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口湖牽水𰹬

移除 53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center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口湖牽水 𰹬'''<br/p>|-|<center><img src="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taitokchi.com/proxycontent/images/2021/06/Jeq5d4BgNr9vIFD6UbteuttWB2020-LHWd9CC_c5yx7Nt2orA807-P2Gv28-Lp5EVMtjMyo4DBjFtcBHjd3YQx8cDq23_qydUjuszXFnQ9Xx_E09-d8yLjLCqg12.12.5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pili1321taitokchi.pixnet.netcom/blog/postkhau-o-khan-chui-chng/162095789 圖片來 自pixnet自taitokchi]</small>
|}
'''口湖牽水𰹬''' ,注音符號:ㄓㄨㄤˋ,漢語拼音:zhuàng。因此字難以輸入和顯示,常用(車藏)替代之。(臺灣閩南話:Kháu-ôo Khan-tsuí-tsn̄g), 是[[台灣]][[雲林縣]][[口湖鄉]]的祭儀。每年農曆六月初八,當地蚶仔寮舊金湖港萬善祠和金湖萬善爺廟皆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民俗祭典——牽水 <ref name=舊>{{cite book|author=蔡培慧,陳怡慧,陳柏州/著|title=《台灣的舊地名》|year=2004年|publisher=遠足文化|isbn=9867630149|pages=P.118}}</ref> ,為當地居民為了要緬懷與拔度一百多年前罹難於水災的先民所衍生的特殊祭儀,是為全臺灣規模最龐大的牽水 儀式
2008年雲林縣政府登錄為地方無形文化資產,並加入製作水藏,配合地方文史課程等教學活動成為臺灣特有的文化活動「牽水藏文化節」。2010年由文建會指定「口湖牽水藏」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
 
==歷史==
由於下湖口是在樹苓湖的南方新形成的潟湖口岸,因地理形勢所形成的航運之便,帶來商業繁榮,卻也因此特殊地形在未來促成嚴重的死傷,也就是當地民眾俗稱的「湖內洗港」,因遭逢此劫厄,此水災使下湖人口逐漸衰退,加上泥沙淤積,下湖港的盛況逐漸衰退,到了日治末期,為其他港口所取代。
 
清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臺灣|1845年]])農曆六月初六大雨連宵,初七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磅礡的雨勢使得暴漲的北港溪與牛挑灣溪溪水灌入樹苓湖,又因西邊兩道沙汕阻隔溪水入海,來不及宣洩的溪水在強烈西南向颱風襲捲下,形成龐大[[風暴潮]](台語:風颱流/hong-thai-lâu),倒灌進沿海地帶,造成湖內洗港的慘況,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帶,全部淹沒,尤以下湖口一帶的九個村莊(下湖、蚶仔寮、鮘仔窪、新港、無尾敦、蝦子寮、下崙仔、泊仔寮、竹苗寮)最為嚴重,其中蝦子寮與竹苗寮更是死傷慘重。直至六月十二日雨勢稍減,海水退潮,沿海一帶橫屍無數,根據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為三千人(但此應為保守數字);民間說法為七千多人,且當地所有田園跟魚堤都已毀壞,屍體數量無法單靠民力收埋,必須倚靠官兵才得以收埋,當地所有的棺材跟草蓆早已被買盡,為了不使無法收埋的屍體曝屍荒野,只得集體挖坑分四處埋葬,稱萬人塚。
 
迨收埋過程告一段落,由[[臺灣兵備道]][[熊一本]]、[[臺灣鎮總兵]][[葉長春]]會同[[臺灣府知府]][[仝卜年]]向道光皇帝稟告災情,為了體恤百姓,皇帝特准開義倉榖米一千石並撥銀三千兩賑災,另將收埋罹難人民的萬人塚敇封為「萬善同歸」,但可能是因為災後飢荒和屍體腐敗後發出的惡氣,導致當地之後又發生[[瘟疫]],死了三千人,於是當地開始謠傳如此慘烈的災情是因為道光皇帝開的金口,導致死亡人數與民間統計的七千人湊為「萬」善同歸。
==牽水藏儀式產生==
口湖牽水藏與口湖地區民眾歷史記憶緊密結合,引導地方生活歲時作息,其科儀傳承逾百多年,已從宗教科儀,轉變成為整村鄉民投入的民俗活動,顯現悲憫祈福求安之文化精神,極具特殊性與歷史意涵。
 
==歷史緣由==
由於下湖口是在樹苓湖的南方新形成的潟湖口岸,因地理形勢所形成的航運之便,帶來商業繁榮,卻也因此特殊地形在未來促成嚴重的死傷,也就是當地民眾俗稱的「湖內洗港」,因遭逢此劫厄,此水災使下湖人口逐漸衰退,加上泥沙淤積,下湖港的盛況逐漸衰退,到了日治末期,為其他港口所取代。
 
清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臺灣|1845年]])農曆六月初六大雨連宵,初七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磅礡的雨勢使得暴漲的北港溪與牛挑灣溪溪水灌入樹苓湖,又因西邊兩道沙汕阻隔溪水入海,來不及宣洩的溪水在強烈西南向颱風襲捲下,形成龐大[[風暴潮]],倒灌進沿海地帶,造成湖內洗港的慘況,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帶,全部淹沒,尤以下湖口一帶的九個村莊(下湖、蚶仔寮、鮘仔窪、新港、無尾敦、蝦子寮、下崙仔、泊仔寮、竹苗寮)最為嚴重,其中蝦子寮與竹苗寮更是全軍覆沒。直至六月十二日雨勢稍減,海水退潮,沿海一帶橫屍無數,根據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為三千人,但此應為保守數字,民間說法為七千多人,且當地所有田園跟魚堤都已毀壞,屍體數量無法單靠民力收埋,必須倚靠官兵才得以收埋,當地所有的棺材跟草蓆早已被買盡,為了不使無法收埋的屍體曝屍荒野,只好集體挖坑分四處埋葬,稱萬人塚。
 
迨收埋過程告一段落,由[[臺灣兵備道]][[熊一本]]<ref>[https://vance118.pixnet.net/blog/post/49259582 熊一本],pixnet</ref> 、[[臺灣鎮總兵]][[葉長春]]會同[[臺灣府知府]][[仝卜年]]向道光皇帝稟告災情,為了體恤百姓,皇帝特准開義倉榖米一千石並撥銀三千兩賑災,另將收埋罹難人民的萬人塚敇封為「萬善同歸」,但可能是因為災後飢荒和屍體腐敗後發出的惡氣,導致當地之後又發生[[瘟疫]],死了三千人,於是當地開始謠傳如此慘烈的災情是因為道光皇帝開的金口,導致死亡人數與民間統計的七千人湊為「萬」善同歸。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00 733 社會科學類臺灣‎ ]]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