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俞颂华

增加 83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俞颂华</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7e0c80a7b609c37f.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693112&sid=7967207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big>俞颂华</big> '''
|-中文名称;俞颂华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外文名称;Yu Songhua
|-出生日期;1893年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逝世日期;1947年
|-毕业院校;日本法政大学
| align= light|出生地;江苏太仓
|}
'''俞颂华'''Yu Songhua(1893~1947年) ,名垚, 又名庆尧,笔名澹庐, [[ 江苏 ]][[ 太仓 ]] 人,1915年赴 [[ 日本 ]] 留学,毕业于 [[ 东京 ]] [[ 法政大学 ]]
民国8年(1919)年任《[[时事新报]]》(原址在今上海延安东路)副刊《[[学灯]]》主编,宣传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曾全文转载 [[ 毛泽东 ]] 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重要政论《[[民众的大联合]]》。<ref>[ https://www.sohu.com/a/389391811_781305 有德有言,无党无派,尽瘁报业三十年——对话俞颂华先生之孙俞梅荪 ], 搜狐 , 2020-04-19 </ref>
==人物生平==
1919年9月1日  [[ 梁启超 ]] 组织的新学会在 [[ 北京 ]] 创刊《[[解放与改造]]》周刊, [[ 张东荪 ]] [[ 俞颂华 ]] 主编。在民国八年九月十五日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号上,登载了 [[ 俞颂华 ]] 《[[社会主义之批判]]》、《[[社会主义之定义]]》以及 [[ 赵然 ]] [[ 空空 ]] 的《[[列宁与杜尔斯基之人物及其主义之实现]]》,是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列宁的刊物之一。后改半月刊,由中华书局出版,1920年9月第3卷起更名《[[改造]]》,增加梁启超、蒋方震为主编,1922年9月停刊。
1920年俞颂华在 [[ 梁启超 ]] 等人的支持下,以 [[ 上海 ]] 《[[时事新报]]》与 [[ 北京 ]] 《[[晨报]]》特派员身份赴苏俄采访,同行的还有 [[ 瞿秋白 ]] [[ 李仲武 ]] 。俞颂华是最早采访十月革命后 [[ 苏俄 ]] 的中国新闻记者,在苏俄三个月期间,俞颂华访过 [[ 列宁 ]] [[ 莫洛托夫 ]] [[ 季诺维也夫 ]] 等苏俄领导人。他采写的《[[旅俄之感想与见闻]]》等通讯报道,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了解苏联“十月革命”后的真实情况,起了重要作用。1921年俞颂华又改任两报驻 [[ 德国 ]] 特派记者。民国13年后入福州路商务印书馆,编辑《[[东方杂志]]》。民国21年起进汉口路《[[申报]]》馆任《[[申报月刊]]》主编,并创办《[[新社会]]》半月刊,提倡革新政治。民国25年西安事变后赴延安采访,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最早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陕北情况。著有《[[赤俄见闻记]]》、《[[柏拉图]]》。
==社会评价==
俞颂华曾是蜚声中国新闻界的著名报人,也是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一位名人。他一生尽瘁报业,“以新闻事业为唯一终身职志”,虽然他的报人生涯并不总是很顺利,但他对此矢志不渝。颠簸困顿的生活和高官厚禄的引诱,都不能使他放弃办报的志趣。俞颂华服务报界三十年,曾主编过几种重要的刊物,如《[[时事新报]]》之“学灯”副刊、《[[解放与改造]]》、《[[申报月刊]]》(后改为周刊)、《[[光明报]]》等。这些刊物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起过非同小可的作用,是“五四”以来新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园地。 [[ 黄炎培 ]] 先生赞他为“新闻界之释迦牟尼”,盖因其孜孜于新闻事业,“虽贫病不能移其志也”。晚年,他的身体已“弱不胜衣”,但还有带领学生去 [[ 南洋 ]] 办一份独立报纸的乐观想法,然而为病体所累,他的这一愿望终未实现。1947年,俞颂华在 [[ 苏州 ]] 寂寞长逝,时年虚龄55岁。
俞颂华(1893-1947),江苏太仓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早年曾就读于 [[ 上海 ]] 澄衷中学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在中学时代,他就关心时事,喜爱读报,立志做一名利国利民的记者。1915年赴 [[ 日本 ]] 留学,开始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1918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获学士学位。
俞颂华从日本学成回国后,于1919年4月出任 [[ 上海 ]]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就职后的第三天,就在刊物上发起“社会主义”征文活动,不久便陆续发表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之进化]]》、《[[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等著作的译稿,刊载了 [[ 李大钊 ]] [[ 陈望道 ]] 等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全文转载了 [[ 毛泽东 ]] 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同时,他还为新文学的创作提供园地。 [[ 郭沫若 ]] 最早的两首新体诗《[[抱和儿浴博多湾中]]》、《[[鹭鸳]]》, [[ 张闻天 ]] 的处女作《[[梦]]》以及 [[ 叶圣陶 ]] 等人的早期作品,都是在他主编的《[[时事新报]]》副刊上发表的。
1920年,俞颂华在 [[ 梁启超 ]] 等人的支持下,以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一同前往的还有 [[ 瞿秋白 ]] [[ 李仲武 ]] 。他们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前往采访的中国新闻记者。离开北京时, [[ 郑振铎 ]] [[ 耿济之 ]] 向他们赠诗送行:“你们走了——走向红光里去了!新世界的生活,我们羡慕,你们受着”。俞不谙俄语,瞿、李两人是北京俄文专修馆刚毕业的学生,三人一道采访,由瞿、李做翻译。经过实地考察,俞颂华等三人以亲身见闻,向广大中国读者介绍了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真实情况。在莫斯科期间,他们拜访了 [[ 列宁 ]] [[ 莫洛托夫 ]] [[ 季诺维也夫 ]] 等苏俄领导人,参观了 [[ 克里姆林宫 ]] ,把在苏俄采访所写的通讯寄回国内,分别在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上发表。1921年5月俞颂华改任两报驻德国特派记者,离苏后写了《[[旅俄之感想与见闻]]》长篇通讯。在1921年7月至9月北京《[[晨报]]》上分37次连载,翔实地向国内读者介绍了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相。他奉劝那些恐苏人士“不必对于劳农俄国发生什么无谓的庸人自扰的恐慌”。在当时的条件下,作为记者的俞颂华能够秉笔直书,敢于为视为异端的“赤俄”说话,确是需要一些胆识的。
1924年俞颂华回国,在上海担任中国公学教授兼教务长,1928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辑《[[东方杂志]]》,并先后兼任暨南大学、持志大学、中央大学商学院、劳动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社会学、新闻学、伦理学等课程。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商务印书馆在闸北的编译所、印刷所、东方图书馆被日军飞机投弹焚毁,损失惨重,《[[东方杂志]]》暂停发行。同年5月,《[[申报]]》总经理史量才邀请俞颂华进《[[申报]]》社创办并主编《[[申报月刊]]》,这是他一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俞颂华特邀 [[ 鲁迅 ]] [[ 茅盾 ]] [[ 巴金 ]] 等进步人士撰文,讴歌正义和光明,鞭挞反动与黑暗;邀约“一·二八”抗日名将翁绍恒撰写了长篇的《[[淞沪血战回忆录]]》,在《[[申报月刊]]》上连载,还发表了不少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文章。1936年1月,《[[申报月刊]]》改为《[[申报周刊]]》,仍由俞颂华主编。他发现向该刊投稿的石西民思想进步且富有才华,即邀请他参加《[[申报周刊]]》编辑工作,予以奖掖。以周刊补日报之不足,把办报与办刊相结合,是俞颂华办报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他主编的《[[申报周刊]]》图文并茂,精编精干,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成为当时全国期刊发行量最多的刊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4月,当时陕北还是个“禁区”,俞颂华和 [[ 孙恩霖 ]] 以《[[申报]]》、《[[申报周刊]]》记者的身份结伴陕北采访。他们在 [[ 延安 ]] ,受到了 [[ 毛泽东 ]] [[ 朱德 ]] [[ 周恩来 ]] 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并和 [[ 毛泽东 ]] 主席在窑洞里畅谈了一个晚上。俞颂华所写的《[[从上海到西安和陕北]]》的通讯,完全用事实说话,尽管在新闻检查时被删去不少内容,但仍向读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不少真实情况。他在文章中说,他进延安时,就看到“城门两旁的城墙上有‘和平统一’和‘团结御侮’的很大标语”;离开延安时,又“回头看看”这“八个大字”,“不由得感觉愉快。因为我觉得八个大字,足以代表国难严重中的一线曙光,亦是全国人民的一致愿望”。虽是聊聊数词,却着重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策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成为“国难严重中的一线曙光”。他在陕北还拍摄了不少照片,分期在《[[申报周刊]]》上刊登。作为一名普通记者,他敢闯禁区,敢于讲真话,敢于颂扬革命根据地的方针、政策,这在1937年“七·七”抗战前的国民党统治区,是极为了不起的。他是继斯诺、范长江客观报道陕北实况后的又一名进步记者。
1937年上海“八·一三”全面抗战后,《[[申报周刊]]》停办。他受友人 [[ 马星野 ]] 的邀请,到湘西芷江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教授。1938年夏随政校迁往重庆南温泉,在那里常与老朋友 [[ 俞寰澄 ]] [[ 邹韬奋 ]] [[ 黄炎培 ]] [[ 戈宝权 ]] [[ 沈志远 ]] 等聚会。
1940年夏,国民党中央社会部长 [[ 陈立夫 ]] 欲拉他加入国民党,派原中央通讯社社长 [[ 马星野 ]] 给俞颂华送来表格要他填写,他断然拒绝,并离开 [[ 重庆 ]] 远去 [[ 香港 ]] 。到香港后,他先任香港《[[星报]]》总主编,数月后赴 [[ 新加坡 ]] 担任《[[星洲日报]]》总编辑。俞颂华在《[[星洲日报]]》只工作了九个月,因国民党硬派一个姓关的去当总编辑以控制海外华侨舆论,而被挤回香港。1941年10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香港成立,俞颂华应梁漱溟之邀,担任同盟机关报《[[光明报]]》总编辑。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 [[ 香港 ]] 沦陷,他转移到 [[ 桂林 ]] ,国民党要人几次请他、诱他、逼他去 [[ 重庆 ]] ,许以高官厚禄,尽管他的夫人,儿女都在重庆,十分思念,但他依旧留在湘桂,就是不肯去国民党的陪都重庆。
在桂林,俞颂华任《[[广西日报]]》主笔。此报系国民党桂系办的报纸,原在内容及形式上都较落后,销售量仅有几千份。他任主笔后,一面在内部充实编辑力量,一面在外部争取金仲华、千家驹、胡仲持等进步文化人的支持,使报纸面目焕然一新,发行量猛增到两万份。
1943年5月,衡阳《[[大刚报]]》总编辑羊枣被迫离开,编辑部一时群龙无首,社长毛健吾对俞颂华仰慕已久,为了实现他赶超《[[大公报]]》的计划,亲自去桂林礼聘。俞是有名的报人,素来在大城市办大报的,是否肯屈就衡阳这个小地方呢?谁也没有把握。可俞颂华欣然应聘,卷起铺盖,立即动身。许多人把俞的行动比作陶行知先生办学:陶先生由大学办到小学,越办兴致越高;俞先生办报,由大城市办到小城市,越办越有劲。俞颂华到衡阳时,身体极其虚弱,医生的结论是:“带病延年”,他却是“带病战斗”。在《[[大刚报]]》馆工作期间,他拖着羸弱的病体,为《[[大刚报]]》办了三件有意义的事:一是创设《[[星期增刊]]》;二是向进步文化界人士和学术界组稿,提高《[[星期论文]]》的质量。他把编辑用稿比作医生用药,医生用药要对病人负责,编辑用稿也要对读者负责;三是创办敌后航空版。他们把一周国内外大事特别是各个战场的情况加以选择改写,每周出一期八开小报,托衡阳空军基地的美军飞机带到敌占区空投,美方记者称之为“世界创举”,是“中国新闻界向敌伪反攻的先声”。
1944年4月,日寇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大刚报]]》馆迁往 [[ 贵阳 ]] 。俞颂华经不住长期颠沛流离,身体虚弱不堪,方离开该报到重庆与家人团聚,并抱病在 [[ 黄炎培 ]] 主办的《[[国讯]]》半月刊担任主编。
抗战胜利后,《[[大刚报]]》迁南京复刊,特邀他仍旧担任总编辑。但当他了解到此报已为国民党CC系控制时,便坚决拒绝。1946年夏,他回到 [[ 上海 ]] ,贫病交迫,无地容身,暂时借住在一位亲戚的小亭子间里,过着清苦的生活。这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 [[ 朱家骅]](与俞曾在德国同过学)约他到南京办报,许以汽车、洋房,他嗤之以鼻,并斩钉截铁地说:“三十年前,我不妥协,三十年后,我虽然贫病潦倒,还是不妥协。就是这几根老骨头,是要硬到底的!”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同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由四川璧山迁到苏州,他应邀去苏州任该院新闻系主任。1947年5月, [[ 上海 ]] [[ 南京 ]] [[ 北平 ]] [[ 昆明 ]] 等地学生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全院学生积极响应。院方听命于国民党当局,勒令30名学生退学。俞颂华闻讯后当即找到院长慷慨陈词,据理力争,斥责院方开除学生属“不法行为”。由于俞颂华和其他进步师生的反对,院方不得不收回成命。
1947年夏秋以后,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扩大内战规模,宣布民主党派为“非法团体”,俞颂华忧愤交集,肺病加重,卧榻不起,10月11日与世长辞,年仅54岁。
俞颂华逝世后,新闻界著名人士、《[[大公报]]》上海版总编辑 [[ 王芸生 ]] 所送的挽联,用十二个字对他作出评价:“有德有言不朽,无党无派以终”; [[ 黄炎培 ]] 在悼文中称其为“新闻界的释迦牟尼”。俞颂华生前所撰写的新闻、通讯及评论,已由 [[ 葛思恩 ]] [[ 俞湘文 ]] 编为《[[俞颂华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