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杨至诚

增加 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杨至成.jpg|250px|缩略图|右|[http://www.gov.cn/gjjg/images/images/00188b27c9090ae3512902.jpg 原图链接][http://www.gov.cn/gjjg/2009-01/23/content_1213363.htm 图片来自中国政府网]]]
'''杨至成'''(1903(1903.11.30-1967.2.3) ,学名杨序清,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三穗县一个[[侗族]]农民家庭。投身革命后,他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在40多年革命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从事军事后勤领导工作和军校教育工作,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之父”;同时也是我军军校建设的著名拓荒者和 [[ 教育家 ]]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毛泽东曾当面赞扬杨至成是老后勤和搞建设的行家。而[[刘伯承]]和[[叶剑英]]元帅更是赏识他后勤管理和军校建设的经验与才能,并把他当作自己的得力助手来任用,多次把筹建军校的重要任务交给他去完成。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他抓后勤工作和军校建设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0835/175641/175642/10499877.html 人民网.党史频道]</ref>
== 个人简介 ==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戌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冬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1939年起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严密封锁,被迫滞留[[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历尽千辛万苦。1946年1月回国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一边组织领导后勤工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一边组织建设后勤学校和开展军工生产,初步奠定了东北部队物资供应的基础建设。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大力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
1949年夏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先后任华中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 [[ 轻工业 ]] 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在中南地区组织领导创建各类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同时组织接收和发展了地方轻工业。1955年调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195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62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ref>[http://www.gov.cn/gjjg/2009-01/23/content_1213363.htm 中国政府网]</ref>
== 参考来源 ==
<references />
5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