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平清盛

增加 13,464 位元組, 1 年前
已移除至平清盛(電視劇)的重定向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平清盛''' </p>|-|<center><img src="https://www.touken-world.jp/wp/wp-content/uploads/2021/10/542c975ad976d6ee2fea56bf0430773f.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touken-world.jp/tips/70862/ 圖片來自touken-world]</small> |} '''平清盛'''(たいら の きよもり,{{bd|1118年|2月10日|1181年|3月20日}})是日本[[平安時代]]後期的[[武將]]、公卿、政治家。伊势平氏的栋梁[[平忠盛]]的嫡长子。1156年的[[保元之乱]]後贏得[[後白河天皇]]的信賴,1159年的[[平治之乱]]中打败了[[源义朝]]巩固其地位。1167年升任[[太政大臣]]([[相國]]),隔年[[出家]],女儿[[平德子]]嫁給[[高仓天皇]]成為皇后,開創了誇稱「除了平氏一族之外,其他人都不配當人」(平氏にあらずんば人にあらず)的[[平氏政權]]輝煌時代,但逐渐獨裁的平氏引起了贵族、僧人、武士的反对。后来他对後白河法皇十分不满,治承三年(1179年)發動政變,幽禁後白河法皇於鳥羽殿。治承4年(1180年)2月,他迫使高仓天皇退位,拥立自己的外孙[[安德天皇]]即位。平清盛于1181年薨于热病,三年后平氏被河内源氏打败,政權及兵权皆被夺取。<ref>[https://www.touken-world.jp/tips/70862/ 13人の合議制(鎌倉殿の13人)関連情報「平清盛」],touken-world</ref>  == 生涯 ===== 平家的棟樑 ===平清盛生於元永元年(1118年),是[[伊勢平氏]]領袖[[平忠盛]]的嫡子,生母不明,有祇園女御(白河院寵妃,[[女御]]是當時天皇後宮嬪妃之一)或是其妹之說,較有力的說法是清盛的生母是祇園女御的妹妹。[[平家物語]]中記載平清盛的母親是在懷有[[白河天皇]](白河院、[[法皇]])之子後才被天皇賜與平忠盛,因此也有平清盛其實是白河天皇私生子的說法。而平清盛在母親死後,成為祇園女御的養子(猶子)。 平清盛在大治4年(1129年)被授予從五位下左兵衛佐的官職。久安2年(1146年),平忠盛因為討伐海盜有功升任刑部卿,平清盛則接任其父原有的官位從四位下中務少輔兼安藝守。這一役並且讓平家掌握了[[瀨戶內海]]的制海權此一莫大利益。之後平清盛與父親一同致力於擴大在[[西日本]]的勢力,同時開始信奉位於宮島的[[嚴島神社]]之神祇。仁平3年(1153年)平忠盛去世後,接班人平清盛開始成為[[京都]]伊勢平氏一族的領袖。 === 保元之亂、平治之亂 ===平清盛在保元元年(1156年)發生的[[保元之亂]]中與[[源義朝]]聯合支持[[後白河天皇]]並獲得最終的勝利,因而贏得後白河天皇的信賴,於是升任播磨守及大宰大貳。然而此後清盛與[[信西]](藤原通憲)聯手擴張其權力的企圖讓[[藤原信賴]]與源義朝大為不滿,兩人於是舉兵對抗之。這就是發生於-{平治}-元年(1159年)的[[平治之亂]]。這場亂事最後由平清盛獲得勝利,源義朝被其誅殺,以源義朝長子[[源義平]]為首的許多源氏族人均被處死,也被捕的義朝三男[[源賴朝]]則被處以流放至[[伊豆國]]之刑罰。自此,平清盛打下了武家政權的基礎。 === 平氏全盛期 ===平治之亂結束後,一開始平清盛支持年少的[[二条天皇]]親政,不過在其妻[[平時子]]的同父異母妹妹[[平滋子]]與退位的[[後白河天皇|後白河上皇]]生下憲仁親王(後來的[[高倉天皇]])後,平氏一族就開始期望憲仁親王能夠繼承天皇之位。這造成了二条天皇的不滿,並且因此將平時子及平滋子之兄[[平時忠]]處以流刑。反之平清盛逐漸向後白河上皇靠攏。二条天皇急病,臨死前傳位給年幼的[[六條天皇]],平清盛和後白河上皇聯合冊立憲仁親王為皇太子。 之後平清盛和[[後白河上皇]]之間的關係還延續了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同時他的官位也節節高升,從[[永曆 (日本)|永曆]]元年(1160年)升任[[正三位]]參議,[[應保]]元年(1161年)升任檢非違使別當,[[永萬]]元年(1165年)升任兵部卿兼權大納言,[[仁安]]元年(1166年)再升[[正二位]]春宮大夫並升任[[內大臣]]。[[仁安]]二年(1167年)並且打破慣例,未經升任[[左大臣]]和[[右大臣]]的程序就直接晉升為[[正一位]][[太政大臣]],這是律令官制中最高的官職(關白與攝政是令外官),相當於宰相,平清盛也因此成為從一介武士位極人臣的第一人。 然而不久後平清盛卻突患重病,甚至一度病危,因而平清盛只擔任了三個月左右的太政大臣便辭職歸隱並且出家,之後人稱「入道相國」(太政大臣別號相國,而入道是出家的意思)。不過他並未因此釋出實權,仍然掌控大局。同時平氏一族也盛極一時,不但獨占朝中的 要官職;在全國各地擁有多達五百多座莊園,並且因為推動日本與[[中國]][[宋朝]]之間的海上貿易而賺取暴利。因此才有了平時忠口中的「沒有平家一族,其他人就沒法生存。」(平氏にあらざれば人にあらず,另有一譯法為「非平氏者非人也」)。 === 對平氏的不滿 ===平清盛的勢力擴張似乎永無止盡,他將自己和正室時子所生的女兒[[平德子]](建禮門院)嫁給[[高倉天皇]]作為皇后,以使自己成為天皇的外戚。平德子產下的皇子並且成為日後的[[安德天皇]]。另一個女兒平盛子則嫁給攝關家藤氏長者[[藤原忠通]]的兒子[[藤原基實]],並且以此為始,讓許多子女和有權有勢的[[公家]]眾(貴族階級)聯姻,巧妙地透過政治婚姻的手段擴大自己的勢力。 然而,平清盛的勢力擴張,讓以後白河法皇([[後白河天皇]]於嘉應元年(1169年)出家)為首的[[院政]]勢力為之感到不滿,也逐漸加深雙方之間的對立。 治承元年(1177年)6月發生了企圖推翻平家勢力的[[鹿谷陰謀事件]]。結果因為[[多田行綱]]的告密而被揭發並胎死腹中。平清盛並且利用這個事件開始剷除,將參與院政的院近臣。於是[[藤原師光]](西光)被處死,與平家相識的[[藤原成親]]被流放到備中,並且在當地墜下懸崖離奇地死亡。僧侶[[俊寬]]則被流放到鬼界之島。不過平清盛最終還是沒有直接 法皇興師問罪。 治承3年(1179年)這一年許多不幸之事連連降臨在平清盛身上。先是在六月其女,守寡多時的[[ 平盛子]]去世。之後法皇未與 平清盛商議就逕自沒收平盛子生前過世的丈夫[[藤原基實]]作為藤氏長者( 藤原氏的長老)所遺下的所有莊園(由於平氏從盛子的莊園中得到經濟利益,所以法皇此舉等同削弱平氏的財源)。接著在七月,被平清盛視為繼承人並寄予厚望的嫡長子[[平重盛]]四十二歲即英年早逝(病死)。就在平清盛為之哀慟不已的時刻,法皇卻又一次未與平清盛商量即沒收了平重盛原有的知行國(領國)[[越前國]]。 震怒的平清盛終於無法忍受法皇無 自己的作法。同年11月14日,他親率大軍自[[福原]](現在的[[神戶]])上京,隔天(15日)發動所謂的[[治承政變]](治承三年之政變)。他將以[[藤原基房]]為首的反平氏親貴,約三十九人院近臣全數罷官,並任命親平氏的親貴以取而代之。為平清盛此舉感到畏懼的法皇也向其請求饒恕,這回平清盛沒有放過法皇。11月20日,後白河法皇被幽禁於鳥羽殿。自此後白河院政宣告中止,由平清盛獨攬大權的平氏政權接手。 平清盛隨後在治承4年(1180年)2月迫使高倉天皇退位,擁立自己的外孙,[[平德子]]之子即位,是為[[安德天皇]]。這是平氏一族的全盛時期,平氏的[[知行國]]足足有日本全國一半以上。 === 反抗的狼煙 ===然而也就在此時,三股無法坐視平氏專政的勢力也已然成形,除了必然對之不滿的皇族及貴族外,武士族群也因為平氏的貴族化,利害關係已經與其漸行漸遠而大感不滿。於是在治承4年(1180年)激起了反抗平氏的第一波浪潮:投靠平氏的[[源賴政]]擁護後白河法皇次子[[以仁王]]以對抗平清盛。然而迅速反應的平清盛立即派四男[[平知盛]]領軍征討之,最後敗逃的以仁王和源賴政兩人都被誅殺。 平清盛更進一步地將目標指向幫助以仁王對抗平氏的[[園城寺]](三井寺),他派五男[[平重衡]]率領大軍準備剷除園城寺。同時平清盛也將各寺院組成的宗教勢力,尤其是與園城寺同屬天台宗的[[比叡山]][[延曆寺]]視為潛在的危險,加以擁護法皇的親貴也在蠢蠢欲動,為了維持平氏政權的長治久安,平清盛於是在承治4年(1180年)6月強行將國都遷往平氏的據點,鄰近當時國際貿易港[[大輪田泊]]的[[福原]](在今[[神戶]]附近)。 然而以仁王討伐平氏的[[令旨]]仍然在全國各地廣為傳播。同年8月,被清盛流放到伊豆國的[[源賴朝]]與其正室[[北條政子]]的娘家[[北條氏]]聯手舉兵。9月,[[信濃國]]的[[源義仲]]也舉兵反平氏。為了防止源賴朝的勢力坐大,平清盛派遣由嫡孫[[平維盛]]率領的大軍進入關東。然而,在與源賴朝交手的[[富士川之戰]]一役中,傳出平氏大軍被水鳥的振翅聲所驚嚇而敗走的醜事,顯現出平家軍已經積弱不振,於是反抗平氏的聲浪也越來越大。 富士川戰後平氏的敗績讓宗教勢力,尤其是之前協助以仁王舉兵的[[興福寺]]開始蠢蠢欲動。而在親貴堅決反對遷都的壓力下,同年11月平清盛又將國都遷回[[京都]]。12月,由平重衡率領的大軍開往南都[[平城京|奈良]]並縱火焚城([[南都燒討]]),隨之又命平知盛率兵至[[近江國]]和[[美濃國]]鎮壓源氏一族的反抗勢力。平氏的一連串行動確實壓制了國都週邊的反平家勢力,然而火燒南都也使平清盛蒙上[[佛教]]之敵的污名。 === 終局 ===翌年,養和元年(1181年),來自平家勢力大本營——[[西日本]][[伊予國]]的[[河野通清]]、[[河野通信]]父子及[[豐後國]]的[[緒方惟能]]、[[臼杵惟隆]]、[[佐賀惟憲]]等地方勢力也舉兵反抗平氏。在東日本,支持平氏的[[佐竹氏]]也被源賴朝討滅,反抗平氏的聲浪在各地方興未艾。身處此一困境的平清盛則在此時開始建立以京都為中心的新平家體制,設立了惣官、總下司等官職。隨之又命[[越後國]]的[[城資永]]、[[城助職]](長茂)率兵攻打[[木曾義仲]]。然而,平清盛卻在同年二月底因為染上[[熱病]]而倒下,閏二月四日在九條河原口的[[平盛國]]屋敷逝世,享年六十四歲。 === 死後及評價 ===平清盛薨後,由於其嫡子[[平重盛]]已先病死,次子[[平基盛]]也早死,領導平氏一族的大位就由三男[[平宗盛]]來接班。然而,平宗盛缺乏其父的才幹,也不具其父的強悍個性,因而完全無法應付全國各地接連不斷發生的反抗變亂。再者以法皇為中心的院政勢力再次復甦,也逐漸侵蝕平家的基礎。再加上恰於此時發生飢荒([[養和大飢荒]])亦為不利條件,在此種種因素交織下,平氏一族先是在壽永二年(1183年)的[[俱利伽羅峠之戰]]大敗於源義仲,平家大軍因而崩潰,無計可施之下不得不自京都撤出,最後在文治元年1185年的[[壇之浦之戰]]戰敗滅亡。 平氏一族的繁榮很顯然大部分建築在平清盛個人非凡的才能及強悍個性之上,相對地,穩固的治國體制卻從未能建立起來。著意於此的平清盛晚年因而致力於確立體制,然而,在未竟全功之前他就已經病歿,他的計畫也隨之人亡政息。而平清盛恰於反抗行動接續發生之時薨去也是平家滅亡的遠因,因為平氏一族除了他本人外,幾乎毫無優秀的人材能夠接班。換句話說平清盛一死,盛極一時的平家即敲响了喪鐘。 然而不論平氏最後的命運如何,一手打造日本史上空前的武士家族政權,並且能夠與狡變多端的朝廷及宗教勢力正面交鋒,甚而將對方玩弄於股掌之上,甚至亦不忘致力於國外貿易的平清盛,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日本有史以來的大政治家之一。 由於在[[平家物語]]一書被描寫成個性殘暴無情,自古以來平清盛一直擺脫不了暴君的形象。[[平家物語]]説"訪遠「異朝(中国王朝)」 秦趙高 漢王莽 梁朱異 唐禄山"。反之史實的平清盛則是在政治上將日本與中國[[宋朝]]的貿易關係視為財政之基礎並加以推展,在公共事務方面,他曾為了海上貿易修築人工島[[經島]],並且在貴族政治走向末路的時代中開創了新的道路,凡此皆應給予正面的評價。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47,8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