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01
次編輯
變更
特蕾西亚
,创建页面,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玛丽娅·特蕾莎</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玛丽娅·特蕾莎</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1.doubanio.com%2Fview%2Fthing_review%2Fl%2Fpublic%2Fp1173899.jpg&refer=http%3A%2F%2Fimg1.doubanio.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8456813&t=5180e203db9da190bceae736757e9721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Pragmatic-Sanction-of-Emperor-Charles-VI 来自 哔哩哔哩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玛丽娅·特蕾莎
所处时代
18世纪
民族族群
[[奥地利人]]
出生地
[[奥地利]]
[[维也纳]][[霍夫堡皇宫]]
出生日期
1717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
1780年11月29日
主要成就
奥地利首位女大公,
[[哈布斯堡]]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统治者
实行开明专制,进行各项改革,
增强国力
信 仰
天主教
在位时间
1740年10月20日
-1780年11月29日
所属王朝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
'''[[玛丽娅·特蕾莎]]''':全名'''玛丽亚·特蕾莎·沃尔布加·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德语: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英语:Maria Theres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1717年5月13日-1780年11月29日),一般简称为玛丽亚·特蕾莎(又译'''[[特蕾西亚]]'''),[[奥地利大公国]][[哈布斯堡王朝]]大公(1740年10月20日-1780年11月29日在位),[[匈牙利]]、[[波希米亚]]的女王,以及[[克罗地亚]]、[[特兰西瓦尼亚]]、[[曼图亚]]、[[米兰]]、[[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奥属尼德兰]]和[[帕尔马]]的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
<ref>[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Pragmatic-Sanction-of-Emperor-Charles-VI 玛丽娅·特蕾莎],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简介==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后,玛丽亚·特蕾莎依照《[[国本诏书]]》规定即位,成为奥地利首位女大公。其即位遭[[普鲁士]]、[[法国]]等国反对,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5年扶立其夫[[弗朗茨]]成为帝国皇帝,开创[[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自己则为实际掌权者。1748年以割让部分领土为代价取得普鲁士等国对其王位的承认。统治时期,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行各项改革以增强国力。1756年联合法国、俄国发动[[七年战争]],对抗普鲁士、英国,但最终未能收回[[西里西亚]]。战后继续推进改革事业。1765年[[弗朗茨一世]]死后与其子[[约瑟夫二世]]同掌朝政。1780年,玛丽亚·特蕾莎病逝,享年63岁。
玛丽亚·特蕾莎是哈布斯堡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统治者。在40年的统治时间内,她使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重现并焕发了活力,奠定了奥地利大公国转变为现代国家奥地利帝国的基础 。自18世纪开始,特蕾莎逐渐被公认为哈布斯堡王朝最受欢迎的统治者。
==人物生平==
少女时代
1717年5月13日,玛利亚·特蕾莎·沃尔布加·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一般简称为玛丽亚·特蕾莎,或玛丽亚·特蕾西亚)出生在奥地利大公国首都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中。
她是32岁的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大公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与皇后布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的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当时在世的唯一子嗣。
查理六世继承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王位,为确保王位世袭权,在1713年颁布《国本诏书》,当时他没有后代,他的兄长约瑟夫也没有男性后代,只有两个女儿。查理六世在这份诏书中特别强调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不可分割,如果没有男性继承人,则应由长女继承王位。为了得到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各选帝侯的保证,查理六世同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可以按照《金玺诏书》的规定,从七个选帝侯中选举产生,该诏书在帝国会议上得到通过。但因当时通行《萨利克法典》,禁止女性继承王位,所以这种王位安排需获欧洲大国承认。查理六世通过秘密外交和割让土地,先后同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结盟。1731年,英国、法国也相继承认《国本诏书》。
但这份诏书对诸侯缺乏约束力,奥地利名将欧根亲王临终前也说过:“要富国强兵,不能过份信赖‘国本诏书’。”
查理六世本来满心想生一个男性继承人,但等来的却是个女儿。1718年,另一位公主玛丽亚·安娜降生了。1724年,他们又有了一个女儿玛丽亚·阿玛莉亚(活了6岁)。此时皇帝已经39岁,他再也没有得到一儿半女。
特蕾莎天资聪敏,能歌善舞,擅长骑术。她早年接受的宫廷教育是典型的公主式教育,如专注于宫廷礼仪、音乐、舞蹈,学习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而非作为奥地利王位继承人必须掌握的匈牙利语、捷克语。此外,她还接受了严格的、在耶稣会影响下的基础教育。却没有接受过政治理论、军事科学或外交等方面的指导。这表明查理六世在她降生之初,并没有将其培养为为继承人的打算。
特蕾莎后来才掌握了世界史,学习了捷克语等统治者需要的一些知识。
总的来说,她在即位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君主教育。
在特蕾莎年幼时,查理六世打算把她许配给俄罗斯皇帝彼得一世唯一的孙子彼得二世,只是当后来当彼得二世于1730年早夭时,特蕾莎就摆脱了远嫁国外的命运。在对待婚姻大事上,她既不赞成父亲希望她与西班牙王位继承人成婚,实现奥地利与西班牙重新联合的主张;又不同意欧根亲王要她与巴伐利亚王国王子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参见词条查理七世)联姻,巩固哈布斯堡王朝在南德意志统治的建议。
她声称自己“已经为国家牺牲了一次,现在只是个未亡人,有充分的理由支配自己的第二次婚姻” ,她5岁时就喜欢上了表哥、洛林公爵弗朗茨·斯特凡(参见词条弗朗茨一世)。这位英俊矫健的贵族之子,在15岁时来维也纳的宫廷里生活。查理六世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为了安置路易十五的岳父、波兰废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弗朗茨为了未婚妻,放弃家族领地洛林,而到遥远的北意大利继承托斯卡纳大公国。他的牺牲,使查理六世和特蕾莎备受感动,特许把小公主玛丽亚·安娜许配给他的弟弟、洛林亲王夏尔·亚历山大。1736年2月12日成婚之后,弗朗茨夫妇得到了托斯卡纳大公和大公夫人的称号,并开始在北意大利建立统治。
王位之战
继承王位
1740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驾崩,终年55岁。当天,年仅23岁的玛丽娅·特蕾莎登基,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公。尽管她生前从没有用过“女皇”的头衔,世人还是习惯地称她为“女皇”。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唯一的女性统治者,特蕾莎清醒地看到自己执政时所面临的艰难形势。哈布斯堡家族只有一支不足10万人的军队,而且士气低落,指挥失灵。国库空虚,食品匮乏,瘟疫横行,民众陷入绝望。而周围的列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发动战争。因此,她惟有以百倍的勤奋,坚定的信念去迎接挑战。
登基后的第二天凌晨,特蕾莎就召开枢密会议,她坚定地表示,只有自己才有权按照《国本诏书》继承父位,并决心捍卫现有的条约和协定。同时,她将全部留用这些重臣,同他们忠诚共事,保住哈布斯堡帝国的地位。女王深信,是历史赋予她一种使命,所以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她了解到百姓对帝国的命运深感忧虑,便常到百姓中露面,竭力安抚他们。她敞开宫廷大门,接待最低一级的臣属,听取他们的要求和怨言。
特蕾莎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勤奋工作着。对每一个案卷,每一项工作,她都要亲自过目,她必须抓紧时间,晚上也要工作。她乐于全国各地巡视,在乡下一口气步行几个小时,途中仅吃一顿便餐。她临产前还到歌剧院接见演员,分娩后几乎看不到她休养,没两天她就去走街穿巷,或伏案工作了。
继承战争
1740年是奥地利历史上岌岌可危的一年。欧洲列强和德意志诸侯视特蕾莎软弱可欺,乘机进行夺取领土的阴谋活动。奥地利本土也因长年对外战争而国库枯竭、士气低落。维也纳宫廷出现了一个企图叛卖女王,以便让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统治奥地利的集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一译腓特烈二世)准备对奥地利发动战争。而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等国无视《国本诏书》,拒绝承认特蕾莎的王位继承权,并推举作为利奥波德一世之孙、约瑟夫一世女婿的阿尔布雷希特为哈布斯堡王朝王位的继承人。年轻而无经验的特蕾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740年12月,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宣而战,派兵侵入奥地利乃至整个德意志地区富庶的省份西里西亚 。法国乘机联合普鲁士以及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撒丁等国结成反奥联盟,发动了瓜分奥地利战争。1741年4月初,奥地利军与普鲁士军在莫尔维茨会战,结果普鲁士获胜。7月,法国、巴伐利亚军队开进波希米亚,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通常由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头衔,但因波西米亚国王徽章被带往维也纳,所以阿尔布雷希特此时没有举行加冕仪式)。1742年2月,阿尔布雷希特被德意志诸侯选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七世。
此时,波西米亚的首都布拉格也被德意志各邦和法军占领。此时,布拉格也被德意志各邦和法军占领。
当国家危在旦夕之际,特蕾莎开始发挥出她非凡的才干,逐渐成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年仅23岁的她庄严宣布:“虽然我是一个可怜的女皇,但是有一颗男人的心!”表达了她捍卫王位和帝国统一的决心。特蕾莎随即采取紧急措施,安排丈夫弗朗茨共掌朝政,留用政治家巴尔腾斯泰因和施塔尔海姆伯格为大臣,弥补其临朝治国经验之不足。同时,极力缓和内部矛盾。如维也纳宫廷的巴伐利亚集团曾利用首都近郊森林中的野兽危害农民庄稼一事,挑起了骚动,提出“让巴伐利亚统治”的口号。特蕾莎没有对骚动者进行镇压,而是派兵消灭了森林中的野兽,使不满的农民平静下来,巴伐利亚集团的阴谋宣告破产。在对待帝国境内多民族问题上,她通过谈判,使其它民族获得一定程度的自决权。例如,在对匈牙利问题上,同意调换总督(匈牙利副王)职位时,应征得匈牙利方面同意;在商谈匈牙利内政、外交事务时,只邀请匈牙利人参加;有关匈牙利境内的职务和称号仅授予当地居民;对过去拥护巴伐利亚选帝侯的贵族,她也不予追究。
通过上述政策,特蕾莎从内部得到了支持。在1740年9月11日布雷斯堡会议上,她穿上精心准备的匈牙利民族盛装,抱着年幼的长子约瑟夫向他们展示,要求他们保卫将来的匈牙利国王。这位年轻的新任匈牙利女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匈牙利王国的存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咱们的人民、咱们的孩子、咱们的国王已危在旦夕!被全世界遗弃的匈牙利人民啊,咱们唯一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忠诚、自己的军队和久经考验的英勇……。
匈牙利的贵族为特蕾莎的讲话所打动,纷纷高呼:“为我们的女王去死!”随后提供了对奥地利至关重要的多达5万人的部队。1741年6月25日,特蕾莎在布雷斯堡正式加冕为匈牙利女王。国内对“女皇执政不信任”的气氛便烟消云散。特蕾莎很快控制了国内局势。在对外政策方面,奥地利与俄国、英国联盟,并从英国争取到30万镑贷款,在财政极端匮乏情况下,暂时应付了战争急需。在1742年7月,她通过签订《布雷斯堡和约》,权且承认普鲁士对绝大部分西里西亚与格拉茨公爵领地的军事占领,使普鲁士暂时退出反奥联合阵线。被巴伐利亚和法国占领的波希米亚,后来也宣布向特蕾莎提供军事援助。1743年5月12日,特蕾莎在布拉格加冕为波希米亚女王。
特蕾莎利用匈牙利和世袭领地提供的军队,扭转了战局。局面终于逐渐扭转,1742年从匈牙利开来的军队开始在西线转入反攻。法国、巴伐利亚军队被赶出奥地利境内。
1743年6月9日,路德维希·安德烈亚斯·克芬许勒元帅指挥的奥军攻占慕尼黑,巴伐利亚残部投降。隔断在波希米亚的法军仓惶逃离,查理七世成了一名没有土地、没有军队、也没有钱的君主。由于形势逆转而深感恐惧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撕毁了保持中立的条约,于1744年8月率8万军队再次向奥地利扑来,发起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1745年1月,查理七世在流亡中去世。这一变故使危机顿时烟消云散,通向和平的道路打开。特蕾莎迫使查理七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签定《福欣和约》,放弃对哈布斯堡王朝的王位要求,以换回领地巴伐利亚。
10月4日,德意志多数选帝侯承认特蕾莎的王位继承权,选举她的丈夫弗朗茨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弗朗茨一世。12月25日,弗里德里希二世也宣布承认弗朗茨·斯特凡的皇位。
此后,奥地利相继与各国议和。1745年12月的《德累斯顿和约》以及1748年10月《亚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持续8年之久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束。特蕾莎虽然失去了西里西亚,但却成功地维持了查理六世时代的大部分领土,并且确保了由哈布斯堡家族(在特蕾莎与弗朗茨后则称哈布斯堡-洛林家族)连任神圣罗马帝国300多年的皇位。
七年战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虽然度过了困境,但是连续进行的两次战争,暴露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阶级内部腐败无能,财政组织混乱不堪,军队机构极不统一的弊端。这些均是战争中失利的因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制统治,特蕾莎立即着手进行改革,加强奥地利国力。
她对失去西里西亚耿耿于怀,曾慷慨陈词道:“上帝的怜悯使我得以坚强,使我能够在他为我安排的布满荆棘、痛苦和泪水的道路上徘徊前进;就算战斗到最后,我宁可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绝不放弃西里西亚!”
弗里德里希二世也意识到特蕾莎不会善罢甘休,曾说她“野心很大,仇心亦重”。
1753年,特蕾莎任命考尼茨-里特贝格伯爵为帝国首相,在外交事务上开始发挥作用。经过几年耐心、艰巨的努力,终于在1756年促成了法、奥和俄、奥联盟的建立,完成了对普鲁士的包围。一年之后,他又将法、奥联盟变成正式军事同盟,说服法国参加对普鲁士战争,以阻止普鲁士变为第二个德意志强国。与此同时,他利用俄国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对弗里德里希二世扩张领土的厌恶,把俄国拉到奥地利一边。
眼见形势不妙,弗里德里希二世声称,为了对付玛丽娅·特蕾莎、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以及法国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这“三条裙子的阴谋”,他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弗里德里希二世再次先下手为强,在1756年突袭中立的萨克森王国,拉开了七年战争的战幕。
七年战争开始后,在法俄两个欧洲陆上大国的帮助,奥地利战略优势明显,尽管弗里德里希二世屡次击败奥地利的军队,却永远也撕不破特蕾莎编制的战略罗网。1757年6月,被弗里德里希二世称为“德国的费边”的利奥波德·约瑟夫·冯·道恩元帅在科林战役中击破普军,解除布拉格之围,普鲁士在盟国合围之前首先击破奥地利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而经过前期短暂的失败后,特蕾莎也在战争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她于洛伊滕会战后撤掉了无能的洛林亲王夏尔·亚历山大的军队总指挥职务,提拔道恩统军。1758年10月,道恩在霍克齐战役中突袭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营地,使普鲁士军队损失三分之一兵员。1759年8月,奥俄联军又在库勒斯道夫战役打败普军。弗里德里希二世一度陷入绝境,却因奥俄两国的战略分歧,错失直捣普鲁士首都柏林的机会。
1762年,俄国的伊丽莎白女皇突然病逝,继位的沙皇彼得三世放弃胜利果实,单独与普鲁士媾和,使得局势发生逆转。不久后通过政变夺权的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无意继续战争。孤军奋战的奥地利军队被赶出了西里西亚。与此同时,长期的战争使哈布斯堡国家财政恶化,特蕾莎不得不解散部队来挽救经济。1763年2月,精疲力尽的奥地利、普鲁士、萨克森签订了《胡贝图斯堡条约》,保持战前状况(参见词条巴黎条约和胡贝图斯堡条约)。
由于没有能够收回西里西亚,普鲁士终于取代巴伐利亚成为帝国境内能对奥地利造成威胁的第二大国,给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地位留下了隐患。
开明专制
在18世纪,“开明专制”成为欧洲流行的政治时尚用语。特蕾莎也不甘落伍,以“开明专制”为旗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推行改革,特蕾莎任用了一批富有才能且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大臣。这些人的出现与效忠,是她的统治能取得成功的关键。特蕾莎在位初期,首先任用弗雷德里希·威廉·冯·霍格维茨伯爵改革内政。同时,霍泰克伯爵约翰·卡尔·里特重建奥地利的经济。随后崛起的内政大臣考尼茨主要负责掌理奥地利外交事务。虽然考尼茨的工作是管理外交事务,而且他的主要活动集中于改革晚期,但特蕾莎依然对他的能力大加赞赏,并与他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这使考尼茨在政府部门中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当时的政府中,无论是碰到困难还是遇到问题,官员都会咨询他的意见。 三位大臣相辅相成,被视为创建近代奥地利大公国的伟大推动者。其贡献被比作法国波旁王朝的黎塞留与柯尔贝尔。
农奴制一直是束缚中东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特蕾莎虽然没有宣布废除,但她取消地主担任国家收税人的权利和领主裁判权等特权,同时减少农民的劳役地租和代役租的数量等,缓和了地主和农奴的矛盾,为将来的废奴活动作好了铺垫。特蕾莎还开始了教会改革,主要是迫使主教们向皇帝效忠,而不是向罗马教皇效忠。她的这些举措,为约瑟夫二世时期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特蕾莎进行的各方面的改革,巩固了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统治,促进了工商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在此期间,奥地利的政府收入20年间增加了近3倍。
当然,特蕾莎的改革也具有历史局限性。贵族、地主权力虽然在改革之后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由于贵族的强烈反对,土地问题并未解决。除奥地利之外,在大部分哈布斯堡领地上还保存着农奴制。这次改革尽管对新兴资产阶级做了一定程度的让步,但是仍然旨在维护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特蕾莎在捷克、匈牙利强力推行德意志化,强制性地把德语作为统一国语在各地推行,优先录用德意志人为文武官员,奖励德意志贵族地产和德意志资本在依附地区的发展,有意识地把匈牙利变成帝国农业附属国,因而阻碍了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不仅没有削弱哈布斯堡王朝内部的民族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尖锐,非德意志民族的法律地位恶化了。
与子共治
特蕾莎的晚年生活郁郁寡欢。1765年8月,弗朗茨在因斯布鲁克城参加儿子利奥波德婚礼时因心脏病发作而病逝。特蕾莎深为悲痛,在丈夫死后一直身穿黑色的丧服。
弗朗茨死后,他和特蕾莎的长子约瑟夫皇储就成了新皇帝,称约瑟夫二世,并与帝国的皇太后特蕾莎共掌朝政。约瑟夫从小他就被按照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培养,但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没有看到奥地利的矛盾,希望在这个古老的国家内部完全废除农奴制,崇尚法国式的理性主义,锐意改革,树立了自己开明君主的形象。
自从七年战争以来,特蕾莎一直力图维持帝国内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三方的和平,因为她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上生活的民族间没有共同的文化,奥地利人占有绝对至尊的地位,却没有绝对的优势。换言之,国家很不稳定,任何动乱都可能使国家瓦解。因此特蕾莎竭力避免战乱,而且还要避免和死敌弗里德里希二世合作。 [23] 同时,她对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很不信任,也不寄望法国会为了奥地利大动干戈。在执政的后15年,特蕾莎开始和儿子互相制衡,二人也经常对一些内政外交改革程度问题发生争执。
在1772年的瓜分波兰事件中,约瑟夫二世迫切要求和普、俄一同瓜分波兰,这样做不仅会使奥地利得到大片领土,还会树立他的个人威信。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来说,特蕾莎都不愿看到奥地利参与瓜分波兰,但约瑟夫二世坚持这样做,再者特蕾莎本人也不愿看到普鲁士从中获得利益。她非常违心,深怕瓜分波兰在道德上说不过去,并且得罪波兰的盟国法国,使刚刚依靠联姻缓和起来的法奥关系重新紧张,也让在法国做太子妃的小女儿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为难。而且,她不相信腓特烈二世,担忧此举会在不稳定的奥地利内部煽动民族浪潮。但议会都接受了约瑟夫和考尼茨的想法,特蕾莎也无可奈何,最终默许了对加利西亚的吞并。
1777年,统治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绝后,应该以近亲普法尔茨-苏尔茨巴赫的卡尔·泰奥多尔选侯继承。泰奥多尔对巴伐利亚继承权兴趣不大,提出建议,希望割让下巴伐利亚予奥地利,奥地利则把奥属尼德兰(大致相当于今比利时和卢森堡)给他作为补偿。特蕾莎也同意这一交换。但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希望看到奥地利的势力在德意志扩大,组织“公益同盟”相对抗,导致了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的爆发。对于这场无益的“土豆战争”,特蕾莎明确表示反对。她认为:“最辉煌的胜利也比不上平庸的和平。” 1779年,在她的敦促及法俄的调停下,战争结束,奥地利仅占领了巴伐利亚领土的一小部分。
总的来说,特蕾莎进入了人生最为艰苦的时期。约瑟夫想要权力,一便推行他的改革,然而特蕾莎却不愿交出权力。她并不珍爱这份权力,但约瑟夫过于理想化,过于冲动。因此特蕾莎绝不让儿子单独执政。 在她生命的最后十五年,正竭力保持奥地利的稳定。
逝世
在晚年的苦闷中,特蕾莎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她终难以从之前感染的天花的袭击中恢复。1778年,特蕾莎的儿子利奥波德(后来的利奥波德二世)前往维也纳探望了他的母亲,并对年迈的特蕾莎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因衰老、肥胖导致的步伐缓慢使她感到烦躁和沮丧。她的记忆力大幅下降,听力也变得愈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特蕾莎对很多事情都感到不安,不信任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处于极为孤寂的状态中。
1780年11月24日,特蕾莎病重。至11月29日,她在子女的陪伴下因肺炎逝世,享年63岁。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特蕾莎还穿着弗朗茨的睡袍。她死后,得以与弗朗茨以双石棺的形式合葬于维也纳宫堡公园的卡普齐纳尔陵寝。
==为政举措==
政治
在国家管理体制方面,特蕾莎总结了哈布斯堡君主国政府体制普遍存在的弱点。而一切弱点的根源在于奥地利君主制的破裂与落后。封建君主制度遗留的继承制仍适用于政府各个部门。地方主义和贵族渗透到整个政治体系中。因此,她认为,解决体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仁慈的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使国家主权凌驾于地方贵族之上。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40 欧洲史地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