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孫處約

增加 1,79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孫處約'''({{bd|603年||671年|6月15日|catIdx=S}}),字'''茂道''',後為避[[武則天]]父[[武士彠]]諱,改[[以字行]]<ref name=autogenerated1>{{Cite book | author = 樊英峰主編 | title = 《乾陵文化研究 三》 | location = 西安| publisher = 三秦出版社  | date =2007| pages =177-181 |ISBN =7-80736-349-5| accessdate = 2015-01-28 | url = | language= zh-hans| quote = }}</ref>,[[汝州]][[郟縣|郟城]]人,祖籍[[千乘]][[樂安]] 。拜名士[[石仲覽]]爲師 。[[唐朝]][[官員]],[[唐高宗]]年間短暫拜為[[宰相]]。
==經歷==
=== 唐太宗年間 ===
永徽元年(650年)孫處約因考得射策甲科,授著作佐郎,又遷授禮部員外郎,轉考功員外郎、弘文館直學士、騎都尉,又累授守考功郎中、上囗[3]都尉,為瀛州參軍、書佐。
 
孫處約做宰相。孫處約卻說:“能做個舍人,在殿中周旋吐納就可以了。”<ref name=NBT105>[[:s:新唐書/卷105|《新唐書》卷一百零五]]</ref>
[[貞觀]]元年(627年),授校書郎,奉敕充修[[南朝梁|梁]]、[[陳朝|陳]]、[[北周|周]]、[[北齊|齊]]、[[隋]]等五個朝代史書。任皇子齊王[[李祐 (齊王)|李祐]]的記室。李祐失德,孫處約數次上書相諫。又轉韓王府記室。  貞觀 十七年(643年),李祐謀反失敗伏誅,太宗親自查驗李祐的文書,發現孫處約的諫書,很是讚賞。
=== 唐高宗年間 ===
[[永徽]]元年(650年),孫處約因考得射策甲科,授著作佐郎,又遷授禮部員外郎,轉考功員外郎、弘文館直學士、騎都尉,又累授守考功郎中、上囗<ref name=lack>墓誌闕字。</ref>都尉,為[[瀛州]]參軍、書佐,又入調,當時 [[ 來濟 ]] 已在吏部任職,說:“如你所願。”以為通事舍人<ref name=NBT105/>。遷守[[給事中]]、中書舍人,來濟降階勞問其平生。同年,宰相[[中書令]][[杜正倫]]<ref>因杜正倫僅在657—658年間為中書令,此事肯定在此期間發生。</ref>。奏請再任一名中書舍人,[[唐高宗]]答:“孫處約一人就足以辦事。為什麼還要更多的人?”
[[顯慶]]三年(658年),詔加朝散大夫、弘文館學士,其餘官職依舊。同年從幸[[合壁宮]]。不久遷朝議大夫、司禮少常伯、囗車都尉<ref name=lack/>。
 
==軼事典故==
唐太宗貞觀年間,孫處約、[[高智周]]、[[郝處俊]]、來濟四人共同依附江都石仲覽。石仲覽有器識,知道這四個青年人日後必定飛黄騰達,於是傾財相助。有一天,石仲覽請他們四人談談各自的理想和抱負。郝處俊說:“丈夫惟無仕,仕至宰相乃可。”高智周和來濟也表達了同樣的願望。隻有孫處約出言謹慎,說:“得爲舍人,在殿中周鏇吐納可也。”<ref name=NBT105>[[:s:新唐書/卷105|《新唐書》卷一百零五]]</ref>也就是他的最高理想是做一名中書舍人,在金鑾殿爲朝廷起草公務文書。
 
到了唐高宗永徽年間,來濟已官至中書令(宰相)、檢校吏部尚書(吏部是古代中央主管幹部人事工作的部門),而孫處約這時才以瀛州書佐的身份調入朝廷工作。在安排孫處約的工作崗位時,來濟在他的調令上批了“如志”二字,也就是根據他本人多年前的願望,安排他到中書省工作,擔任中書舍人。據史書記載,後來不但來濟、高智周和郝處俊都實現了自己的抱負願望,當上了宰相,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孫處約也被任命爲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當上了宰相,於是史書上說他們“後皆至公輔矣”。
孫處約如願以償當上中書舍人,如果說是沾了朋友來濟的光,得到了他的特殊照顧,那麼後來也能當上宰相,則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