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增加 45,287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神圣罗马帝国1.jpg|缩略图|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
[[File:神圣罗马帝国1.jpg|缩略图|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图为神圣罗马帝国地图。]]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Sacrum Romanum Imperium''),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ref name=HRE-H-01>[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16094143/http://www.worldheritagesite.org/tag.php?id=877 Holy Roman Empire], World Heritage Site</ref>,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根第公国|勃根第王国]]还有[[弗里西亚|弗里西亚王国]](今[[低地国家]])。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其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亲王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来统治,[[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神圣罗马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及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File:神圣罗马帝国2.jpg|缩略图|左|神圣罗马帝国]]

[[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现代的联邦德国也视神圣罗马帝国为[[德国历史]]的一部分。
== 历史 ==
=== 背景 ===
==== [[罗马帝国]][[四帝共治制|分治]] ====
293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採行四帝共治制,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此后帝国分分合合。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位儿子,从此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拉文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彼此并非敌对关系,并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

此后几十年间,罗马城多次被[[西哥特王国]]的[[亚拉里克一世]]和[[汪达尔人]]攻占和血洗,西罗马帝国的实力和威严一落千丈。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解体,末任罗马皇帝自己发出退位诏,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而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后来史称的「[[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虽然于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特人废黜。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486年。

==== 查理大帝的加洛林罗马帝国 ====
同一年,[[日耳曼民族]]的[[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一世|克洛维]]打败罗马人,建立[[墨洛温王朝|墨洛温家族]]的法兰克王国。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加洛林王朝|加洛林家族]]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王国达到鼎盛,征服国土范围到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波希米亚]]、[[奥地利]]西部、[[伊比利亚半岛]]东北角的领土。800年的圣诞节,[[查理大帝]]在罗马礼拜时被教宗[[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ref>{{cite book |last= Pagden |first=Percy |title=World's at War: The 2,500-Year Struggle Between East and West |publisher=Random House |year=2008 |edition=First |page=147}}</ref><ref>{{cite book |last=Bryce |first=James |title=The Holy Roman Empire |publisher=Macmilan |year=1968}}</ref>,整个[[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加洛林帝国]]」,西罗马帝国就此以帝位转移至法兰克国王的形式复辟。加洛林帝国奠定了后世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石,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取消为止。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全国分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泰尔一世 (中法兰克)|洛塔尔]]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今[[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为[[西法兰克王国]]。

查理曼死后,841年胖子查理(东法兰克)和秃头查理(西法兰克)联合起来打败了长兄,「罗马皇帝」这个头衔,始终由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君主轮流拥有。帝国皇冠最初在[[西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之间争夺不休,先是作为战利品先后落到西边[[秃头查理]]和东边[[胖子查理]]。870年,胖子查理和秃头查理签订墨尔森条约,瓜分了长兄的中法兰克王国。

[[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与888年死后,加洛林帝国自此分裂瓦解,此后未恢复,并再也没有统一。自胖子查理之后,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意大利本土贵族,最后一位这样的皇帝是死于924年的意大利人[[贝伦加尔一世]]。根据[[Regino of Prüm]]的说法,帝国的每一部分从自己内部选出了一位“小王”(kinglet)。

=== 神圣罗马帝国 ===
==== 奥托一世成立帝国 ====
大约在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掘起,形成并分别以四大日耳曼部落为母体的[[四大公国]]:萨克森(萨克森人)、法兰克尼亚(老法兰克人)、士瓦本(阿勒曼尼人)和巴伐利亚(巴伐利亚人)。

911年,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去世,但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成员作为继任者,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Conrad of Franconia)为新一任国王。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宿敌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 (德意志)|捕鸟者亨利]]为继任者。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萨克森王朝),他的后代们继续统治东法兰克王国一个世纪左右。亨利一世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德意志王国(Deutsches Reich)。

936年,亨利去世,他指定的继承人,也是他的儿子,[[奥托一世_(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在[[亚琛]]被选为国王<ref>cite book|last=Magill|first=Frank|title=Dictionary of Wolrd Biography|volume=II|year=1998|publisher=Fitzroy Dearborn|location=London |page=706 </ref>。他平定一系列由其长兄和一些公爵发动的叛乱。在那之后,国王成功掌握公爵的任免权,并经常任命主教来管理行政事务。

951年,奥托一世帮助阿德莱德(Adelaide),一位意大利的寡妇王后击败她的敌人。迎娶她并控制意大利。955年,奥托一世在对阵匈牙利[[霍尔卡]][[布尔斯苏]]和雷尔酋长、苏尔酋长的[[第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 (955)|列希菲德战役]]中赢得一场决定性胜利<ref name="Magill 1998 707">cite book |last=Magill|first=Frank|title=Dictionary of Wolrd Biography|volume=II|year=1998|publisher=Fitzroy Dearborn |location=London |page=707 </ref>。

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那时起,帝国的事务就与意大利和[[罗马]]教廷的事务缠绕在一起。奥托的加冕仪式使日耳曼国王们成为查理曼帝国的继承人,并通过帝国继承原则也使他们成为古罗马的继承人。帝国没有固定的首都,而且国王不断往返与各个住处之间来处理政务(被称为Kaiserpfalz)。然而每位国王都有偏爱的地点,对奥托一世来说是[[马格德堡]]。

王位继续以选举的形式传递着,不过在国王们死亡前,他们的子嗣常常被选为下一任国王,这就使他们的家族长期保有王位成为可能。这一特点一直持续到12世纪[[萨利安王朝|萨利安家族]]统治结束。这也重新引发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冲突,尤其是在奥托一世的儿子[[奥托二世_(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二世]]自称为罗马人的皇帝之后。

尽管如此,奥托仍然以迎娶拜占庭公主赛奥法诺|Theophanu(Theophanu,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福卡斯|尼基弗鲁斯二世]]的姪孙女)的方式保持与东罗马帝国的联姻关系。他们的儿子[[奥托三世_(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三世]]把注意力放在意大利和罗马教廷<ref>cite book|last=Magill|first=Frank|title=Dictionary of Wolrd Biography|volume=II|year=1998|publisher=Fitzroy Dearborn|location=London|page=708}}</ref>,并展开广泛的外交,但却于1002年英年早逝。

继位是他的表亲[[亨利二世_(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二世]],他则专注于德意志内部事务。

==== [[法兰克尼亚王朝|法兰克尼亚的萨利安家族]]统治时期 ====
1024年,亨利二世去世后无嗣,来自[[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二世]]当选为东法兰克国王,并于1027年加冕为皇帝。

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没有子嗣,萨利安家族统治终结。

在萨利安家族将近100年的统治中,皇帝与教廷之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叙任权斗争]]。

==== 主教[[叙任权斗争|叙任权之争]] ====
中世纪早期至中期,日耳曼贵族普遍缺乏文化教养,因此无法提供高效的行政管理,因此历代[[君王]]常常雇佣谙熟古罗马法制的天主教[[主教]]管理行政事务,也因此,君王经常决定进入教会任职的人选<ref>cite book|last=Barraclough|first=Geoffrey|title=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year=1984|publisher=W. W. Norton & Co. Inc|location=New York|isbn=0-393-30153-2|pages=101-134</ref>。

在[[克吕尼改革]]初期,[[罗马]][[教廷]]愈发认为此种越权行为不妥当。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决心反对此类行为,于是引发与皇帝[[亨利四世_(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的主教叙任权之争<ref>{{cite book|last=Barraclough|first=Geoffrey|title=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year=1984|publisher=W. W. Norton & Co. Inc|location=New York|isbn=0-393-30153-2|pages=101-134}}</ref>,后者反对教皇的干涉并劝说主教把[[教皇]]罢黜。教皇反击,也对皇帝处以[[破门律]],开除教籍,宣布废黜国王并解除亨利的忠诚宣誓<ref>cite book|last=Barraclough|first=Geoffrey|title=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year=1984|publisher=W. W. Norton & Co. Inc|location=New York|isbn=0-393-30153-2|pages=109}}</ref>。

得知皇帝被绝罚,为了争取更大权力的德意志诸侯们便选出{{link-en|对立国王|Anti-king|另一位国王}}{{link-en|莱茵菲尔登的鲁道夫|Rudolf of Rheinfelden|施瓦本的鲁道夫}}<ref>{{cite book|last=Barraclough|first=Geoffrey|title=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year=1984|publisher=W. W. Norton & Co. Inc|location=New York|isbn=0-393-30153-2 |page = 123 }}</ref>。皇帝发现自己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只好强迫自己于1077年进行著名的[[卡诺莎之行]]<ref>{{cite book|last=Barraclough|first=Geoffrey|title=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year=1984|publisher=W. W. Norton & Co. Inc|location=New York|isbn=0-393-30153-2|pages=122-124</ref>,并以背负耻辱的代价使自己恢复教籍。在恢复教藉后,亨利成功击败对立国王,更一度将格利高里逼上绝路,但最后又遭遇更多的起义、再度被[[开除教籍]],甚至是他自己儿子发动的叛乱等劫难。

1122年,他的次子[[亨利五世_(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五世]]成功与教皇和主教们达成[[沃尔姆斯宗教协定]]<ref>cite book|last=Barraclough|first=Geoffrey|title=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year=1984|publisher=W. W. Norton & Co. Inc|location=New York|isbn=0-393-30153-2|pages=123-134</ref>。帝国的政治权力被保留,但这次冲突显示所有统治者的权力都有限制,尤其是有关教会的,并取消国王此前享有的圣人身份。教皇和诸侯们自此在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期间,“罗马人的国王”(Rex Romanorum)取代了(东)法兰克国王(或者单纯的“国王”),首次成为未加冕的皇帝当选者的称号:这是年值冲龄登基为王的[[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对教皇[[额我略七世]]的回应,后者企图通过称呼幼王为“德意志人的国王”或“条顿人的国王”({{lang-la|Rex Teutonicorum}})来否定未加冕为皇帝的国王统治的罗马性与普世性,以此确立教廷对帝国的优越性。

==== [[霍亨斯陶芬王朝|霍亨斯陶芬家族]]统治时期 ====
1125年,亨利五世的死亡,萨利安家族统治结束,公爵们并没有选出国王的血亲当国王,而是选择[[洛泰尔二世_(神圣罗马帝国)|洛泰尔二世]],一位影响力颇大的萨克森公爵。当他在1138年去世时,公爵们再一次选择更有影响力的家族。因此他们并没有选择洛泰尔偏爱的继承人与女婿,[[韦尔夫家族]]的[[巴伐利亚公爵|巴伐利亚]]与[[萨克森公爵]]骄傲者亨利|Henry the Proud|“骄傲者”亨利,而选择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施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_(德意志)|康拉德三世]],一位萨利安家族的近亲。

此事引发两家族长达一个多世纪,几乎贯穿整个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冲突,以致后来教皇成为反皇帝派的领袖后,反皇帝派仍被称为“[[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归尔甫派]]”(意大利语拼写的“韦尔夫派”)。康拉德剥夺了韦尔夫家族的财产,不过在1152年他死后,他的侄子“红胡子”[[肺特烈一世_(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一世]]继位并与韦尔夫家族握手言和,返还他的表亲,“骄傲者”亨利之子[[狮子亨利|“狮子”亨利]]的财产,虽然数量已少于往日。

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统治者们越来越多地把土地借给家臣(ministerialia),肺特烈希望他们会比公爵们更可靠。这一新兴阶级最初是主要服务于战争的,他们后世骑士阶级的前身,也是帝国权力的根基。霍亨斯陶芬家族统治时期帝国的另一本质性变化是在隆卡格里亚建立的整个帝国的新秩序。此举一方面是要废除众多公爵的私人封地,另一方面也试图将皇帝的臣子们归于同一个合法的司法和公诉体系之下,这正是现代“法制”理念的前身。

另一个崭新的理念是新式城市体系的建立——由皇帝和本地公爵共同完成。这一理念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于人口剧增,同时也是为将经济发展重心放在重点地区,在以前城市只形成于古罗马的地基或主教辖区。包括[[弗莱堡]]在内的一些城市建立于12世纪,一定程度上成为很多后世城市的经济发展模板,如慕尼黑。

肺特烈在其统治期间的另一重要举措是通过立法试图进一步确立“皇权”(Imperium)。1155年,肺特烈加冕为皇帝时,他强调帝国的“罗马性”(Romanness),此举部分是为证明(已被加强的)皇权独立于教权的合法性。其后肺特烈又在1158年的隆卡格里亚帝国大会上,根据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再次声明皇帝的各项权利。

皇权自主教叙任权之争以来一直仅仅被当作是日耳曼封建王权(Regnum)的同义词,不过在隆卡格里亚首次以成文法形式确立为“天赋的普遍权力”,这一广泛的权力范围包括筑路、制定关税、铸币、惩罚性收费和公职人员的任免,而这些权力可以明确地在罗马法律中找到根源。此举意义深远,因为导致了皇帝与诸侯以及教皇的进一步对立,为后来的大空位时代埋下了伏笔。

肺特烈的政策主要针对意大利,他在北意大利与一些日益富裕和独立的城市发生冲突,尤其是米兰。他也由于支持一位少数派候选人反对教皇[[亚历山大三世_(教宗)|亚历山大三世]]而卷入与罗马教廷的冲突。肺特烈在1177年与教皇握手言和之前,支持一系列伪教皇。在德意志,皇帝多次在公国和城市等竞争对手面前保护[[狮子亨利]](尤其是慕尼黑和吕贝克)。

不过亨利对肺特烈政策的支持并不太强,在意大利战争进入到危机时刻时,亨利拒绝皇帝的军事支援请求。当肺特烈回到德意志时,愤怒的他对亨利提起诉讼,没收了亨利除[[不伦瑞克-吕讷堡]]以外的所有领地,并将其持有的萨克森公爵与巴伐利亚公爵的头衔分别转封给[[阿斯坎尼家族|阿斯坎尼]]的[[伯恩哈德 (萨克森)|伯恩哈德]]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维特尔斯巴赫]]的奥托一世 (巴伐利亚公爵)|Otto I, Duke of Bavaria|“红头”奥托。

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统治期间,德意志的公国们靠着帝国西部巧舌如簧的农民、商人和工匠(包括基督徒和犹太人),成功且和平地推动向东方土地定居的进程,此前由[[西斯拉夫人]]定居或无人定居。这些土地逐渐的日耳曼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这种现象在19世纪种族偏见出现之前并不能被合理地解释。凭借定居地的东扩,也由于本地斯拉夫统治者与日耳曼人的通婚,帝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最终到达了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

同时,[[条顿骑士团]]在1226年被[[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Duke Konrad of Masovia)邀请到普鲁士来促使普鲁士人的基督教化,然而条顿骑士团和他的日耳曼继承者普鲁士王国从来就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尽管后来普鲁士国王仍以[[勃兰登堡藩侯]]的身份参与帝国政治。

1190年,[[红胡子肺特烈]]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并死于小亚细亚。他的儿子和继承人,[[亨利六世_(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六世]]统治期间,霍亨斯陶芬家族统治达到巅峰。亨利通过联姻将诺曼人的[[西西里王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俘虏英格兰国王[[狮心理查]],并在1197年去世前试图建立君主世袭制。

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肺特烈二世_(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虽然已经被选为国王,但只是一个生活在西西里的小孩,德意志诸公国决定另外选择一位成年国王,于是出现了“红胡子”肺特烈的幼子{{link-en|施瓦本的肺力|Philip of Swabia|施瓦本的肺力}}和[[狮子亨利]]的儿子[[奥托四世_(神圣罗马帝国)|不伦瑞克的奥托]]两位人选竞争王位的局面。

1208年,肺力在一场争吵中被谋杀,韦尔夫家族的奥托赢得了短暂的胜利,直到他也开始宣称西西里的王位。教皇[[英诺森三世]]惧怕帝国和西西里的威胁,于是支持自己的教子,西西里国王[[肺特烈二世_(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那个10年前被排除出帝位继承的亨利六世之子,进军德意志并击败奥托。虽然肺特烈出征德意志之前将西西里王位传给他的儿子[[亨利七世 (德意志)|亨利]],但在他胜利之后,肺特烈并没有履行他保持两个国家分离的诺言,仍旧保留自己对西西里的实际控制权。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220年肺特烈加冕为皇帝。教皇惧怕肺特烈集中的大权,最终对他施以[[绝罚]]。另一方面,肺特烈曾承诺发动十字军东征,但却一再推迟。他虽被开除教籍,肺特烈还是在1228年领导了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结束于一系列谈判并使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 of Jerusalem)短暂复国。肺特烈凭借此次东征的胜利与西西里上的优秀反击恢复了自己的教藉,但仍然无法阻止皇帝与教皇的冲突日益加剧,其结果就是,肺特烈所信赖的日耳曼共治国王,长子[[亨利七世 (德意志)|亨利]]在教皇的支持下于1234年发动了对父皇的叛乱,而1247年肺特烈死后,德意志诸国又在教皇的支持下选出了一位对立国王威廉二世 (荷兰伯爵)|William II of Holland|威廉。

除了他的帝国要求之外,肺特烈的统治期是帝国中央集权瓦解的转折点。当他专注于将西西里建立成一个现代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德意志,并给予德意志的诸侯们广泛的特权:在1220年的《神圣诸侯契约》({{lang-la|Confoederatio cum principibus ecclesiasticis}})中,肺特烈下放很多权力给主教,如制定关税、铸币和设防。

在1232年的《世俗诸候法案》({{lang-la|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中又将大部分上述特权分给了世俗地区。虽然事先这些特权很多都已经存在,但现在它们被广泛而一次性地授予。1232年的《世俗诸候法案》中更首次将德意志的诸侯们称为Domini Terræ,即他们领地的主人,这也是政治术语一次非凡的进步。另外,针对帝国中唯一一个实质王国——[[波希米亚王国]]这个重要的区域势力,肺特烈又在1212年颁布西西里[[金玺诏书]],承认了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一世]](自1198年开始使用国王头衔)及其后代的王室头衔,并将波西米亚公国晋升为王国,作为奥托卡支持其成为皇帝的回报,波希米亚国王从此被豁免除参与帝国会议之外的所有义务。

肺特烈希望通过这类广泛的特权授予,拉拢德意志的诸侯们,以使在他专注于意大利事务期间,德意志的诸侯们能帮他维持好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秩序。事实上这类政策至少在肺特烈在位期间有一定成效:1234年的亨利叛乱之际,在红胡子时期一直给皇帝添堵的德意志诸侯们这次都坚定地站在皇帝一方,而使叛乱在半年内便被平定。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三王朝时期,由于皇帝基本上都以日耳曼五大部落公爵的身份登基,以及与罗马教廷的合作关系而维持帝国内部稳定,但在肺特烈二世采取重意大利轻德意志政策后,皇帝在德意志的权力威望逐渐衰落,而沦为与一般德意志诸侯无异的小领主。随着肺特烈二世的去世,此前得政策倾斜以及与教廷关系破产造成的潜在危险因为缺乏有能力的皇帝而一次性爆发。

经历大空位时代以后,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皇帝只能靠家族少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联姻取得王位和帝位,缺乏强大的王室领地,来作为税收来源和王权扩张的基础,对于皇帝名义上可向帝国内成员收取的只有定额军事徵收税,这种松散的政治邦联形态则在三十年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 大空位时期 ====
肺特烈二世于1250年死后,德意志王国分裂于他的儿子[[康拉德四世]]和诸侯们选出的对立国王对立国王威廉二世 (荷兰伯爵)|William II of Holland|荷兰的威廉手中。康拉德于1254年死后便是大空位时期(Interregnum),在这一时期没有一位国王能得到普遍的认可,而诸侯们就此得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甚至变为更加独立的统治者。

1257年威廉死后,[[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归尔甫派]](反霍亨施陶芬派)支持的康沃尔的理查|Richard, 1st Earl of Cornwall|康沃尔的理查和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十世]]展开了皇位争夺,后者因拥有霍亨施陶芬家族的母系血脉而被[[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吉伯林派]](霍亨斯陶芬派)承认,但是从未踏上过德意志的土地。1273年理查死后,大空位时期以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_(德意志)|鲁道夫一世]]被一致承认而结束,他是一位未成年的前霍亨斯陶芬家族旁系成员。

==== [[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家族]]与[[卢森堡王朝|卢森堡家族]]统治时期 ====
对于当时的德意志贵族而言,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可谓理想的傀儡:空有辉煌的家世(肺特烈二世的教子、霍亨施陶芬家族的母系血脉),却年老(即位时55岁)力弱(当时哈布斯堡家族只在{{link-en|上勃根第|Upper Burgundy|上勃根第}}有零散的领地)。然而他们都低估这位伏枥老骥的雄才大略:1276年,鲁道夫一世以违反小特权为由,向擅自吞并巴本堡领地的波希米亚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奥托卡二世]]宣战,最终在两年后于{{link-en|马希费尔德之战|Battle on the Marchfeld|杜恩克鲁特战役}}击杀对手,成功将地域广大的奥地利变成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土,从而一跃成为与波希米亚不分伯仲的德意志强藩。

此后,帝国皇冠就几乎一直在波希米亚国王(主要出身卢森堡家族)和奥地利大公(哈布斯堡家族)手中流转,直到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波希米亚与匈牙利国王[[斐迪南一世_(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一世]],从兄长皇帝兼奥地利大公[[查理五世_(神圣罗马帝国)|卡尔五世]]手中接过帝国皇冠和奥地利大公国。兼任了奥地利大公和波希米亚国王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及其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则一直垄断皇位直至帝国覆亡。

然而这个时期即便是皇帝已经拥有(仅相对于单一诸侯的)强大实力和广大的世袭领地,面对一旦皇帝试图褫夺特权就[[合纵]]抗皇的诸侯联盟,神圣罗马帝国的集权化道路依旧是举步维艰:鲁道夫一世将奥地利纳入家族领地的行径遭到诸侯们的一致反感,以至于其驾崩之后,当选为罗马王的不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_(德意志)|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希特]],而是[[阿道夫一世_(德意志)|拿骚的阿道夫]],而拿骚家族则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被哈布斯堡家族重夺王冠;控制了[[波希米亚]]、[[萨克森州|上萨克森]]、[[勃兰登堡]]等广大领土的[[查理四世_(神圣罗马帝国)|卡尔四世]]所能做到的,只是颁布[[金玺诏书]],确认诸侯的特权,以防止对立皇帝的出现和内战的爆发;[[马克西米利安一世_(神圣罗马帝国)|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国改革|Imperial Reform|帝国改革可谓走得最远,但也仅仅是通过[[帝国议会 (神圣罗马帝国)|帝国议会]]与封建军制的改革、{{link-en|帝国统治院|Imperial Government|帝国统治院}}和[[帝国行政圈]]的设立,以产生一个由贵族所治,为贵族所服中央政府,而这个脆弱的中央政府在后来的宗教改革中被搅的支离破碎;至于世界霸主卡尔五世,这个因为西班牙和勃根第文化背景而始终得不到德意志贵族拥戴的虔诚天主教徒,最终深陷宗教纷争的泥潭,黯然让位于胞弟费迪南一世。

==== 政治格局的变化 ====
13世纪同样见证土地管理方式向中世纪晚期过渡的整体性变化,以损失贵族封建制度为代价,为政治权力转移到冉冉升起的资产阶级手中做淮备。金钱除用于支付人头税以外,开始更多地代表农业的经济价值。农民更多地开始被要求上交土地税。“所有权”的概念开始代替古代的管辖权模式,尽管它们仍然联系得很紧密。在帝国辖区,权力联系得更紧密:无论是谁拥有了土地的管辖权,其他的权力也就应运而生。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管辖权并不包括司法权,事实上后者直到世纪才真正出现。法庭审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和惯例。

在这一时期,帝国所辖各区域开始转型为现代国家的前身。这一进程随着地域的不同区别很大,发展最快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与古代日耳曼部落的区域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帝国开始与德意志民族国家和日耳曼地域国家产生等价关系:[[肺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三世]]首次在国号上加上“德意志民族/日耳曼民族的”(Deutscher Nation/Nationis Germanicæ)的修饰语,[[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则在首次在礼仪头衔中加上“日耳曼尼亚国王”(Rex Germaniae),而传统上表达对日耳曼尼亚治权的头衔是责实不明的“[[罗马人民的国王]]”(Romanorum Rex)。

而因资本主义发展而富庶的北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斯]]、[[比萨]]等等,持续地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国对日耳曼与义大利其他地区的专注也减弱。

此外,帝国欠缺公认的王室继承法,因此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选帝侯]]继任皇帝的纷争,因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继位皇帝必须以武力战胜其他不支持的诸侯,或者必须想办法赢得多数诸侯的拥戴,才能维系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之下,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各成员国集结成一个核心“国家”之名,实际上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

==== 内战 ====
1618年6月26日,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390个[[领地]],如公国、侯国、教会领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等,而对哈布斯堡奥地利在帝国内部重振皇权政策的反感,以及因为宗教改革造成的占诸侯大多数的新教诸候对天主教皇帝的敌视,最终引发了[[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使得日耳曼的经济倒退了近200年,犹如回到了农奴制的封建时代;又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使得皇权进一步的被削弱,帝国境内的诸侯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独立的王国。三十年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共有314个邦国和1475个骑士庄园领地<ref>{{cite book |last= Martin |first= Kitchen |title=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Germany |publis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ges= 117 |isbn= 0-521-79432-3|date=1996年8月}}</ref>。

到了18世纪,经历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等等内战,整个帝国形成三百多个独立的大小邦国,神圣罗马皇帝甚至连德意志邦国的盟主都称不上,彻底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而世人对皇帝的印象,更多地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长]]与[[哈布斯堡君主国|奥地利]]的统治者,而非德意志的最高君主。而另一方面,[[汉诺威选侯国|汉诺威]]、{{link-en|萨克森选侯国|Electorate of Saxony|萨克森}}、[[巴伐利亚选侯国|巴伐利亚]]等几个世俗选帝侯也逐渐成为欧洲政坛上不可或缺的要角,其中,由[[勃兰登堡选侯|勃兰登堡选侯国]]发展而来的[[普鲁士王国]]更是跻身欧陆列强之列,与奥地利展开持久的德意志争霸战。

==== 覆亡 ====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

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淮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尼亚]]、[[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隻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佈「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后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掘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

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联邦|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

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的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 帝国概况 ==
=== [[神圣罗马皇帝|皇帝]] ===
[[(神圣罗马帝国)|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时(1564-76)的帝国徽章]]自[[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奥托王朝|奥托家族]]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德国君主列表|罗马人民的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但由奥托一世所创建的帝国,其皇帝称号来自于教皇赋予的「西罗马的皇帝」称号,皇帝通过征服意大利来取得“罗马皇帝”的合法性。帝国的所谓选帝侯,其直接选举的当为「罗马人的国王」,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者都可以成为皇帝,只有进军意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强者,才可获得这一殊荣。

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在奥图一世和后代的不断使其有地区纳入、加盟下,从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罗的海,东达今天的波兰部份,并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亚、奥地利和义大利的北部。打从一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即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保持对德意志和义大利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控制,因为两地中间隔著阿尔卑斯山脉,统合上并不容易。

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于日耳曼和[[义大利]]这两个主要成员。日耳曼人并没有消除多少野蛮的特性。他们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国也从义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贸易等方面获利良多。义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国确保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他们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国所提供的保护防卫了罗马教廷,并且让义大利的城邦国家得以开始发展。

帝国皇帝的军队由教会土地的佃户所担任,他们有义务为皇帝服军役,是皇帝在与教会决裂而失去权威前这些士兵是皇帝军队的多数。第二种重要的部队是由庄园农奴组成的兵团,虽然他们一部分会在接受最好的训练与装备后成为骑士,却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国分予土地的自由民、军户、农民、骑士也有义务服从号召。之外帝国内所有的部队皇帝理论上皆有权指挥,各公国在皇帝的请求下也会提供军役的号召。这些军队会被用来镇压由帝国内贵族和农民所参与的暴动或政争,也必须抵挡来自北方的维京人和东方的马札儿人所发动的入侵。

在[[萨克森王朝|奥托]]与[[法兰克尼亚|萨利安]]两朝,皇帝还有实际的权力,帝国军的指导权让皇帝在具掌控帝国内成员的实力。

然而,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对抗,间接的形成了日耳曼的未来命运。这项对抗是关于皇帝对主教职位的授予,和日耳曼境内其他教堂神职人员的任命。教皇葛列格里七世反对这项措施,因为如此一来导致教堂神职人员的职位买卖,成为主要的贪污腐化来源。神职人员的职位常常落到出价最高的竞标者手裡。在长期数位教皇和皇帝之间的竞争,教皇赢得选择主教的权利。在这场争执中,帝国就在日耳曼爆发了内战。

削弱了皇帝们在日耳曼和义大利的统治权。当皇帝被暂时逐出教会并且投注于对抗罗马的战争时,帝国的政权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预或帮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亲王团结自己的力量并与维京人作战。在义大利,兴起中的城邦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伦巴底联盟,并拒绝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地位。

因此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1356年[[卢森堡王朝|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王国境内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他们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权势的三大教会诸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四大世俗领主:[[捷克君主列表|波希米亚国王]]、[[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选侯与国王列表|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本身代表帝国的成员国不再认为皇帝与帝国有实际价值。

在日耳曼和义大利的政权,自此从皇帝身上转移到地方上的亲王和城市。皇帝的军队叛乱,佔领由他们驻守的城市和城堡,并宣佈这些地方被解放。而当时的皇帝为重新夺回义大利,对日耳曼地方上的亲王作了很多的让步。到了十三世纪中期,神圣罗马帝国便已名存实亡,皇位更虚置达二十年。日耳曼的亲王只关心自己所保有的东西。义大利的城邦国家并不接受日耳曼的统治者,而且他们也强大得足以防卫自己。

中古时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亲王推选出来的,但仅徒具空名,对地方的控制力远远不及他们对自己家族庄园的掌握。几个世纪以来,日耳曼只能算是欧洲的一股小势力。

16世纪时,[[哈布斯堡]]家族试图重振皇权,但因[[欧洲]]各国和德意志诸侯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 首都 ===
神圣罗马帝国没有明定的首都,只有国王与皇帝的皇宫所在地,例如:[[马格德堡]]([[奥托王朝|奥托家族]])、[[施派尔]]([[法兰克尼亚王朝|萨利安家族]])、[[布拉格]]([[卢森堡王朝|卢森堡家族]])与[[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家族]]);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重要城市,如[[亚琛]]→[[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国议会]]所在地)与[[纽伦堡]](Reichskleinodien保管地)。

=== 人口 ===
在公元962年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着470万人口;1000年时,增加到700万人口;到1100年增长到820万;到1200年达到1020万。到1600年人口达到2300万人;到1618年6月之前人口达到2500万,但是自1618年6月26日至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造成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很多地区60%的人口消失,最严重的波美拉尼亚65%、最轻微的西里西亚25%。到1648年10月[[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还剩下人口1000余万,之后一直没恢复到2500万人口。

{| class=" sortable"
|+1500年神圣罗马帝国主要城市<ref>cite book |author=Bairoch, P. |coauthors=Batou, J. & Chèvre, P |title=''La population des villes européennes de 800 à 1850'' |year=1988 |publisher=Librarie Droz |location=Geneva |isbn= </ref>
|-
! 排名
! 城市
! 人口
|-
| align=center | 1
| [[米兰]](Milan)
| align=right | 100,000
|-
| align=center | 2
| [[布拉格]](Prague)
| align=right | 70,000
|-
| align=center | 3
| [[热内亚]](Genoa)
| align=right | 58,000
|-
| align=center | 4
| [[根特]](Gent)
| align=right | 55,000
|-
| align=center | 5
| [[科隆]](Köln)
| align=right | 45,000
|-
| align=center | 6
| [[纽伦堡]](Nürnberg)
| align=right | 38,000
|-
| align=center | 7
| [[布鲁日]](Bruges)
| align=right | 35,000
|-
| align=center | 8
| [[布鲁塞尔]](Brussels)
| align=right | 33,000
|-
| align=center | 9
| [[安特卫普]](Antwerp)
| align=right | 30,000
|-
| align=center | 9
| [[奥格斯堡]](Augsburg)
| align=right | 30,000
|-
| align=center | 9
| [[瓦朗谢讷]](Valenciennes)
| align=right | 30,000
|-
| align=center | 12
| [[布雷斯劳]](Breslau)
| align=right | 25,000
|-
| align=center | 12
| [[吕贝克]](Lübeck)
| align=right | 25,000
|-
| align=center | 12
| [[皮亚琴察]](Piacenza)
| align=right | 25,000
|-
| align=center | 15
| [[雷根斯堡]](Regensburg)
| align=right | 22,000
|-
| align=center | 16
| [[斯特拉斯堡]](Straßburg)
| align=right | 20,000
|-
| align=center | 16
| [[乌特勒支]](Utrecht)
| align=right | 20,000
|-
| align=center | 16
| [[维也纳]](Wien)
| align=right | 20,000
|-
|}

=== 与东罗马帝国的关系 ===
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没什么直接关系,这里说的东罗马帝国应与神圣罗马帝国加以区别。[[拜占庭帝国]],乃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迁都[[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罗马帝国划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现在为做历史区分常称其为[[拜占庭帝国]]。(当时的拜占庭人仍自称为“罗马人”)

东罗马帝国的[[伊琳娜女皇|伊琳娜皇帝]]竭力与查理大帝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试图和他结婚。但根据唯一提及此事的拜占庭史学家圣狄奥法内斯(坚信者)所说,这项计划被身为女皇的小叔子也是宠臣的埃迪奥斯所阻止。而查理大帝加冕后,也同样希望通过与女皇联姻使自己的“罗马皇帝”的称号合法化,并促成东西两大罗马帝国的合并和罗马世界的再度统一,只是求婚使者刚到君士坦丁堡不久,女皇就被推翻了。

=== 评价 ===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曾这样评价它:“既不[[神圣]],也不[[古罗马|罗马]],更非[[帝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正统的根源与名号,皇帝亦只是名义上是欧洲各国国王的「共主」,并非实际拥有最高权力,由与之前的罗马帝国几乎无任何关系。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 外部链接 ===
*[[Commons category|Holy Roman Empire]]
*[http://www.uni-muenster.de/FNZ-Online/recht/reich/unterpunkte/nation.htm The co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the Reich]
*[http://www.dasheiligereich.de/ Das Heilige Reich(German Museum of History, Berlin)]
*[http://www.zum.de/whkmla/military/germany/milxhrempire.html List of Wars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http://www.mgh-bibliothek.de/lexikothek/reich2.html Deutschland beim Tode Kaiser Karls IV. 1378(Germany at the death of emperor Charles IV.)taken from "Meyers Kleines Konversationslexikon in sechs Bänden. Bd. 2. Leipzig u. Wien : Bibliogr. Institut 1908", map inserted after page 342]
*[http://www.altes-reich.de/literatur.html Books and articles on the Reich]
*[http://www.heraldica.org/topics/national/hre.htm The Holy Roman Empire]

=== 参见 ===
* [[奥地利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Category:740 歐洲史地總論]]
129,6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