柳叶儿]]》、《[[赚尾]]》等。
 
==史籍记载==
 
《[[元史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十七]]》有传。
==参考资料==
 
*《[[元史]]》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十七
[[Category:元朝政治人物|B]]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