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汪曾祺

增加 2,68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汪曾祺.jpg|缩略图|汪曾祺]]|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7a6f4be5ac6009d4.jpg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354013-5589477.html 来自央视网]]]
| 出生日期 = 1920年3月5日
| 出生地点 = [[ 江苏省 ]][[ 高邮市]]
| 逝世日期 = 1997年5月16日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职业 = 散文家、戏剧家 、小说家
| 主要作品 = 《 [[ 受戒 ]] 》《 [[ 沙家浜 ]] 》《 [[ 大淖记事 ]] 》 等
}}
<p style="text-indent:2em;">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 [[ 江苏省 ]][[ 高邮市 ]]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p >==人物事迹== <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 [[ 江阴县 ]][[ 南菁中学 ]] 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 [[ 上海 ]] [[ 香港 ]] [[ 越南 ]] [[ 昆明 ]] ,以第一志愿考入 [[ 西南联  大中国文学系 ]] 。1950年,任 [[ 北京市文联 ]] 主办的《 [[ 北京文艺 ]] 》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  《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p >
=== 求学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学,并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  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因战争而打乱。汪曾祺就这样勉强读完中学。后战事日紧,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他  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 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p > == 解放前夕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 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 沈从文 ]]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 等。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 。</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 1939 ,汪曾祺 由昆明到 上海 [[李健吾]]先生介绍 香港、越南到昆明 到民办致远 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 国文 任教师两年,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 大学 期间, 写了 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 鸡鸭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p >
=== 名家 解放前夕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 沈从文 ]]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 》、《 戴车匠 落魄》、《老鲁 》等 小说 。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 。</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 1946 初春 ,汪曾祺 离开 由昆明到 上海 ,经[[李健吾]]先生介绍, 北京,与在北京大 民办致远中 外语系 的施松卿会合 师两年 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 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 失业半年后 这期间 才在北京历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初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到北京,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助教的施松卿会合,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失业半年后,才在[[北京]][[历 史博物馆 ]] 找到工作。</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汪曾祺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 [[ 武汉 ]] 被留下来参与接管文教单位,后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干了一年。</p >
文教单位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4月 后被派到 汪曾祺的 二女子 一本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 学当副教导主任 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汪曾祺初期作品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5月 干了一年 与施松卿结婚 。</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汪曾祺 初期作品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5月,与施松卿结婚。</p > == 解放时期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4年,汪曾祺创作出京剧剧本《 [[ 范进中举 ]] 》,后获北京市戏剧调演一等奖。秋,调离北京市文联,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因这篇短文受到批评,但并未划定为右派。</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3年,《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这是汪曾祺的第二个作品集。</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 [[ 芦荡火种 ]] 》执笔改编同名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党  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p >
<p style="text-indent:2em;">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1968年迅速获得"解放"。</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p ><ref>[http://cul.sohu.com/s2012/diyixianchang39/ 汪曾祺逝世十五周年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早已远去 .搜狐[引用日期2014-10-02]]</ref>(贾平凹评)
===晚年岁月 ===
<p style="text-indent:2em;">1977年,民间文学论文《花儿的格律》发表,这是汪曾祺"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在年初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7年2月26日,汪曾祺在京入党。4月16日,汪曾祺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云南访问。10月,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汪曾祺  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历时三个多月。</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小说无新作,间或发表些散文、随笔。</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p ><ref>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 《名作欣赏》,2012年23期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春,应 [[ 台湾 ]] [[ 联合时报 ]] 》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问题座谈会"。</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p ><ref>[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1-04/21/content_259587.htm 20万字汪曾祺散佚作品现天 .扬州晚报[引用日期2014-10-02]]</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p ><ref>陆建华 ,汪曾祺传略 [1J],《文教资料》1997年04期</p ref>==文学特点=====散文写作===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 历史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汪曾祺一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 经历 活审美化”,纠偏 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 不公正待遇 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 尽管如此,始终保持 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 静旷达 淡、含蓄节制 心态 叙述 并且创造 暴露 积极乐观诗意 滥情的、夸饰 的文 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小说写作===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ref>[http://wenhua.yzwb.com/system/2010/02/24/010075880.shtml 汪曾祺小说的主要特点 .扬州晚报网[引用日期2013-12-13]]</ref>=== 历史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 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ref>[2](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07/31/c_125092912.htm 贾平凹评 价汪曾祺:一只文狐修炼成老精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10-02]]</ref></p >
<p style="text-indent:2em;">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3] (中国作家网评)</p >
== 參考來源 ==
{{reflist}}
135,8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