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烈宇

移除 5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物简介 编辑杨烈宇杨烈宇=
杨烈宇(1918~1993),教授。四川铜梁(现属重庆市)人。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曾任重庆兴国工矿公司总工程师。建国后,历任大连京华公司总工程师,大连海运学院副教授、教授、船舶金属材料工艺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常委、副主席和第十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研制成功钢铁大批量连续等温淬火新工艺。主持研制的灰口铸铁离子氮碳钛三元共渗新工艺1983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编著有《金属学及热处理》。
= 人物生平 编辑=
杨烈宇出生于县一个自耕农兼小学教员的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军对我国进行野蛮侵略之时,他下定决心,要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33年,他考入杭州高中,高中毕业后随即考上武汉大学矿冶系。从这时起,他便立下了工业救国的志向,这个信念一直激励着他在漫漫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拼博前进。
1938年,杨泽丕以笔名“杨烈宇”撰写了《日本必败》一文,自此便更名杨烈宇。 [1] 1942年,杨烈宇在武汉大学毕业,并获得工学士学位。他先后在四川乐山、成都、重庆等地的工厂、公司里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厂长等职务。在此期间,他与中共乐山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黎储力相识,积极为共产党所领导的地下组织筹集经费。1944年,他加入了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中国青年民主社”;1946年,因与黎储力失去联系,加入了当时尚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国农工民主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杨烈宇应聘到大连海运学院,先后担任金属工艺教研室主任、轮机系副主任,并负责主持船机修造工程专业的创建和教学工作。
1957年,“反右派”斗争在全国展开,杨烈宇被下放工厂劳动,随后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赶到农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霜飘知柳脆,雪压觉松贞”,杨烈宇虽然身处逆境,仍然坚持写论文,写教材,并紧密结合实际搞发明创造。1975年,杨烈宇被请到了乡办企业——旅顺龙头机械厂做技术顾问。在这里他受到了工厂党组织的关怀和工人的支持,搞发明创造的劲头更大了。他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特殊铸造新工艺,相继完成了鞍钢七号高炉冷却壁和风口大套,以及全国第一台铸铁煤气脱硫箱等重大高科技生产任务,还研制成功在国际上70年代刚开始应用于生产的50 安培离子氮化炉,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从1981年至1992年,杨烈宇和他的课题组共获国家、部、省、市科技成果奖2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四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中国民航总局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一等奖各一项,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在这些获奖项目中,杨烈宇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从课题的提出、方案的制定到关健工艺问题的解决,都起了决定性作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在赠杨烈宇的条幅中写道:“科研绝顶能攀上,学海无涯任转旋”。高度赞扬了他在科学的道路上闯关夺隘、不畏艰险的拼博精神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1993年11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大连不幸逝世,终年75岁。
= 人物成就 编辑=
为我国船机修造作出重大贡献
船机修造工程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该专业创办之初,所开设的金属学、热处理及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全部使用外国教材,讲的都是外国人的发明创造。杨烈宇的心被刺痛了,他决心编写我国自己的教材,当时他曾写过一篇题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金属及合金应用上的成就》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1955 年10月号上,苏联《冶金文摘》也曾摘译刊登。在文章中他批驳了当时国际冶金史料中一些孤陋寡闻的偏见,以大量事实阐述了中华民族在冶金领域中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文章最后写道:“在中国已经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在科学技术已经有了无限发展前途的今天,努力学习现代先进的科技,并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传统的成就加以发扬光大,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我们的责任了!”杨烈宇呕心沥血,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查阅了几千万字的资料,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撰写出版了《船机工程材料》、《金属学及热处理》、《船机零件热处理》、《离子轰击渗扩技术理论基础》、《材料表面薄膜技术》、《离子轰击渗扩技术》等22部教材、专著,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共计70余万字。为船机修造工程专业的教学和教材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民航有很多进口飞机,其发动机上关健性的高精尖零部件,因长期使用出现磨损而需要修复,修复的尺寸必须在15微米以上,精度要求极高。在此之前,国内外均未能解决此问题。因为用其他方法(如电镀、刷镀)虽能达到尺寸的要求,但却会产生氢脆,一有氢脆,工件便容易断裂,极不安全,不能在飞机上应用,只能采用离子镀工艺。而当时国际上离子镀膜的厚度最高水平只能达到几个微米,不能达到技术要求。国际上有关权威人士曾预言,离子镀膜厚度在本世纪内很难达到10微米。中国民航成都飞机维修公司有大量飞机上的高精尖零部件需要修复,他们在向国外寻求解决办法而无出路的情况下,最后找到杨烈宇,他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们,经过两年多的攻关奋战,终于在1991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使离子镀膜的厚度达到了20微米以上,且晶粒极小、组织致密、无氢脆,其耐用性是原件的10倍以上,完全可以满足飞机上200多种高精尖零部件磨损后尺寸修复的要求。经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对国内外16个数据库中的2745万篇文献进行检索,同时民航成都飞机维修公司派专人赴国外航空维修厂考察,均证明所达到厚度及所用工艺属国际首创。1992年11月,经过由中国民航局主持的专家鉴定,被确认为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国家专利局已受理该项发明的专利申请。民航成都维修公司采用此项技术,节约了大量外汇,年创经济效益最低在数百万元以上。这一技术又被移植到船用柴油机油泵柱塞和针阀等精密件的修复上面,扩展了这一技术的应用领域。
在对离子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杨烈宇系统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在这方面最新发展情况,编著了《材料表面薄膜技术》一书,1991年5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当前国内有关离子镀膜研究的一本系统著作。
= 所获荣誉 编辑=
杨烈宇为祖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也因此获得了诸多的荣誉。1988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他被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他所领导的研究所被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从1990年7月起,他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由国务院颁发荣誉证书。此外,他还多次获得“全国交通战线劳动模范”、“全国交通战线两个文明建设标兵”、“辽宁省劳动模范”、“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近10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经济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等国内外几十家报纸、电台、电视台介绍了他的科研成果和事迹。1988 年,他被载于《中国当代发明家辞典》。1991年至1993年,他连续三年以“研究家和教育家”的头衔被载入美国传记研究所出版的《世界杰出名人录》。杨烈宇不仅是一位教育家、科学家,而且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担任了农工民主党大连市委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农工民主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第九、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研究所顾问,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大连市科协主席、名誉主席。此外,他还在国内外工程技术的诸多学术组织中担任了职务。
参考资料
573
次編輯