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43
次編輯
變更
荀瑶
,無編輯摘要
|太子=
}}
[[File:荀瑶.jpg|缩略图|右|280px|[http://t11.baidu.com/it/u=2955021994,2433189284&fm=173&app=25&f=JPEG?w=315&h=327&s=AD0AA35F5AD347EB0E9CC1DE0100C030 原圖鏈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9060188752725327&wfr=spider&for=pc 图片來自百家号]]]
'''知瑤'''(知襄子)({{bd|?||前453年||Z}}),又稱'''智瑤'''(智襄子)、'''荀瑤'''、'''知伯瑤'''<ref>在古代「知」和「智」可通用。</ref>,[[春秋时期|春秋]]末年[[晉國]]四[[卿 (官制)|卿]]之一,[[知宣子]]之子,知瑤分別向[[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三[[大夫 (官名)|大夫]][[勒索]]土地,只有趙氏不給,知瑤大怒,聯合韓、魏兩氏攻擊並擊敗[[趙襄子]]。趙襄子慌忙退守根據地[[晉陽]],知瑤包圍並引[[汾河|晉水]]灌城二年之久。(前455年 - 前453年)在即將獲勝之際,卻因他的一席話導致了韓、魏兩氏的[[領導人]]倒戈,與趙氏聯合反攻知氏陣地,知瑤被擒並被殺,[[头|首級]]被[[趙襄子]]作成“飲器<ref>《資治通鑑·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ref>”(飲器之義,眾說紛紜:一說飲酒的酒杯、一說盛尿的夜壺、一說盛酒的容器<ref>《淮南子·道应训》“大敗 知伯 ,破其首以爲飲器” 汉高诱 注:“飲、溺器、椑榼也。” 庄逵吉按:“疑此酒字譌‘溺’。”《汉书·张骞传》:“以其頭爲飲器” 唐·颜师古注:“ 韋昭曰:‘飲器,椑榼也。’晉灼曰:‘飲器,虎子屬也,或曰飲酒之器也。’…… 韋云椑榼, 晉云獸子,皆非也。椑榼,即今之偏榼,所以盛酒耳,非用飲者也。”</ref>)。智伯家族全部[[族誅|屠滅]]<ref>《資治通鑑·威烈王二十三年》:“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ref>,所有的領地被韓、魏、趙三家所瓜分。
== 人物 生平 ==
=== 知瑤繼位及對外發展 ===
=== 水灌晉陽及三家滅知 ===
十六年(前453年)知襄子久攻不取,憤引[[汾河|汾水]]灌[[晉陽]]城,趙氏「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军民病饿交加<ref>《[[史記]]·趙世家》載:“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ref>,十分危急。
知襄子看見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ref>見《戰國策·秦策四》「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ref>韓康子、魏桓子兩人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個水攻的對象。
趙氏水困已久,無法續守,遂派谋臣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張孟談於是告訴韓、魏之[[君]]曰:「唇亡齒寒,智伯率領你們兩位來攻擊趙氏,趙氏快要滅亡了,接下來你們兩位也要被智伯當成攻擊的目標了。」<ref>《[[戰國策]]》:{{〈}}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 「臣聞唇亡則齒寒。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ref>韓、魏本來就對[[知氏|智伯]]的囂張跋扈非常憤恨,聽了這[[縱橫家|論士]]之言,也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滅亡的[[士族 (中国)|門閥]],決定倒戈[[起事]]。於是三方密約,決定共同攻滅智氏。
到了[[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三月初十丙戌日,趙襄子派出部隊,殺死知氏軍守堤的士兵,決開[[堤防]]反灌,知氏軍因倉促救水而散混亂,韓、魏軍趁勢從背後,側翼進攻,趙襄子親率軍隊進擊,並大敗知氏軍的前鋒,長驅直入中軍[[幕府 (中國)|幕府]],擒殺知襄子,並將知襄子的[[头|首級]]雕刻上漆,當[[酒|飲酒]]之[[骷髏杯|首爵]],又大加搜捕,將知氏家族[[族誅|夷滅]],只有[[知果]]已改氏为[[輔氏]],所以得以保全。[[晉陽之戰]]宣告結束,知襄子[[宗族]]滅亡。
知襄子有[[門客|食客]][[豫讓]],為人忠義,為了要報答知襄子的知遇之恩,並發誓要替[[君主|主公]]報仇雪恨,三番兩次[[暗杀|刺殺]]趙襄子,都不成功,最後依舊被趙襄子所擒,於是請求刺了趙襄子衣服三劍,略作報恩的表示,然後[[自殺]]身亡。
== 家庭 ==
*[[智寬]](族人,前449年奔秦)
== 注釋 參考 ==*[[司馬遷]],《[[史記]]》,卷43{{ 〈Reflist}} 趙世家{{〉}}、卷86{{〈}}刺客列傳{{〉}}*[[劉向]],《[[戰國策]]》,秦策四、宋衛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